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还会让孩子出国留学吗?

古枯小夕


关于孩子是否留学和什么时候留学是现在的热门话题。

小留学生事件和个别留学生的辱华言论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有这样几点想法:

一、是否留学和什么时候留学不能一概而论。中小学生就留学,我不赞成。姑且不论因为孩子太小身居国外,让家长要面对许多不可控因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从小没有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他们的价值取向如何?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二、大学和更高学历阶段,如果需要深造,在确有需求的情况下,留学也未尝不可。取长补短,既是吸收他国优点的手段,更是让中国走向世界的举措之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有志之士出国留学和热爱中国的人士到中国留学,这也是体现我们祖国开放、包容、大格局的重要方面。

三、凡是直接间接敌视我中华的国家,坚决不去该国留学。试想,他们会教给我们孩子什么呢?也不欢迎他们国家的孩子到我们国家深造。这次新冠疫情就让我们看到了谁是真正的朋友。我们始终坚持: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

坚持文化自信,传承经典文化,争做儒雅一代。


许祖港


会的,疫情是短暂的,走过至暗时刻,黎明终会到来的。

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出国留学呢?以客观的判断就事论事,因为出国留学的好处太多了:提高外语水平、提高交际能力,可以学会很多东西,学会另一种思维方式,获得更优质的教育,不得不承认国外很多名校,他们的师资力量和教育水平是国内很多学校不可比拟的,更重要的他们是可以看得更广了解更多,会发现原来世界这么大,原来世界还有这样的一面。也可以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只有跳出舒适区,才会真正看清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当然留学的弊端就是孤独,并不是每个留学生都可以适应在一个陌生国家的生活,生活习惯的不同、对家人的思念等等,都会无限的放大这一份孤独感。还有就是价值观冲突,出国之后会碰到很多家庭非常富裕的人,你们的世界完全不同,交往时一定会发生很多冲突,每个国家的主流文化各不相同,这也导致了价值观冲突,如果能在这种坏境下完成留学,那一定是需要一定的本事的。


昇厚数学


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why not?”

前年,跟学校核心部门一些领导一起吃饭。记得当时饭桌上坐了大约有10个人,期间提起孩子学业问题,惊奇地发现,在坐10来个人,居然有几乎一半老师的孩子在美国留学,这中间,不乏有反美情结很浓厚的老师。

不仅如此,平时跟同事聊天,问及周围同事,父母为孩子未来的学业规划中,出国留学是必然的一环。

总结周围同事的心理,让孩子出国,不外乎以下几种考虑:

第一,对中国应试教育的不认同。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下,孩子为了拿高分,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无意义的刷题上,这种应试性可能会抑制孩子天性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第二,中国应试教育体系内的拼杀过于惨烈,竞争压力太大。现在,以世界大学排名而论,中国仅有两所大学能挤进世界百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但在中国,要能挤进这两所大学,你必须是精英中的精英,人才中的王者才能够得上这两所大学的门槛。去年,一个朋友的朋友的孩子,天津高考考了670多分,这个分数,如果上北大,只能选择他不喜欢的护理专业,而去清华北大之外的学校,这个孩子又不甘心。最后左思右想,这个孩子选择转战英国高考体系,升学目标也从北大清华转向了世界名校。我还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去年顺利入读牛津大学,这个孩子在中国的教育体系内,算不上顶尖级的,根据他父母的评估,高考的归宿最好不过就是南开大学。基于此,他父母及早为他设计了另外一条路,可喜的是,这个孩子成功了。

第三,很多家长并不十分认同的中国的高校培养体系,很多高校老师在这点上尤其体会很深。孩子们在大学四年需要上很多与专业关系不大,对于孩子们思维和眼界都提升不大的“水课”。另外,中国大学执行的原则一致是严进宽出,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就是在混学历的状态。所以,大学四年,孩子们真正学到的东西可能极其有限,这也是导致家长们转向国外留学的一个原因。

第四,现在中国很多高校,为了提高世界排名,大力吸引“海龟”,在引进人才的时候,非“海龟”不录,这种招聘条件下,海外留学进行学历镀金是必然选择。另外,中国国家振兴战略,也需要大量高科技创新型人才,而拥有这些先进科学技术优势的西方国家,无疑是培育这些人才的最好摇篮。

第五,趁着孩子还小,让孩子出去多走走,多看看,学习深造加开阔眼界,与世界早接轨,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以上,供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