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项羽兵败自杀的致命错误分别是什么?

文史砖家


第一,重外不重内,重视军事,不重政治。从项羽分封诸侯时期开始,其败亡的种子实际上就已经种下。项羽虽然是万人敌,楚国的军队也是天下精兵,但是天下争夺毕竟是一场政治游戏,不按政治游戏出牌,必然会受到惩罚。孔子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他的分封策略既没有凸显公平,也没有凸显道义。只是他根据个人喜好和私人恩怨的产物。齐地田荣,反秦有功,但是因为没有救援项羽叔父项梁,致使其兵败身死。项羽为报私仇,没有封他为诸侯。直接造成了分封之后的大乱局面,这是其一。此外,他指使英布暗杀义帝,背上了弑君的罪名,让刘邦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理所当然的进驻关中,兴兵讨伐他。

第二,重前不重后,重视冲锋,不重后勤。项羽指挥作战确实有方,但是他只知道战场搏杀,而忽略了后勤供给。这是他失败的最大问题。据《史记》记载:“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这就使得项羽无法在鸿沟和刘邦继续对峙,给了刘邦消灭项羽的最大机会。

第三,重亲不重贤,重视族人,不重贤能。项羽军中大部分掌握重权的都是项氏族人,韩信,陈平都是从项羽的队伍中脱离出来的。特别是文人集团,项羽的文士中基本上就只有范增,后期也和项羽翻了脸。这件看出项羽嫉贤妒能,任人唯亲。

第四,重表不重里,重视军队,不重土地。项羽虽然在战后保有了非常强悍的军队,但是却放弃了最为富庶险要的关中大地,而选择了楚地作为国土。这就看出项羽沐猴而冠的本性,短视而且狂妄。

第五,重北不重南,重视刘邦,不重英布。项羽在战争初期就大力围攻刘邦,但是却忽略了南方的英布。而最后把项羽逼上绝路的正是英布。是英布配合汉王的军队抄了项羽的后路,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中的那些高唱楚歌的楚国士兵就是英布带来的。也是觉察到了英布很有可能已经在乌江对岸设伏,项羽才最终乌江自刎。


经典守望者


导致项羽兵败自杀的的根本原因?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枭雄,导致他最终饮恨自杀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本不是当皇帝的人!

这一点,项羽很像南唐后主李煜。生在帝王家,但并不想当帝王。项羽并没有生在帝王家,但他的家庭出身并不不低。

项羽的出身非常显赫,可以说是名门世家,乃是当年的项燕大将军的后人。陈胜吴广揭竿起义之后,项羽跟着叔父项梁起兵。注意,这时候的起义领袖可是项梁,而不是项羽。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项梁叔侄杀会稽太守殷通响应,任张楚政权上柱国(上柱国,原楚国置,是统领军队的最高将领),渡江西进,屡胜秦军。陈胜死后,项梁听从军师范增之计,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怀王封项梁为武信君。所以,项梁才是楚君事实上的领袖!

可以这么说,项羽的优点很突出,就是勇武过人,他天生的力大无穷,所谓“力拔山兮气盖世”,另外还有很灵活的反应,基本上单打独斗无人能够当其敌手。所以,自起兵伊始,项羽一直被当成领兵打仗的将军在使用。

如果历史一直这么发展,项羽一定会成为一代名将,而不是那个著名的悲剧英雄。但是,历史老儿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起义事业风生水起之后,项梁曾率军击败秦将章邯,在雍丘阵斩秦将李由,后因轻敌,在定陶被章邯打败,战死。项梁死了,统领起义的任务自然交到项羽手上。这是历史命运的决定。

但是,事实证明,项羽是一个优秀的将才,却不是一个合格的领袖!

项羽统领起义事业之后犯了三个致命错误,说明他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

其一,天下初定之后大搞分封制。谁都知道,秦国之所以迅速崛起,关键在于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国家机器,统一后实施了行之有效的郡县制。但项羽看不到这点,重新走上了周代分封天下的老路子,把天下分成几十个国家各自为政。把到手的蛋糕重新分出去,这是项羽失败的根本,说明他缺乏治国的理念。

其二,匹夫之勇。项羽在勇猛上有余:主要是战败章邯后,对十多万降卒尽数坑杀,进关中后烧杀抢无恶不作,弑杀成性,毫无长远考虑。地痞刘邦都知道约法三章,反映项羽在器局上的局限。

其三,妇人之仁。既然弑杀,那么干脆坏人做到底,在鸿门宴上痛快拿下刘邦,消灭潜在劲敌。可是项羽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举棋不定,最终痛失好局,可谓一把好牌砸在手上!

归根结底,他就不是当皇帝的料!



周周说古今


强势自闲的心智加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