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趙匡胤和趙光義相比,哪位對宋朝影響最大?

荒原漫步者


個人覺得趙光義對宋朝影響更大。趙匡胤和趙光義兩兄弟性格完全不一樣,趙光義一直活在趙匡胤的羽翼之下,因此趙光義更像一個紈絝子弟,本領也沒有多少。

趙匡胤最大的功績就是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局,使中原地區重新大一統,但是因其得國不正,對武將懷有戒心,從而杯酒釋兵權,提高士大夫的地位,為後來埋下了禍根。但是在他的帶領下宋初的軍隊還是能打仗的,並且還給趙光義留下了能征善戰的軍隊。

趙光義享受著哥哥留下的資產,卻沒有能力掌控。在高粱河一戰中,他將宋初的精兵強將損失殆盡。隨後還不知韜光養晦,認識差距,還好大喜功,貪圖享樂,重用宦官,使後代子孫簽下城下之盟。一直到徽欽二宗,不能不說趙光義的表率在起作用。


天可汗


肯定是趙匡胤了,唐宗宋祖不是白叫的。趙匡胤奠基了宋朝的基本國策,抑武重文。因為趙匡胤自己就是武將權利大了反的,上臺後就肯定是抑制武將的權利。趙光義就是在他哥制定的方針下平穩發展。也是一個好皇帝。抑武政策也導致了宋朝經濟繁榮,外戰不行的局面。



尋找被人遺忘的角落


如果從影響來看,自然是趙光義對於宋朝的影響更大,因為終宋一朝,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都沒有完全繼承宋太祖趙匡胤的遺志。

我們現在對於宋朝的印象用四個字來講,那就是“重文輕武”,這也是宋朝一直延續的基本國策。很多人都會覺得重文輕武是趙匡胤一手造成的,因為他杯酒釋兵權,因為他提高士大夫的待遇,但不要忘記,趙匡胤是一位馬上皇帝,他在擔心武將造反的前提下,更知道武將對於國家的重要性,更何況他還有收復燕雲的理想。

以前我在讀到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就有疑惑,他把這些武將的兵權都給剝奪了,那以後打仗誰去領兵?

於是去查找當時相關史書,才發現原來趙匡胤做的不是簡簡單單的將幾個武將的權力給剝奪,他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對現有的軍事制度進行改革。

其措施用十二字總結便是“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

稍奪其權:具體便是設立樞密院制度,用來制約之前掌握禁軍力量的殿前司,原本掌控全國軍隊的殿前司在這之後只有領兵權,發兵、調兵的命令都需要樞密院發出才行,兩者之間相互獨立,相互制約,使得軍隊更容易掌握在皇權手中,而不是手下某個節度使再次上演黃袍加身。

制其錢穀:在各地設置轉運使,將原本歸屬與地方的財政收入,在僅留以日常運作後全部上繳中央,直接剝奪了地方的財政權,失去了經濟基礎。

收其精兵:這個分為兩部分,首先是將各地方精銳的部隊都調往汴京,直接歸屬中央所管轄。然後地方上的士兵,不定期需要更換戍守的地點,但是領兵的將軍卻不得移動,形成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局面。

但在趙匡胤時期,不管怎麼改,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軍事掌管的權力,而不是削弱部隊的實力,因為趙匡胤還想北上立一番基業。但是很可惜,趙匡胤在不明不白中駕崩了。

小弟趙光義繼承趙匡胤的位置,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擺脫趙匡胤的影響。為了達到目的,直接提拔一批早期跟隨自己的親信去代替趙匡胤提拔的重臣。

同時為了掌控輿論,提拔文官集團的地位,趙光義在位期間一直在擴充科舉進士的入取名額,如此一來,大量在太祖時期無法考上進士的讀書人,就迅速獲得了出人頭地的機遇。也為後面的文化繁榮,文官頻繁湧現奠定了基礎。

更重要的是趙光義在趙匡胤的基礎上進一步的限制了武官的權力,最終導致的結果便是北伐的屢次失敗,如果說燕雲十六州在趙匡胤的手中還有收復的可能話,在趙光義時期基本就成奢求了。

趙光義的“去太祖化”做的十分成功,往後不論哪位皇帝都再也無法追上趙匡胤的步伐,宋朝也在趙光義手中逐漸成為孱弱的代名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