養老保險最後五年最重要嗎?你怎麼看?

用戶3223011237479


對於這塊大家可能有一個誤解,認為只要最後五年按高檔交,等退休後養老金就會比正常繳納的要高,其實這樣的理解並不完全。只能說養老金會高,但高的程度不會像想像中的那麼高,換句話說,投資產出比就很不划算的。

為什麼大家會認為養老保險繳納的最後五年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都誤認為,通過單位繳納養老保險要比靈活就業形式繳納,或者養老保險在繳納時,前幾年按最低檔繳納,等臨退休前5年改成高檔,這樣退休後領到的養老金比一直按最低檔繳納會高很多,但小編想說會高,但一定會高很多。

哪些是影響養老金多少的關鍵因素呢?

第一,領取條件。想要領取養老金需要滿足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即男年滿60週歲,女幹部年滿55週歲,女工人年滿50週歲,至於特殊崗位以及因病或非因工緻殘人員年齡則另算;養老保險累計繳納年限滿足最低15年的要求,只有符合以上兩個條件的情況下,才可以享受基礎養老金待遇。

第二,我國養老金機制,實行的是“多繳多得,長繳多得”。也就是說想獲得較高水平的養老金,最好的方法就是“繳得越多,繳得越久”,才是獲得高養老金的王道。

第三,養老金的計算方法。

養老保險在繳納時是分為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而這兩個賬戶也與退休後的基礎養老金和個人養老金賬戶相對應。

  1. 基礎養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1% =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2. 個人養老金=個人賬戶餘額/計發月數(50歲195個月, 55歲170個月,60歲139個月)

第四,影響養老金多少的因素。主要取決於繳費年限、繳費基數、個人賬戶餘額以及退休當年當地社會平均工資四個因素。這其中,繳費年限、繳費基數、退休當年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直接影響基礎養老金的多少。

  • 繳費年限:最低15年,這個是最低要求。

  • 繳費基數:是指用於計算繳納養老保險的工資基數,一般是根據員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作為繳費基數。一般勞動者工資高於社平工資300%的,則以上一年度社平工資的300%設為上限,反之工資低於社平工資60%,以上年度社平工資的60%作為下限。上下限全國並不統一,具體以當地為準。所以這塊可以看一下自己的繳費基數屬於那一檔,如果一直都是按最低檔繳納的話,退休後的養老金也會很低。

  • 退休當年當地社會平均工資:全國各地區的社會平均並不統一,有高有低,這也是為什麼說退休的選擇也會影響養老金。

  • 個人賬戶餘額:養老保險在繳納時是分為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而無論是通過單位繳納還是以靈活就業繳納的養老保險,都會根據一定比例劃入到個人賬戶內,而這個賬戶則屬於個人養老金賬戶。

我是@曉梒聊社保,10年以上人力資源與社保從業經驗,為大家深度解析社保知識、聊聊職場那些事?歡迎關注

曉梒聊社保


養老保險到底哪一年更重要?用一個例子告訴你。

對於在職職工來說,只要工作 用人單位就需要繳納社會保險,不存在有選擇哪一年繳費哪一年不繳費的問題。所以哪一年的社會保險更重要,這裡以靈活就業人員為例。

張大哥50歲時已經繳納了養老保險20年,此時,當地的社會平均工資為3000元,之後每年按10%的比例遞增。他那個一直按當地社平100%繳納養老保險。

由於經濟條件有限,他有兩種選擇:

1、斷交5年,在56歲時又連續繳了5年養老保險,在60歲時退休。

2、連續又交5年,自56歲時開始斷交,60歲時退休。

按第1種方式繳費:他5年分別繳納了元7200、7920、8712、9583、10541元,一共繳納了44000元,其中進入了個人賬戶17600元。

按第2種方式繳費:他5年分別繳納了元11595、12755、14030、15433、16976元,一共繳納了70800元,其中進入了個人賬戶28315元。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過往的養老保險繳費係數相同的、繳費年限是相同的、退休時間是相同的,所以基礎養老金是相同的。

唯一的不同體現在個人賬戶養老金上,那麼按第1種方式繳納養老保險,個人賬戶養老金為127元(之前的金額兩人相同就不考慮了,只考慮後5年的)。按第2種方式繳納了養老保險,個人賬戶養老金為204元。

204-127=77元

而多支出了70800-44000=26800元

看到了嗎?到底哪個划算?多付了將近27,000元,而一個月養老金只能多出來77元,一年不過1000元,需要28年才夠回本,到底是早繳划算還是晚繳划算?此時已經88歲了。

我想聰明瞭你一定已經明白了。


笑談人社


確實有這樣的一種傳聞,說養老保險最後五年的繳費基數決定了養老金待遇,最後五年一定要按高基數繳費。讓我們通過養老金計算公式看一下,究竟最後五年高基數繳費會如何提升養老金?

