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败阵走,马失人不见,忧愁路不通,无脸回江东”,含义是什么,如何理解?

明天更mei


将军败阵走,走,古汉语的“走”其实是现在的跑。这里说将军打仗是败退逃亡。马失人不见,一路逃亡,兵马失散,死伤无数。忧愁前路不通,可能敌人还很强大,无路可走。想要再回乡又觉得没有脸面回去。从最后一句可以推断,大概说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项羽来到乌江,自言无脸回去见江东父老。所以在此自刎而亡。不知提问的亲原文出自何处,感觉是自己写的,有些不像文言的表达。

不同的看法可以参考两位诗人王安石和杜牧。唐代的杜牧《题乌江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代的王安石在他的诗《叠题乌江亭》里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一个认为,只要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另外一个认为即便有人谁还会为你所用呢?表面上都是在说项羽的故事,实际上呢,两人都在说自己的心里话。


小白读诗文


从最后一句“无脸回江东”不难看出,这说的是项羽,把前三句生拉硬拽一下,基本上说的也是项羽之死,不过我个人觉得这几句话说的很寻常,而且都是大白话,没啥好理解的,不过我倒是想说几句我的看法。

生拉硬拽

我为什么用了“生拉硬拽”这个词,因为我觉得这4句话虽然很容易看出写的是乌江自刎,但是内容上确实有些牵强。

1.将军败阵走

这句话倒是没啥毛病,将军指的自然就是项羽,败阵指的就是垓下之战败下阵来,然后就有了著名的“四面楚歌”,结果霸王带着800多精兵勇士连夜突出重围。

“将军败阵走”虽然直白,但是透露的信息量还是可以的,也算是言简意赅。

2.马失人不见

这句话就开始有点牵强了,这句话应该是承接突出重围之后,这里的“马”指的到底是什么让人捉摸不透。项羽的乌骓?主要也没失,要不怎么跑到乌江边,从后两句看这时候还没到乌江边。即使这句话说的是行至乌江边,把乌骓送上船,也不能算“失”吧,我觉得用“离”都不这个强。

“人”指的就是部下呗,这句话倒是不抬杠,到了最后,确实就剩孤家寡人了,不过总觉的用“人不见”有点逗闷子。

3.忧愁路不通

项羽带着部下逃亡,又兵分几路,后来遇老叟瞎指道儿,陷入沼泽,然后又迷了路,最后逃到了乌江边,而且最后也有机会渡船而过,就连最后一句也说了,是“无脸”,而不是不能,怎么能简简单单用“路不通”来代替呢。

4.无脸回江东

连“颜”都不用,直接用“脸”,确实够直白,不过可能也是对项羽的嘲讽,不过又有几个人有资格嘲讽霸王呢?


敢问一下出处,我确实想知道,我想多半应该是民间故事或者评书、相声中的打油诗吧,应该是通俗文学作品中的,放相声中、评书中做个开场诗,确实还是可以的,并经通俗易懂,且略带调侃。

不过要是用来讨论含义及如何理解,我觉得大可不必,确实没啥太大讨论价值,所以我就不多言了。


语留人


是对“大势已去”的真实写照,一如西楚霸王乌江自刎时的凄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