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很多著名的文章、词句、对联,优美且意境深远,现在呢?

愿做一颗小小草


古代文章,词句,对联,在现在看来很优美,意境也很深远。比如前些日子,日本送的抗疫物资上的古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上了热搜。而现代却很少见这种诗歌,现在流行的是小说,文章等。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现在知识的丰富以及文化的广传播。

以前古人看书,大多是《诗》,《书》,《论语》等著作,这些书籍所含知识量与现在没办法相比的。现在是信息大爆炸时代,只是一门计算机,所含知识量恐怕便比古人需要看的书要多上许多。由于知识量太大,所以便有了知识的细分,于是便有了各种学科,学科下还有各种领域。人们大多勤耕一个领域,所以很少接触诗词,所以现在很少见诗词了。

文化传播是越来越广的,古代文化大多为贵族服务, 周礼是为周天子服务。知识也垄断在贵族手中。后来诗词等文化兴盛,使其得以向文人传播。虽然文人有的出身贫寒,但与大多数百姓比还是比例小。元代的戏曲,明清的小说,使得大多数人更易接受和理解。

而现在网文,抖音等新媒体,形式让人喜爱,内容与大众生活或者理想相关。人们也更乐于接受,所以由于文化的广传播,现在很少见诗词了。


趣史夜话


●现在只是人们与时俱进不再追求古时候那些陈芝麻烂谷子,唐宋鼎盛文化时期把改写的囊括其中,让后人无诗可用。



对联若是要音节和谐,声韵铿锵,也要依照近体诗的格调讲究用字的声律。声就是平仄,是对汉语声调最低的概括。律就是平仄排列的规律,但并不一定非要像律诗那样有着固定的位置。能排列得像音乐的旋律那样有节奏、有起伏、有抑扬,给人以美感。因此。对联的声律也是必不可少的。对联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弄清文字平仄是怎样划分的,哪些字属于平,而哪些字又属于仄的问题。

▲鲁迅赠瞿秋白联:“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赞誉了他们在革命环境中,共同战斗结下的深情厚谊,情同手足。

鄂比赠曹雪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疏亲慢友,因财先义世间多。”上联是称羡曹雪芹的情怀,下联则是鞭挞了当时社会交往中的不良之风。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联语、对子,是一种由汉字的形、音、义特性发展出来的独特文学艺术形式。迄今为止,对联已有上千年历史,并以其高雅的文学性、广泛的实用性和精巧的谐妙性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对联吸纳了文、赋、诗、词、曲等文体的特点,同时具备整齐雅观、格调多变、短小精悍、音韵和谐等特点。在美感上,对联拥有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和参差美。比起其他艺术形式,对联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既可以叙事写景,又可以状物抒情。大到国计民生,小到家长里短;无论是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还是琴棋书画、柴米油盐,可以说世间万物都入联。



大话对联;学海无涯,试作对联,奇文共赏,遨游联海,妙趣横生,联林趣话。对联的起源、发展、分类、形式,让人们对对联有一个完整、系统的了解。民俗节庆联、实用百业联、生肖贺春联、名人警句联,让你吟诵珍联、大饱眼福。古往今来,对联艺术久经不衰,经典旧联被传诵,新对联不断涌出,可以说中华民族从未中断过对对联这一艺术的探索和发扬。从最初的春联到现今的实用广告联、征答交际联,可谓是花样叠起,层出不穷。


知足常乐0724


并非现代人无法超越古人诗词、文章。现代人人才济济,顶级文采枭雄多了去了。就拿金庸来说,与之李白、杜甫也是不遑多让;甚至远远超出。只不过政治制度背景不同,诸多约束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