退休的養老金計算公式主要包括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這兩部分計算公式是全國統一的具體如下:

基礎養老金等於退休時上年度當地的社會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個人賬戶養老金等於退休時個人賬戶的餘額÷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



影響養老金高低的各種因素

通過分析上述的養老金計算公式,可以看出影響養老金高低的各種因素有這些:

①該省市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這一個因素過去有好多口徑,有的地區是以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社會平均工資為基礎,而有的地區是全部就業人員。從2019年5月開始,國家要求將社會平均工資的口徑統一為全口徑城鎮就業人員社會平均工資。至於以前各種社會平均工資的差異,國家會統一制定過渡性方案。

社會平均工資的高低,實際上影響了個人繳費基數的上下限。社保的繳費範圍是60%的上年度社平工資到300%的上年度社平工資之間。個人只能按照這些政策來選擇繳費基數,最高只能是300%的社平工資。

②繳費年限,包括實際繳費年限和視同繳費年限。視同繳費年限,是指國家實施養老保險制度以前,按照職工檔案的連續工齡可以認定的繳費年限。參保繳費,只會增加實際繳費年限。

繳費年限是具體到每一個月的,每一個月都會計算為0.0833年。



③平均繳費指數,是繳費年限繳費指數的平均值。

所有繳費指數的和÷繳費年限=平均繳費指數。

一般來講,繳費指數稱為當年的繳費檔次,60%基數繳費,繳費指數就是0.6;300%基數繳費,繳費指數就是就是3。 如果說我們當年繳費不是全年,那麼我們繳費指數只會按比例計算。比如說某一年按照60%基數繳費半年,計算繳費指數時,繳費指數只有0.3。

繳費年限是計算繳費指數年限的年限。某某一年只繳費滿半年,在計算養老金繳費年限時,會計算0.5年。

有的地區視同繳費年限,沒有繳費指數。那麼只能按照實際繳費年限的繳費指數來計算。這種情況下,平均繳費指數就等於實際繳費指數÷實際繳費年限。跟基礎養老金計算公式中的繳費年限並不一樣了。

基礎養老金的提升:

如果說沒有視同繳費年限,基礎養老金計算起來就簡單的多。

如果按照60%基數多繳費五年,基礎養老金可以領取4%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如果按照300%基數多繳費5年,基礎養老金可以多領取10%的社平工資。

這樣高繳費基數能夠多出6%的社平工資。如果社平工資是6000元,每月可以多拿360元。

④退休時個人賬戶的計發月數。計發月數是由國家統一公佈並實施的。60歲退休是139個月,50歲是195個月。這個因素是個人無法改變的。

⑤個人賬戶餘額,是按照繳費基數的8%劃入的。繳費基數越高,劃入的錢數就越高。假設按照60%基數繳費,每月進入個人賬戶240元;如果按照300%基數繳費,每月進入個人賬戶就1200元了。

個人賬戶的餘額每年都統一按照國家的記賬利率計發利息,也是相當公平的。近年來記賬利率一般在7%~8%之間,比投資理財要高得多。

在個人賬戶餘額方面,繳費基數越高,養老金自然越高,完全成正比例。

個人賬戶養老金的提升:

不過,記賬利率實際上還是低於工資增長率的,近年來社會平均工資增長率一般在8%~10%以上。也就是說即使算上記賬利率,相對於社會平均工資,個人賬戶仍然養老金會在貶值。

從這個角度講,也就是說為什麼最後五年繳費基數越高越划算了。因為,貶值的幅度小,對於個人賬戶養老金的提升明顯。

相對於基礎養老金,最後五年繳納較高基數雖然始終能夠提升領取社會平均工資的比例,但是需要按照非常高的基數繳費。趕不上年輕時,繳費基數低時,按照最高基數繳費划算,畢竟那時候社平工資低,繳費基數低,付出的錢數要少得多。如果我們將錢攢起來,是沒有什麼投資方式,能夠趕得上社會平均工資增長率的。


綜上,確實最後五年按高基數繳費能夠有效保障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待遇,但是相對於社會平均工資增長來說,基礎養老金還是年輕時繳費基數越高越划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