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和三国鼎立哪个精彩?

冷漠王冠


东汉末年和三国鼎立那个精彩,我的回答是三国鼎立!三国的历史故事影响中国几千年!

首先,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逐鹿中原,当时强的有:淮南袁术,兵粮足备,称霸一方,冀州袁绍,地广民众,人才济济,荆州刘表,据用武之国,威震九州,西蜀刘璋,有天府之国,国富地险。这时,曹操、刘备、孙权还未登上政治舞台。可是,曹、刘、孙后来却成气候,分别创造了魏、蜀、吴,而袁术、袁绍、刘表、刘璋等人都先后被消灭了,这是什么原因?喜欢三国的朋友,可以往下看!

  策略正确

  要图天下,制订正确的策略是关键的一着。在政治舞台上较量,必须有政治眼光,对政治形势有透切的了解,才能做正确的分析,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策略。否则,好像瞎人骑瞎马,乱碰乱撞,未有不翻跟头,或摔死的。

  曹操和袁术、袁绍都想当皇帝,由于他们的政治眼光不同,策略各异,结果不一样。在群雄中,袁术是第一个称皇帝的。本来在那个乱哄哄的时代,谁当皇帝都行,只要有本事。所谓“本事”是指统一天下的本事,而统一天下要有正确的策略。袁术没有这种本事,也没有提出什么策略,只是一心想当皇帝,以享荣华富贵。他主观上认为他家“四世三公”,是“百姓所归”,”

  应天顺民”,该当皇帝。当他征求部属意见时,大家沉默不言,实是反对,他还是自封为皇帝。所说“百姓所归”、“应天顺人”。是自欺欺人。他占据南阳时,“奢淫肆欲,征敛无度,百姓苦之。”他当皇帝后,“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余梁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由于人心军心厌弃,先为吕布所破,后为曹操打败,奔青州投其侄子袁谭途中病死。袁术只徒有皇帝之名,无皇帝之实。

曹操则相反,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曹操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头脑是清醒的:当时汉虽弱,但拥汉派的大有人在,故采纳荀彧的“奉天子以从众望”的策略,将皇帝的实权一下抓到手里,“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号令四方,要统一天下,要有众多人才,乃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使才智之士从四面八方投其麾下,为之出谋献策,才能称雄北方!

袁绍是个好谋无断的典型。他虽有吞天下之志,但才力不足,喜谈谋略而不能决,有正确战略也不能采用,往往错过良机。他在官渡与曹操相持时,许攸截住曹操的催粮书,知其粮尽,建议“两路击之”,如行此策,打败曹操是大有可能的,袁绍反认为“此书乃诱敌之计也”,说“攸是操的奸细”,将之逐出。攸乃投操,教其到乌巢烧粮,操从其计行之,绍军无粮,军心惶惶,曹军乘胜追击,袁军全溃,官渡之战被打败,决定了袁绍集团的灭亡。

  刘备以统一天下为已任,刘表和刘璋则胸无大志,只图割据偏安。曹操统兵征乌桓,刘备劝刘表趁许昌空虚,以荆襄之众袭取之,刘表说:“吾坐踞荆州足矣,岂可别图?”当时,群雄逐鹿,你不灭人,必被人所灭,决不容其”坐踞荆州”,刘表因错过袭取许昌良机,使曹平定北方后,挥戈南下,夺取荆州。

刘璋心地虽仁慈,但为人闇弱,这种人是守不住地盘的。刘备按照孔明的”隆中决策”,与孙权联合打败曹操,占据荆州后,就着手图川,恰好刘璋邀他入川拒张鲁,张鲁不足为患,让刘备入川是“请狼入室”,结果是自取灭亡,刘璋没有政治头脑如此。

