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是必然结果吗?

大朙永乐盛世


1 高宗以后三省的平衡逐渐被破坏,政事堂移至中书省后,中书令作为秉笔宰相地位越来越高。据载:“源乾耀玄宗时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在政事堂十年。时张嘉贞、张说相次为中书令,乾暇不敢与之争权,每事推让之。及李元纺、杜遇知政事,遂无所参议,唯唠署名而已。”姚崇任紫微令(中书令)时也是“军国庶务,多访于崇,同时宰相卢怀慎、源乾曜等,但唯诺而已。”中书令独大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开元时玄宗还会去抑制,大多中书令任期只有两三年,任期较长的张说也只有四年。但到了天宝,李林甫的任期却长达十八年,在旁边唯唯诺诺的陈希烈任期也长达八年。时,李林甫`旧在政府”,根本不与其他同僚集议政事,所谓“林甫久典枢衡,天下威权,并归于己,台司机务,(陈)希烈不敢参议,但唯诺而已。”李林甫随后又兼尚书左仆射,天宝元年时中枢平衡被完全破坏。李林甫还有一定才能,国家不至于崩溃。但当中书令落到杨国忠这样毫无能力的人就要出大问题了。李林甫刚称“州郡之间永无征发之役矣”,死后立马被杨国忠征云南打了脸。安史之乱爆发,也有杨国忠大肆排挤异己的缘由。从不敢对政事发表意见的陈希烈也被杨国忠排挤,倘若杨国忠真的是意识到安禄山要反,朝廷为何会毫无准备?恰恰是因为杨国忠认为安禄山不敢反,想给安禄山安个谋反的罪名除掉,结果安禄山还真不是什么纯臣,真反了。杨国忠真的是像晁错那样?想削藩被当替罪羊?其实是由于安史之乱,李隆基不得不将权力交给李亨,而杨国忠欺负太子惯了,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跟着“白莲花”杨贵妃一起诸杨聚哭。

2 节度使虽然掌握地方军权,但在财权上面限制依然很多。边军的开支全部都要经过金部、比部勘会。任期上面也并不长,兼统多道的仅有8 人中, 兼统2 道的有5人, 兼统 3 道的盖嘉运、安禄山 2人;兼统4道的仅有王忠嗣,且尽维持三个月。从兼统时间来看, 兼统一年以下的有盖嘉运 、安思顺( 两次) 和皇甫惟明3人, 其中皇甫惟明兼统两道不足一月 ;2年的有王忠嗣和封常清2人;3 年的仅哥舒翰1人;5 年的仅有信安王李祎1人 。而安禄山却兼统2道长达12年, 兼统河东节度使为4年 。 安禄山没有像大部分节度使接受东西调动,却掌管了东北方向所有边军。

3 南衙禁军的腐化,中央没有一支能战的禁军。“而六军宿卫皆市人,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为角牴、拔河、翘木、扛铁之戏,及禄山反,皆不能受甲矣。”正是这样的军队,封常清才屡战屡败,东都很快沦陷。假设天宝中央禁军能有中晚唐早中期神策军的实力,就算朝廷还是屡出昏招,又何至于局势失控。


小涛谈历史


唐朝这棵大棵蛀虫太多!

病入膏肓!安史之乱才得以爆发!

历史以成云烟!

避免历史重演!就应该打预防针!清政廉政!

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




Andy1902468


我是西域大都护,这个问题我有一些浅见,供大家思考。

1.唐太宗四海一家的民族政策

李氏皇族的出身一直很可疑,即使族谱做的再好再漂亮,历史学界依然对他们家族陇西李氏出身存疑。

如果说他们家族父系还是属于存疑的汉族血统,母系则无可质疑的带有鲜卑血统了!

无论是独孤天下里面的小姐,还是窦氏家族的公主,亦或千古贤后长孙,都是如假包换的鲜卑后裔!

复杂的出身使李世民在位期间,所采用的是与任何朝代都不同的民族政策:四海一家!

他以胸怀天下的宽广说出了: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推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唐太宗的开明开放对促进民族融合,唐朝强大产生了积极意义。

唐太宗李世民在不同场合宣扬“四海一家”、“混一戎夏”的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华夷分界”的民族偏见。

因此,唐太宗李世民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唐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通过和亲,会盟,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并大量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使他们为大唐初期的繁荣昌盛效力。

但是,世间所有事件有其利必有其弊,唐太宗的开明也使得大量的少数民族自然的移民,进入了汉族的传统生活圈定居。

稳定的生活环境使得大量的少数民族大量的繁衍,族群越来越壮大了起来。

2.唐初疯狂扩张政策的后遗症

唐朝初期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无比向往的强盛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从唐太宗李世民的时代开始,唐帝国开始了疯狂的扩张进程,真的可以说是打遍南北西东,把周边两条腿的敌人按着在地上不停的摩擦,灭国无数!

