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和三國鼎立哪個精彩?

冷漠王冠


東漢末年和三國鼎立那個精彩,我的回答是三國鼎立!三國的歷史故事影響中國幾千年!

首先,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逐鹿中原,當時強的有:淮南袁術,兵糧足備,稱霸一方,冀州袁紹,地廣民眾,人才濟濟,荊州劉表,據用武之國,威震九州,西蜀劉璋,有天府之國,國富地險。這時,曹操、劉備、孫權還未登上政治舞臺。可是,曹、劉、孫後來卻成氣候,分別創造了魏、蜀、吳,而袁術、袁紹、劉表、劉璋等人都先後被消滅了,這是什麼原因?喜歡三國的朋友,可以往下看!

  策略正確

  要圖天下,制訂正確的策略是關鍵的一著。在政治舞臺上較量,必須有政治眼光,對政治形勢有透切的瞭解,才能做正確的分析,制定符合客觀實際的策略。否則,好像瞎人騎瞎馬,亂碰亂撞,未有不翻跟頭,或摔死的。

  曹操和袁術、袁紹都想當皇帝,由於他們的政治眼光不同,策略各異,結果不一樣。在群雄中,袁術是第一個稱皇帝的。本來在那個亂哄哄的時代,誰當皇帝都行,只要有本事。所謂“本事”是指統一天下的本事,而統一天下要有正確的策略。袁術沒有這種本事,也沒有提出什麼策略,只是一心想當皇帝,以享榮華富貴。他主觀上認為他家“四世三公”,是“百姓所歸”,”

  應天順民”,該當皇帝。當他徵求部屬意見時,大家沉默不言,實是反對,他還是自封為皇帝。所說“百姓所歸”、“應天順人”。是自欺欺人。他佔據南陽時,“奢淫肆欲,征斂無度,百姓苦之。”他當皇帝后,“荒侈滋甚,後宮數百皆服綺縠,餘梁肉,而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由於人心軍心厭棄,先為呂布所破,後為曹操打敗,奔青州投其侄子袁譚途中病死。袁術只徒有皇帝之名,無皇帝之實。

曹操則相反,雖無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曹操對當時政治形勢的認識,頭腦是清醒的:當時漢雖弱,但擁漢派的大有人在,故採納荀彧的“奉天子以從眾望”的策略,將皇帝的實權一下抓到手裡,“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地號令四方,要統一天下,要有眾多人才,乃提出“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使才智之士從四面八方投其麾下,為之出謀獻策,才能稱雄北方!

袁紹是個好謀無斷的典型。他雖有吞天下之志,但才力不足,喜談謀略而不能決,有正確戰略也不能採用,往往錯過良機。他在官渡與曹操相持時,許攸截住曹操的催糧書,知其糧盡,建議“兩路擊之”,如行此策,打敗曹操是大有可能的,袁紹反認為“此書乃誘敵之計也”,說“攸是操的奸細”,將之逐出。攸乃投操,教其到烏巢燒糧,操從其計行之,紹軍無糧,軍心惶惶,曹軍乘勝追擊,袁軍全潰,官渡之戰被打敗,決定了袁紹集團的滅亡。

  劉備以統一天下為已任,劉表和劉璋則胸無大志,只圖割據偏安。曹操統兵徵烏桓,劉備勸劉表趁許昌空虛,以荊襄之眾襲取之,劉表說:“吾坐踞荊州足矣,豈可別圖?”當時,群雄逐鹿,你不滅人,必被人所滅,決不容其”坐踞荊州”,劉表因錯過襲取許昌良機,使曹平定北方後,揮戈南下,奪取荊州。

劉璋心地雖仁慈,但為人闇弱,這種人是守不住地盤的。劉備按照孔明的”隆中決策”,與孫權聯合打敗曹操,佔據荊州後,就著手圖川,恰好劉璋邀他入川拒張魯,張魯不足為患,讓劉備入川是“請狼入室”,結果是自取滅亡,劉璋沒有政治頭腦如此。