  孙权善于举贤任能,故贤能竭力相辅,五湖四海之士纷来归附,竭力相助。鲁肃献的“榻上策”,他奉为国策。此策的要点是,“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鼎足江东,伺机以图天下,此策起正确的。要图天下,首先要“深根国本”,因荆州在扬州上游,对东吴威胁大,不占据荆州则难确保东吴的安全;且荆州是用武之国,进可直趋宛洛,直捣曹操的老巢,退可据长江大堑而守。此策对于孙权鼎足江东起了极大的作用。由于孙权的战略正确,又有众才相助,曹操、刘备曾先后犯,都以失败告终。

  人心向往

  争天下,胜败决定于人心向背,故说“得人心的得天下”。人心包括民心、军心、将相之心,这“三心”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这“三心”缺一不可,得这“三心”必兴。

曹、刘、孙为图天下都注意收拾人心,尤以刘备为最。刘备虽说是”中山靖王胜之后”,实无可考,自己也无靠山,他起自民间,是一个“织履之徒”,一个很普通的平民百姓,后能建立蜀国,全靠自己的本事。他最大的本事是善于”攻心”,故很得人心,他“携民渡江”、“要投江”,荆襄军民感其德都誓死相随;”摔阿斗”、“遣众将”以结将心,使众将死心塌地为之效力:“三顾草庐”,表示其求贤若渴,以“鱼水关系”相待,说明对孔明信任无间,使孔明感其诚,下山相辅,“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即使是夺人之国,首先考虑的还是“人心”,他入川是为谋蜀。

  但他不纳庞统之策,反对“杀其主夺其国”,趁驻守葭萌关拒张鲁之机,广施恩惠,收拾民心;及起兵夺蜀,不扰民,优待俘虏,故甚得人心,入成都时,百姓香花灯烛,迎门而接。因人心归附,蜀汉政权极其巩固。

  曹操得将士之心,是因其赏罚分明,史称他“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他出征,如遇稻麦熟,可延缓时,就暂罢征,因恐伤农,如不能延缓,就严禁军士践踏。有一次他骑的马失足误入麦田,践坏了一大片,他“割发以代首”,承认其伤农是犯法,应受惩罚。取冀州后,减免赋税,以收拾人心。曹操虽奸,但他比袁术等害民贼强得多了,他能成大事不是偶然的。

  孙权也得人心。孙权一见鲁肃,交谈甚悦,来宾告退时,独留鲁肃,邀他入内室,共坐在榻上对饮,虚心请教,肃因之倾心,与之谈图天下的策略,权大为赞赏,“拔鲁肃于凡品”。鲁肃得遇明主也竭力相辅。操大军南下,吴国危急,众文士主张投降,独鲁肃坚持联刘抗操。

曹操被打败,鲁肃从前线回,孙权远接,“持鞍下马”迎候,对其敬重如此。孙权用人,疑之不用,用之不疑,因其信任人,人也效忠他。周瑜率军抗操,操派其同窗好友蒋干说瑜归降,瑜大义凛然申明:他“遇知己之主,”“情同骨肉”,“祸福共之”,其效忠于权之志坚定不移。孙权还在生活上对部下关怀备至,有患病的,常送医送药上门,甚至亲自监护。由于君臣休戚与共,终孙权之世,东吴安如磐石。

  策略正确,人心向往,三国之兴,实由于此。在古代能建国、治国的,都靠这两条。揆之当令,也是如此。

《三国演义》虽然是集古代智慧的大成,而《孙子兵法》却是它的灵魂,它的一切谋略基本上是以《孙子兵法》作为指导思想的。

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兵书,其他兵书大多只就军事论军事,《三国演义》却不然,它不孤立地写军事斗争,而是将之置于社会的总体中,跟政治、经济、文化紧密联系,尤其是描述人们如何在其中活动,如决策、用人、斗争,等等,这就能更好地反映战争的全貌,以及更深入、明晰地揭开战争的本质和规律,故有活的兵书之誉。从这方面说,它优于任何兵书。

