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对一个人产生了爱意和恨意,不想靠近也不想远离。这是为什么?

物以浠为gay


我们经常会在报纸网站等媒体上看到因爱生恨毁了他人毁了自己的新闻,不得不感慨爱情会让人疯狂。爱恨只在一念之间,由爱生恨的人究竟是痴情还是薄情?

在感情的世界里,我们常常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原本一个人很爱一个人,因为一些事情的发生,变得很恨那个人。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因为我们总觉曾经那么深爱的人,怎么可能因为一些事情就产生那么大的恨意呢?但事实上这个是有其心理因素影响的,人的感情在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具有多度性和两极性的特点,一般我们会对某种情感有不同等级的划分,还会找出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如爱与恨、欢乐与忧愁等。

爱可谓人类情绪体验中最强烈的一种。从心理学上讲,爱是我们对他人的一种心理能量的最大调动,当被调动起来的能量突然失去了释放的对象,就会体验到强烈的空虚、绝望、痛苦、愤怒、悲伤,而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常会做出失控行为。

爱恨同源,我们对同一个人会同时怀有爱恨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因为他身上同时具备我们喜欢和不喜欢的东西。如果关系比较疏远,爱和恨会显得比较微弱,接近中性;如果关系非常密切,爱和恨就会变得很强烈。有人问,为什么有的情侣或夫妻一直相爱看不出恨的痕迹?精神分析学认为,他们的恨被抑制住了。不管多相爱的两个人,相处中都会有摩擦和矛盾,所谓的“打情骂俏”,弗洛伊德称为“诙谐”,但诙谐的本质是攻击,不过换了件轻松的外衣,是变相的攻击,是攻击的升华。

因爱生恨其实反映心理摆规律是一种心理效应,心理效应是指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的等级越高,呈现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因此也就很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进行转化。举个例子,如果你现在感到兴奋无比,那相反的心理状态极有可能在另一时刻不可避免地出现,古人常常说的“乐极生悲”也是这个意思。

爱一个人得不到回馈,在受到伤害后便会转用恨的方式来掩盖,恨是一种攻击,通过攻击让自己认为不再爱了。因此爱得不到时,人们通常会经历这样的心理过程:愤怒和抗议爱人的离开,试图赢回爱人的认同,未果后重复愤怒和痛苦情绪,痛过后彻底放弃,将自己重新准备好,进行下一次恋爱。

爱情是触及到灵魂的大事,所以婚恋对于人的压力是很大的。如果成功,自然皆大欢喜。如果失败,它就会引起许多负面情绪,比如失落、自卑、愤怒等等。有些人的心理比较健康,他们的心胸足够宽广,能够装得下“不如意”,他们有很多方法,可以消化负面情绪,找朋友聊聊天,听听音乐,慢慢就会过去。这种人不容易因爱生恨。有些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婚爱失败,他们可能会怨自己,甚至变得抑郁低落,但他们一般不会责怪别人,这种人也不容易因爱生恨。还有一种人,一不开心就习惯赖别人,他们通过指责他人来回避心痛的感觉,遇到婚恋失败,他们越是难受就越喜欢攻击对方,把对方踩低拍扁,他们的心才会舒服起来,这种人是很容易因爱生恨的,这种人到最后不得不成为仇敌,就连陌生人都做不成。

吸引定律又称“吸引力法则”,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他吸引而来。好的心态会吸引好的事情,反之亦然。很多人给吸引力法则做了不同程度的诠释,在我看来,完全没有那么神秘。你很开心去谈一次生意,你的开心会感染你的合作伙伴,生意成功几率自然大。你心情烦躁去找一个人办事,我想十有八九会告吹。你心中有爱,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可以实现,你心中有恨,倒霉事会一直困扰你。

如果你在婚恋中失败了,希望你能放下恨,放下恨,不代表宽容、纵容、懦弱,不是便宜了对方,是便宜了你自己,解脱的是自己,释放的是你自己,与对方无关。当你不打算让对方好过的时候,真正不好过的是自己。人生太短了,人心也太脆弱,经不起天长日久的伤害和折磨,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快乐和高质量的人生,忘掉不愉快的过去,是为了活好现在和未来。


Q小姐的自愈室


生命中其实常常会有这样的悖论,

最爱的往往也是最恨的,最亲密的同时也是最想逃离的。

之前恋爱的时候,

我会和男友约定好很多事情,

比如将来我们要买一个loft公寓,里面的每个小物件我们两个都要精挑细选,我们可以慢慢用时间去装饰;

我们要一起去看看稻城亚丁,去看白色的雪山,看一场秋天的童话,然后深情默默的对视来上一句:只要最后是你就好;

我们要一起学习做烹饪,做我爱吃的甜点,做你爱喝的咖啡;

甚至我们都想到生两个宝宝……

我一直很爱他,就觉得是刻在心里的爱。

我们去逛街,我一个眼神他就能知道我喜欢什么;