  孫權善於舉賢任能,故賢能竭力相輔,五湖四海之士紛來歸附,竭力相助。魯肅獻的“榻上策”,他奉為國策。此策的要點是,“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鼎足江東,伺機以圖天下,此策起正確的。要圖天下,首先要“深根國本”,因荊州在揚州上游,對東吳威脅大,不佔據荊州則難確保東吳的安全;且荊州是用武之國,進可直趨宛洛,直搗曹操的老巢,退可據長江大塹而守。此策對於孫權鼎足江東起了極大的作用。由於孫權的戰略正確,又有眾才相助,曹操、劉備曾先後犯,都以失敗告終。

  人心向往

  爭天下,勝敗決定於人心向背,故說“得人心的得天下”。人心包括民心、軍心、將相之心,這“三心”是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這“三心”缺一不可,得這“三心”必興。

曹、劉、孫為圖天下都注意收拾人心,尤以劉備為最。劉備雖說是”中山靖王勝之後”,實無可考,自己也無靠山,他起自民間,是一個“織履之徒”,一個很普通的平民百姓,後能建立蜀國,全靠自己的本事。他最大的本事是善於”攻心”,故很得人心,他“攜民渡江”、“要投江”,荊襄軍民感其德都誓死相隨;”摔阿斗”、“遣眾將”以結將心,使眾將死心塌地為之效力:“三顧草廬”,表示其求賢若渴,以“魚水關係”相待,說明對孔明信任無間,使孔明感其誠,下山相輔,“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即使是奪人之國,首先考慮的還是“人心”,他入川是為謀蜀。

  但他不納龐統之策,反對“殺其主奪其國”,趁駐守葭萌關拒張魯之機,廣施恩惠,收拾民心;及起兵奪蜀,不擾民,優待俘虜,故甚得人心,入成都時,百姓香花燈燭,迎門而接。因人心歸附,蜀漢政權極其鞏固。

  曹操得將士之心,是因其賞罰分明,史稱他“攻城拔邑,得美麗之物,則悉以賜有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四方獻御,與群下共之。”他出徵,如遇稻麥熟,可延緩時,就暫罷徵,因恐傷農,如不能延緩,就嚴禁軍士踐踏。有一次他騎的馬失足誤入麥田,踐壞了一大片,他“割發以代首”,承認其傷農是犯法,應受懲罰。取冀州後,減免賦稅,以收拾人心。曹操雖奸,但他比袁術等害民賊強得多了,他能成大事不是偶然的。

  孫權也得人心。孫權一見魯肅,交談甚悅,來賓告退時,獨留魯肅,邀他入內室,共坐在榻上對飲,虛心請教,肅因之傾心,與之談圖天下的策略,權大為讚賞,“拔魯肅於凡品”。魯肅得遇明主也竭力相輔。操大軍南下,吳國危急,眾文士主張投降,獨魯肅堅持聯劉抗操。

曹操被打敗,魯肅從前線回,孫權遠接,“持鞍下馬”迎候,對其敬重如此。孫權用人,疑之不用,用之不疑,因其信任人,人也效忠他。周瑜率軍抗操,操派其同窗好友蔣幹說瑜歸降,瑜大義凜然申明:他“遇知己之主,”“情同骨肉”,“禍福共之”,其效忠於權之志堅定不移。孫權還在生活上對部下關懷備至,有患病的,常送醫送藥上門,甚至親自監護。由於君臣休慼與共,終孫權之世,東吳安如磐石。

  策略正確,人心向往,三國之興,實由於此。在古代能建國、治國的,都靠這兩條。揆之當令,也是如此。

《三國演義》雖然是集古代智慧的大成,而《孫子兵法》卻是它的靈魂,它的一切謀略基本上是以《孫子兵法》作為指導思想的。

三國演義》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兵書,其他兵書大多隻就軍事論軍事,《三國演義》卻不然,它不孤立地寫軍事鬥爭,而是將之置於社會的總體中,跟政治、經濟、文化緊密聯繫,尤其是描述人們如何在其中活動,如決策、用人、鬥爭,等等,這就能更好地反映戰爭的全貌,以及更深入、明晰地揭開戰爭的本質和規律,故有活的兵書之譽。從這方面說,它優於任何兵書。

  因此,不少農民起義領袖如李自成、張獻忠和洪秀全等都效之以指導戰爭。清統治者就是靠這都活的兵書打天下的,並定為將領必讀的書。現代偉大的戰略家、軍事家毛澤東為闡明其軍事思想,在其著作中多次引之為例子。