  因此,不少农民起义领袖如李自成、张献忠和洪秀全等都效之以指导战争。清统治者就是靠这都活的兵书打天下的,并定为将领必读的书。现代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毛泽东为阐明其军事思想,在其著作中多次引之为例子。

  毛泽东曾经说过《三国演义》等书对年青时的他“影响大概很大”,在他领导中国革命后,这种影响还是在起作用,如他在著名的 《论 持久战》中,就以官渡、赤壁、彝陵三大战役的以少胜多为例子,说明弱小之军如果主观指导正确可以打败强大之敌,用以论证中国抗日必胜。不少外国也用为军事教材,可见,《三国演义》在军事领域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语道破天机


东汉末年不精彩!这36年——即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是东汉亡国前夕,整个大汉帝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如同一个朝不保夕的病人,已经奄奄一息了,到曹丕篡汉成功后就寿终正寝,进入三国时期了。

这一时期,天下大乱,军阀争雄,社会不安,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于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地方豪强也拥有了自己的军事力量。而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军备废驰,皇权无力,最终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极大地破坏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黑暗的一页。

三国鼎立(220年-280年)是上承东动荡汉下启西晋的这一段历史时期,经过东汉末年的军伐混战,曹操、刘奋、孙权三股军事力量脱颖而出而,并分别建立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和雏型。

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定都洛阳,国号为“魏”,史称曹魏,结束了东汉时代,开启了三国时代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大将陆逊击败,孙权获得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进一步壮大了实力。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逝,身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与孙权重新缔结了联盟。229年孙权在建邺称帝建国,国号“吴”,史称东吴。

此后的六十多年,蜀汉诸葛亮和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几经努力,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高平陵事件后,魏国军政实权逐渐为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派钟会、邓艾带兵发动了灭蜀之战,蜀汉随之灭亡。265年,司马昭病死,他的儿子司马炎依曹丕废汉建魏的方式,亦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标志着三国时代的结束,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中国,三国时期彻底结束。仔细研究三国历史事件,我觉得精彩纷呈!


希望星晨58298869


浮梦认为是东汉末年要更精彩一些。

东汉末年是公元184年到220年这一段时间,共计36年,这一段时期的历史是十分黑暗十分杂乱的。这一时期中央政府极度腐败,统治者昏庸得很,统治者下面的地主恶霸强占土地,招收人丁,纷纷组建私人武装,地方割据的状况一日比一日严重,统治者却对此毫无对策。

这乱世的开始是黄巾之乱。由于政府的腐败无能,地主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日益猖狂,百姓的日子一天天惨淡下去,加之这时期灾难横行,百姓实在无力支撑地主的骄奢淫逸,面对着天灾人祸,老百姓为求生只得谋反。这场农民起义由张角领导,军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被地主欺压走投无路的穷苦百姓,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向当时的地主阶级发动了猛烈的攻击。这一场叛乱对东汉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揭开了这乱世的序幕。

在黄巾起义之后,整个天下就像脱了缰的野马一样,陷入了疯狂,那些割据势力之间时常发动战争,互相吞并,有的永远地倒下了,有的发展壮大了,而这段混乱的历史,给了很多人施展才能、大展身手的平台,这一段历史上演的戏码也相当精彩。

之所以说这段时期发生的事情精彩,实在是因为它颇具戏剧性,天总有不测风云。比如董卓率军入洛阳杀死何进,并借此控制政权,本以为能永做皇帝宝座,却没想到被王允联合吕布斩杀,黄粱美梦还没做就已经醒了。再比如强极一时的袁绍,出身名门,祖上位列三公,曾是中原最强大的一个诸侯,却在官渡之战被曹操打败,之后基本退出争夺天下的舞台。再说曹操,最初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官僚,兵马和其他诸侯可是不能比,却能一步步击败其他诸侯,成长为最强大的割据势力,挟天子以令诸侯。

相比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主要的割据势力也就剩魏蜀吴了,当年一起争斗的势力都已经消失了。因此,三国时期的戏剧性还是稍逊色些。

注: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