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是什麼?是必然結果嗎?

大朙永樂盛世


1 高宗以後三省的平衡逐漸被破壞,政事堂移至中書省後,中書令作為秉筆宰相地位越來越高。據載:“源乾耀玄宗時為尚書左丞相兼侍中在政事堂十年。時張嘉貞、張說相次為中書令,乾暇不敢與之爭權,每事推讓之。及李元紡、杜遇知政事,遂無所參議,唯嘮署名而已。”姚崇任紫微令(中書令)時也是“軍國庶務,多訪於崇,同時宰相盧懷慎、源乾曜等,但唯諾而已。”中書令獨大的跡象越來越明顯,開元時玄宗還會去抑制,大多中書令任期只有兩三年,任期較長的張說也只有四年。但到了天寶,李林甫的任期卻長達十八年,在旁邊唯唯諾諾的陳希烈任期也長達八年。時,李林甫`舊在政府”,根本不與其他同僚集議政事,所謂“林甫久典樞衡,天下威權,並歸於己,臺司機務,(陳)希烈不敢參議,但唯諾而已。”李林甫隨後又兼尚書左僕射,天寶元年時中樞平衡被完全破壞。李林甫還有一定才能,國家不至於崩潰。但當中書令落到楊國忠這樣毫無能力的人就要出大問題了。李林甫剛稱“州郡之間永無徵發之役矣”,死後立馬被楊國忠徵雲南打了臉。安史之亂爆發,也有楊國忠大肆排擠異己的緣由。從不敢對政事發表意見的陳希烈也被楊國忠排擠,倘若楊國忠真的是意識到安祿山要反,朝廷為何會毫無準備?恰恰是因為楊國忠認為安祿山不敢反,想給安祿山安個謀反的罪名除掉,結果安祿山還真不是什麼純臣,真反了。楊國忠真的是像晁錯那樣?想削藩被當替罪羊?其實是由於安史之亂,李隆基不得不將權力交給李亨,而楊國忠欺負太子慣了,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跟著“白蓮花”楊貴妃一起諸楊聚哭。

2 節度使雖然掌握地方軍權,但在財權上面限制依然很多。邊軍的開支全部都要經過金部、比部勘會。任期上面也並不長,兼統多道的僅有8 人中, 兼統2 道的有5人, 兼統 3 道的蓋嘉運、安祿山 2人;兼統4道的僅有王忠嗣,且盡維持三個月。從兼統時間來看, 兼統一年以下的有蓋嘉運 、安思順( 兩次) 和皇甫惟明3人, 其中皇甫惟明兼統兩道不足一月 ;2年的有王忠嗣和封常清2人;3 年的僅哥舒翰1人;5 年的僅有信安王李禕1人 。而安祿山卻兼統2道長達12年, 兼統河東節度使為4年 。 安祿山沒有像大部分節度使接受東西調動,卻掌管了東北方向所有邊軍。

3 南衙禁軍的腐化,中央沒有一支能戰的禁軍。“而六軍宿衛皆市人,富者販繒彩、食粱肉,壯者為角牴、拔河、翹木、扛鐵之戲,及祿山反,皆不能受甲矣。”正是這樣的軍隊,封常清才屢戰屢敗,東都很快淪陷。假設天寶中央禁軍能有中晚唐早中期神策軍的實力,就算朝廷還是屢出昏招,又何至於局勢失控。


小濤談歷史


唐朝這棵大棵蛀蟲太多!

病入膏肓!安史之亂才得以爆發!

歷史以成雲煙!

避免歷史重演!就應該打預防針!清政廉政!

牢記為人民服務宗旨!




Andy1902468


我是西域大都護,這個問題我有一些淺見,供大家思考。

1.唐太宗四海一家的民族政策

李氏皇族的出身一直很可疑,即使族譜做的再好再漂亮,歷史學界依然對他們家族隴西李氏出身存疑。

如果說他們家族父系還是屬於存疑的漢族血統,母系則無可質疑的帶有鮮卑血統了!

無論是獨孤天下里面的小姐,還是竇氏家族的公主,亦或千古賢后長孫,都是如假包換的鮮卑後裔!

複雜的出身使李世民在位期間,所採用的是與任何朝代都不同的民族政策:四海一家!

他以胸懷天下的寬廣說出了: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他推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唐太宗的開明開放對促進民族融合,唐朝強大產生了積極意義。

唐太宗李世民在不同場合宣揚“四海一家”、“混一戎夏”的思想,打破了傳統的“華夷分界”的民族偏見。

因此,唐太宗李世民被各族首領尊稱為“天可汗”。

唐朝時期,漢族與少數民族通過和親,會盟,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並大量的冊封少數民族首領,使他們為大唐初期的繁榮昌盛效力。

但是,世間所有事件有其利必有其弊,唐太宗的開明也使得大量的少數民族自然的移民,進入了漢族的傳統生活圈定居。

穩定的生活環境使得大量的少數民族大量的繁衍,族群越來越壯大了起來。

2.唐初瘋狂擴張政策的後遺症

唐朝初期是一個令人熱血沸騰,無比嚮往的強盛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

從唐太宗李世民的時代開始,唐帝國開始了瘋狂的擴張進程,真的可以說是打遍南北西東,把周邊兩條腿的敵人按著在地上不停的摩擦,滅國無數!