这种近乎疯狂的灭国是令人兴奋的,然而灭掉一个国家在当时的唐帝国来说不是什么费劲的事情,然而事后的治理却比灭国要复杂万倍了。

唐代灭国之后大量的采取了内迁的政策,大量的亡国贵族和遗民俘虏被迁入内地,贵族们逐渐在朝廷中担任官爵,遗民俘虏则大量在安置点定居,过上新的生活。

唐玄宗时代著名的将领如哥舒翰,高仙芝等人都是外族将领。

而安禄山,史思明等人,也是这种归化异族,担当起了国家边防的重任。

这种疯狂的扩张所带来的民族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的严重了起来,在内地的很多地区,归化异族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地原住民的数量。

而随着唐帝国的扩张能力达到了极限,广阔国土使巨大的扩张机器无法继续运行,唐代边疆形势开始由攻转守。

因此,节度使制度在这种形势下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

3.唐玄宗晚年倦政的节度使制度

唐玄宗李隆基在年轻时代,被朝野视为能够再造贞观的继承者,他也没有辜负朝野的厚望。

登基之后的李隆基倚天把剑,励精图治,创立了辉煌的“开元盛世”,创造了超越“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广泛的李隆基开始逐渐把精力放在他更感兴趣的娱乐事业上了。

弹琴唱戏,写诗谱曲逐渐占据了李隆基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

他逐渐不愿意再去处理庞大帝国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工作,因此聪慧过人的李隆基开始考虑采取一种更为简单的方式来治理这个庞大帝国了。

首先是在军事上采取了节度使制度。

节度使制度初见于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最早的节度使是我们很熟悉的薛丁山的原型,薛仁贵之子,时任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

但是并没有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军事制度。

唐玄宗晚年就逐渐将这种制度推广并加以完善,使节度使能够统一处理军政事物,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减轻了自己的工作压力。

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

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

《新唐书·百官志四》载:"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初授,具帑持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驿则上闻。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将鸣珂金钲鼓角居后,州县赍印迎于道左。"

这种军事管理制度,使节度使具备了割据造反的最基本条件了!

4.唐玄宗晚年倦政后的政治腐败

军事问题解决了,下一步就是政治问题了。

既然自己不想在政事上多花心思了,那就必须有人替自己处理这些事情。

首选自然就是宰相了,这个人选选择的好,自己就省心了。

这个人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是唐朝宗室之后,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

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李林甫当政期间,虽然多次挑起政争,陷害异己,但是他才华过人,能够妥善处理朝廷政务,压制边将不敢轻举妄动。

在李林甫死后,继任的杨国忠有其奸诈却无其才能,只凭借杨玉环的裙带上位却没有与之相配的才华,对边将的压制开始失控了!

5.唐玄宗晚年的继承人问题

宁外一个导火索则是继承人问题,这个黑锅一直都是武惠妃在背。

按照历史记载是武惠妃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陷害原来的太子李瑛,致使三王被害。

其实根本原因是李隆基那时候身体倍棒而儿子大了,幕后的真正推手就是李隆基自己。

要不说太子这个职位难做呢。

李隆基也就四十来岁,按现在的说法正是一个男人的黄金时代,妥妥的高富帅大叔,魅力无限。

而太子李瑛成人了!当年那个软萌的小孩子,长大成人了!

权力面前无亲情,何况李唐皇室还有那种草原民族强者为尊的传统,皇位传承一直不顺当。

李隆基就开始容不得李瑛了!武惠妃就是个出头背锅的傻女人。

最终,她的儿子也没成为太子,后来连儿媳妇也让李隆基霸占了!

新太子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李亨。

他很幸运,成为了新的太子。

他很不幸,成为了李隆基下一个针对的对象,从此过上了战战兢兢,寝食难安的日子。

就连他的好友,李隆基的义子兼弟子,四镇节度使王忠嗣也受到了连累。

曾深受宠信,显赫一时的边关重将,最后死的不明不白!

王忠嗣不死,吓死安史也不敢起兵造反啊!

继承人问题,也成为了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了。

6.结语

作为问答,我尽量用浅显通俗的语言来叙说,具体到文献,则尽量不去引用。

安史之乱作为唐朝由极盛转为极衰的转折,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以上各点仅仅是冰山一角。

其他的如府兵制崩溃,均田制败坏,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等等都是主流看法,别人论述已多,在此不再班门弄斧。

如果展开论述,写一本书都有富裕,牵扯的人物之多,事件之广,史料之繁,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

总之,我认为,安史之乱的肇因在唐代建国开始就已经积累,所等待的只不过是一个爆发的时机。

也许会由于某些人物或事件而延后,却绝对是无可避免,只是时间的早与晚的区别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