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赵匡胤和赵光义相比,哪位对宋朝影响最大?

荒原漫步者


个人觉得赵光义对宋朝影响更大。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性格完全不一样,赵光义一直活在赵匡胤的羽翼之下,因此赵光义更像一个纨绔子弟,本领也没有多少。

赵匡胤最大的功绩就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局,使中原地区重新大一统,但是因其得国不正,对武将怀有戒心,从而杯酒释兵权,提高士大夫的地位,为后来埋下了祸根。但是在他的带领下宋初的军队还是能打仗的,并且还给赵光义留下了能征善战的军队。

赵光义享受着哥哥留下的资产,却没有能力掌控。在高粱河一战中,他将宋初的精兵强将损失殆尽。随后还不知韬光养晦,认识差距,还好大喜功,贪图享乐,重用宦官,使后代子孙签下城下之盟。一直到徽钦二宗,不能不说赵光义的表率在起作用。


天可汗


肯定是赵匡胤了,唐宗宋祖不是白叫的。赵匡胤奠基了宋朝的基本国策,抑武重文。因为赵匡胤自己就是武将权利大了反的,上台后就肯定是抑制武将的权利。赵光义就是在他哥制定的方针下平稳发展。也是一个好皇帝。抑武政策也导致了宋朝经济繁荣,外战不行的局面。



寻找被人遗忘的角落


如果从影响来看,自然是赵光义对于宋朝的影响更大,因为终宋一朝,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都没有完全继承宋太祖赵匡胤的遗志。

我们现在对于宋朝的印象用四个字来讲,那就是“重文轻武”,这也是宋朝一直延续的基本国策。很多人都会觉得重文轻武是赵匡胤一手造成的,因为他杯酒释兵权,因为他提高士大夫的待遇,但不要忘记,赵匡胤是一位马上皇帝,他在担心武将造反的前提下,更知道武将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更何况他还有收复燕云的理想。

以前我在读到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就有疑惑,他把这些武将的兵权都给剥夺了,那以后打仗谁去领兵?

于是去查找当时相关史书,才发现原来赵匡胤做的不是简简单单的将几个武将的权力给剥夺,他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现有的军事制度进行改革。

其措施用十二字总结便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稍夺其权:具体便是设立枢密院制度,用来制约之前掌握禁军力量的殿前司,原本掌控全国军队的殿前司在这之后只有领兵权,发兵、调兵的命令都需要枢密院发出才行,两者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制约,使得军队更容易掌握在皇权手中,而不是手下某个节度使再次上演黄袍加身。

制其钱谷:在各地设置转运使,将原本归属与地方的财政收入,在仅留以日常运作后全部上缴中央,直接剥夺了地方的财政权,失去了经济基础。

收其精兵:这个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将各地方精锐的部队都调往汴京,直接归属中央所管辖。然后地方上的士兵,不定期需要更换戍守的地点,但是领兵的将军却不得移动,形成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

但在赵匡胤时期,不管怎么改,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军事掌管的权力,而不是削弱部队的实力,因为赵匡胤还想北上立一番基业。但是很可惜,赵匡胤在不明不白中驾崩了。

小弟赵光义继承赵匡胤的位置,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摆脱赵匡胤的影响。为了达到目的,直接提拔一批早期跟随自己的亲信去代替赵匡胤提拔的重臣。

同时为了掌控舆论,提拔文官集团的地位,赵光义在位期间一直在扩充科举进士的入取名额,如此一来,大量在太祖时期无法考上进士的读书人,就迅速获得了出人头地的机遇。也为后面的文化繁荣,文官频繁涌现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赵光义在赵匡胤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限制了武官的权力,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北伐的屡次失败,如果说燕云十六州在赵匡胤的手中还有收复的可能话,在赵光义时期基本就成奢求了。

赵光义的“去太祖化”做的十分成功,往后不论哪位皇帝都再也无法追上赵匡胤的步伐,宋朝也在赵光义手中逐渐成为孱弱的代名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