我们去吃饭,他不会问我今天想吃什么,但是总会给我带来惊喜和意外;

我们无话不谈,我们默契十足。

他太懂我了,

所以,感动我毫不费力,

要伤我就更加容易。

就连我们最后的分手,不用说我也都心知肚明。

一个拥抱,一句“照顾好自己,好嘛?”就送走了他。

慢慢的,我开始恨他。

恨他给我构建了那么美好的未来,却在半路丢下我;

恨他满足了我对异性的一切幻想,却又从我身边离开;

恨他给了我开始却不陪我到最后

………

也许真的是那句因为爱之深,所以恨之切。

因为太过喜欢,所以会有深深恨意。

就好像一个人把我带到很高的地方,

然后把我推下去。

我们去的地方越高,我摔的就越痛,

我也就越恨。

恨反而让我越发的想念他,越发的喜欢他。

但是,我决定专心的过好我的每一天,带着对他的所有幻想,运动,看书,旅游,我想自己努力去完成我们曾经一起定下的目标。

在过年的时候,我突然收到一条短信:照顾好自己,好吗?好的。

我的眼前就像放电影一样,感觉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历历在目。

可是我笑了。

原来我们有过如此美好的回忆,原来回忆起他来,我可以如此淡定。

也许爱和恨本来就是双生的,

没有爱怎么会有恨,只是平时某一个更凸显而已。

其实这份爱也好,恨也罢只是我们暗示给自己的一种心理。

放下对爱与恨的执念,走出来,

你会发现其实有些事情,

有些人对自己来说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我会变得更好,因为你,

但不是为了你。


夏柒月


能感受到同时对一个人产生爱意和恨意,很有可能是你的感受力够强,善于体会,且有一定的内省力造成的。从某个角度看,这是一件好事,至少说明你的觉察力不错。


首先,从心理角度来看,我们大概了解一个人的内在成熟度,会去了解TA是否是一个整合了“爱”与“恨”的人。

说起来有点玄乎,让人觉得不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往往人们以为爱的反面是恨,恨的反面是爱,似乎这是二元对立,黑白分明的。

但事实上,就像阴阳两极互相依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般,所有的二元对立都有可能是同一样事物的两面。

比如爱与恨,好与坏,对与错,往往很难只选择一个面向,而去掉另一面。

现实中,也是如此,一个硬币必有两面,白天过后就是黑夜,有春天就有秋天,有呼就有吸。


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其实也是如此简单而复杂的:包含着爱与恨。

比如:一位妈妈很爱自己的孩子和家庭,但如果孩子和家庭捆绑住了她所有的精力、体力,甚至让她必须牺牲自己,最后却没有给她任何情感和现实的回报,那么爱就有可能生出恨来,最终爱恨交织;


再比如:一个孩子很爱自己的父母,这是动物的本能,因为需要仰赖父母而活。但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有非常严重的控制、打压、责骂、贬损,那么孩子依然会遵循本能爱着父母,但同时又会升起恨意。

爱恨交织之后,就要看这个孩子的性格模式,看他内在是如何合理化这股爱恨的。

有人将这种爱恨“投射”给父母和其他权威人士,于是可能引发叛逆、不孝的行为;

有人则把这种爱与恨的情绪攻击向自己,让自己过得不开心,甚至抑郁;

有人则明白,这是童年往事,父母无法给自己想要的,是因为他们也从来没有从祖父母那里得到过。于是选择原谅,选择接受内在对父母既有爱又有恨。

其实,我们对自己也是如此,一方面觉得自己挺不错,有自恋倾向;一方面又容易自卑,常常看到自己的缺点。当然,有的人承认的确如此,有的人拒绝承认。


在亲密关系里,常常也会这样。很不成熟的状态就是“你爱我,我就爱你;你不爱我,我就恨你。”“爱你时你是仙女,不爱你时你就是渣”。

其实,如果能整合对自己对他人的爱与恨,看到很有可能我们既爱一个人,又恨一个人,然后做出基于现实考量的理性选择。往往是内在成长很重要的一步。


其次,承认之后,接纳这个事实之后,才有可能“选择”下一步怎么做。

你目前既不想靠近也不想远离,恰恰是个最佳时机,审视你与他的关系。比如理性审视:他的性情、人品、价值观是否与你匹配?

你们的生活习惯是否适应?

你是否常吸引相似类型的人或引发相似的故事剧情?

你向往的生活是怎样的,他能和你一同迈向那样的生活吗?

如果他不是携手走下去的伴侣,那么下一步你可以怎么做?

……你会发现,此刻看上去矛盾的现状,是你的礼物,让你有机会看清楚他、看清楚自己、看清楚你们的关系。

珍惜这个时刻,给自己一段停下来冷静思考,耐心感受内在的时间。然后再做下一步的选择。


关注“子畅MrsChange”,心理集团联合创始人,心理讲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跨界创意人。
带你用心理学元素,探索自由之路。
每个人,都拥有改变的自由,可以自由的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