  毛澤東曾經說過《三國演義》等書對年青時的他“影響大概很大”,在他領導中國革命後,這種影響還是在起作用,如他在著名的 《論 持久戰》中,就以官渡、赤壁、彝陵三大戰役的以少勝多為例子,說明弱小之軍如果主觀指導正確可以打敗強大之敵,用以論證中國抗日必勝。不少外國也用為軍事教材,可見,《三國演義》在軍事領域裡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一語道破天機


東漢末年不精彩!這36年——即從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是東漢亡國前夕,整個大漢帝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如同一個朝不保夕的病人,已經奄奄一息了,到曹丕篡漢成功後就壽終正寢,進入三國時期了。

這一時期,天下大亂,軍閥爭雄,社會不安,人民生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由於土地兼併更加嚴重,地方豪強也擁有了自己的軍事力量。而中央政府政治黑暗,軍備廢馳,皇權無力,最終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極大地破壞了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是中華民族在歷史上黑暗的一頁。

三國鼎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動盪漢下啟西晉的這一段歷史時期,經過東漢末年的軍伐混戰,曹操、劉奮、孫權三股軍事力量脫穎而出而,並分別建立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和雛型。

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定都洛陽,國號為“魏”,史稱曹魏,結束了東漢時代,開啟了三國時代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國,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大將陸遜擊敗,孫權獲得了荊州的大部分地區,進一步壯大了實力。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逝,身為蜀漢丞相的諸葛亮輔佐劉備的兒子劉禪與孫權重新締結了聯盟。229年孫權在建鄴稱帝建國,國號“吳”,史稱東吳。

此後的六十多年,蜀漢諸葛亮和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幾經努力,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高平陵事件後,魏國軍政實權逐漸為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派鍾會、鄧艾帶兵發動了滅蜀之戰,蜀漢隨之滅亡。265年,司馬昭病死,他的兒子司馬炎依曹丕廢漢建魏的方式,亦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標誌著三國時代的結束,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中國,三國時期徹底結束。仔細研究三國曆史事件,我覺得精彩紛呈!


希望星晨58298869


浮夢認為是東漢末年要更精彩一些。

東漢末年是公元184年到220年這一段時間,共計36年,這一段時期的歷史是十分黑暗十分雜亂的。這一時期中央政府極度腐敗,統治者昏庸得很,統治者下面的地主惡霸強佔土地,招收人丁,紛紛組建私人武裝,地方割據的狀況一日比一日嚴重,統治者卻對此毫無對策。

這亂世的開始是黃巾之亂。由於政府的腐敗無能,地主豪強兼併土地,欺壓百姓日益猖狂,百姓的日子一天天慘淡下去,加之這時期災難橫行,百姓實在無力支撐地主的驕奢淫逸,面對著天災人禍,老百姓為求生只得謀反。這場農民起義由張角領導,軍隊中的每一個人都是被地主欺壓走投無路的窮苦百姓,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向當時的地主階級發動了猛烈的攻擊。這一場叛亂對東漢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也揭開了這亂世的序幕。

在黃巾起義之後,整個天下就像脫了韁的野馬一樣,陷入了瘋狂,那些割據勢力之間時常發動戰爭,互相吞併,有的永遠地倒下了,有的發展壯大了,而這段混亂的歷史,給了很多人施展才能、大展身手的平臺,這一段歷史上演的戲碼也相當精彩。

之所以說這段時期發生的事情精彩,實在是因為它頗具戲劇性,天總有不測風雲。比如董卓率軍入洛陽殺死何進,並藉此控制政權,本以為能永做皇帝寶座,卻沒想到被王允聯合呂布斬殺,黃粱美夢還沒做就已經醒了。再比如強極一時的袁紹,出身名門,祖上位列三公,曾是中原最強大的一個諸侯,卻在官渡之戰被曹操打敗,之後基本退出爭奪天下的舞臺。再說曹操,最初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官僚,兵馬和其他諸侯可是不能比,卻能一步步擊敗其他諸侯,成長為最強大的割據勢力,挾天子以令諸侯。

相比東漢末年,三國鼎立時期主要的割據勢力也就剩魏蜀吳了,當年一起爭鬥的勢力都已經消失了。因此,三國時期的戲劇性還是稍遜色些。

注:圖片摘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