這種近乎瘋狂的滅國是令人興奮的,然而滅掉一個國家在當時的唐帝國來說不是什麼費勁的事情,然而事後的治理卻比滅國要複雜萬倍了。

唐代滅國之後大量的採取了內遷的政策,大量的亡國貴族和遺民俘虜被遷入內地,貴族們逐漸在朝廷中擔任官爵,遺民俘虜則大量在安置點定居,過上新的生活。

唐玄宗時代著名的將領如哥舒翰,高仙芝等人都是外族將領。

而安祿山,史思明等人,也是這種歸化異族,擔當起了國家邊防的重任。

這種瘋狂的擴張所帶來的民族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愈加的嚴重了起來,在內地的很多地區,歸化異族的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地原住民的數量。

而隨著唐帝國的擴張能力達到了極限,廣闊國土使巨大的擴張機器無法繼續運行,唐代邊疆形勢開始由攻轉守。

因此,節度使制度在這種形勢下開始走上了歷史舞臺。

3.唐玄宗晚年倦政的節度使制度

唐玄宗李隆基在年輕時代,被朝野視為能夠再造貞觀的繼承者,他也沒有辜負朝野的厚望。

登基之後的李隆基倚天把劍,勵精圖治,創立了輝煌的“開元盛世”,創造了超越“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

隨著年齡的增長,興趣廣泛的李隆基開始逐漸把精力放在他更感興趣的娛樂事業上了。

彈琴唱戲,寫詩譜曲逐漸佔據了李隆基的大部分精力和時間。

他逐漸不願意再去處理龐大帝國各種錯綜複雜的政治工作,因此聰慧過人的李隆基開始考慮採取一種更為簡單的方式來治理這個龐大帝國了。

首先是在軍事上採取了節度使制度。

節度使制度初見於唐睿宗景雲元年(公元710年),最早的節度使是我們很熟悉的薛丁山的原型,薛仁貴之子,時任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

但是並沒有成為一種常態化的軍事制度。

唐玄宗晚年就逐漸將這種制度推廣並加以完善,使節度使能夠統一處理軍政事物,具有很大的自主權,減輕了自己的工作壓力。

節度使受命時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大旗),威儀極盛。

節度使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統兩至三鎮,多者達四鎮。

《新唐書·百官志四》載:"節度使掌總軍旅,顓誅殺。初授,具帑持兵仗詣兵部辭見,觀察使亦如之。辭日,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樹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驛則上聞。入境,州縣築節樓,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將鳴珂金鉦鼓角居後,州縣齎印迎於道左。"

這種軍事管理制度,使節度使具備了割據造反的最基本條件了!

4.唐玄宗晚年倦政後的政治腐敗

軍事問題解決了,下一步就是政治問題了。

既然自己不想在政事上多花心思了,那就必須有人替自己處理這些事情。

首選自然就是宰相了,這個人選選擇的好,自己就省心了。

這個人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是唐朝宗室之後,擔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

他大權獨握,蔽塞言路,排斥賢才,導致綱紀紊亂,還建議重用胡將,使得安祿山做大,被認為是使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之一。

李林甫當政期間,雖然多次挑起政爭,陷害異己,但是他才華過人,能夠妥善處理朝廷政務,壓制邊將不敢輕舉妄動。

在李林甫死後,繼任的楊國忠有其奸詐卻無其才能,只憑借楊玉環的裙帶上位卻沒有與之相配的才華,對邊將的壓制開始失控了!

5.唐玄宗晚年的繼承人問題

寧外一個導火索則是繼承人問題,這個黑鍋一直都是武惠妃在背。

按照歷史記載是武惠妃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成為太子,陷害原來的太子李瑛,致使三王被害。

其實根本原因是李隆基那時候身體倍棒而兒子大了,幕後的真正推手就是李隆基自己。

要不說太子這個職位難做呢。

李隆基也就四十來歲,按現在的說法正是一個男人的黃金時代,妥妥的高富帥大叔,魅力無限。

而太子李瑛成人了!當年那個軟萌的小孩子,長大成人了!

權力面前無親情,何況李唐皇室還有那種草原民族強者為尊的傳統,皇位傳承一直不順當。

李隆基就開始容不得李瑛了!武惠妃就是個出頭背鍋的傻女人。

最終,她的兒子也沒成為太子,後來連兒媳婦也讓李隆基霸佔了!

新太子就是後來的唐肅宗李亨。

他很幸運,成為了新的太子。

他很不幸,成為了李隆基下一個針對的對象,從此過上了戰戰兢兢,寢食難安的日子。

就連他的好友,李隆基的義子兼弟子,四鎮節度使王忠嗣也受到了連累。

曾深受寵信,顯赫一時的邊關重將,最後死的不明不白!

王忠嗣不死,嚇死安史也不敢起兵造反啊!

繼承人問題,也成為了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重要因素了。

6.結語

作為問答,我儘量用淺顯通俗的語言來敘說,具體到文獻,則儘量不去引用。

安史之亂作為唐朝由極盛轉為極衰的轉折,其背後的原因錯綜複雜,以上各點僅僅是冰山一角。

其他的如府兵制崩潰,均田制敗壞,土地兼併嚴重,社會矛盾激化等等都是主流看法,別人論述已多,在此不再班門弄斧。

如果展開論述,寫一本書都有富裕,牽扯的人物之多,事件之廣,史料之繁,絕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

總之,我認為,安史之亂的肇因在唐代建國開始就已經積累,所等待的只不過是一個爆發的時機。

也許會由於某些人物或事件而延後,卻絕對是無可避免,只是時間的早與晚的區別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