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落后、断腕求生、另谋他路:化肥减肥未有穷期


“十三五”以来,化肥行业发展环境发生了大变化。

2015年,原农业部出台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而且到2017年就提前3年实现了零增长目标。而各类优惠政策的取消、环保标准的提升、环保税的出台,造成市场容量变小、同质竞争激烈、行业效益下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化肥企业经历了新一轮的洗牌。氮肥、磷肥和复合肥产业数千万吨落后产能退出,一大批规模小、成本高、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关停并转;一些大中型企业断腕求生,不断抛售化肥资产;还有的企业则城头易帜,退出化肥领域。

跟随石化产业观察一起来看看吧。

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断腕求生、另谋他路:化肥减肥未有穷期

  • 氮肥产业产能的扩张与退出

根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数据,“十二五”期间,我国大量合成氨、尿素新增项目建成投产,至2015年达到历史顶峰,合成氨和尿素产量分别为6678万吨(实物量)和7059万吨(实物量)。而就在这一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国家行动方案推出。

进入“十三五”,化肥市场价格开始全面下跌。迫于市场和政策压力,大批产能开始退出。至2018年,合成氨、尿素产量分别下滑至5163万吨(实物量)、5207万吨(实物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22.7%和26.2%。不过,由于市场供应减少,加上其他利好因素刺激,2018年氮肥产业迎来一轮10年难见的牛市,不少企业扭亏为盈。但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并没有变,产能继续退出。

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从2015年至2019年,全国合成氨企业共退出124家,合成氨产能退出1897万吨(实物量);尿素企业退出73家,尿素产能退出1999万吨(实物量)。上述退出产能多以天然气和无烟煤为原料。而以无烟煤为原料的退出尿素产能中,全部为单套产能低于30万吨/年的装置,并以18万吨/年以下装置为主。舆论把这些退出产能叫做落后产能。

截至2019年底,我国还有合成氨生产企业218家,正常生产的氮肥生产企业190家(其中尿素企业106家);合成氨、氮肥和尿素的产能分别为6619万吨(实物量)、5428万吨(折纯氮)、6668万吨(实物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12.1%、10.3%和18.7%。

  • 和氮肥产业情况相似,“十二五”后期和“十三五”初期,磷肥产业产能快速扩张:

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分别跃上2200万吨(折五氧化二磷)、2350万吨(折五氧化二磷)、2470万吨(折五氧化二磷)3个台阶,并在2016年达到峰值。但受磷矿石等原料价格上涨、国家环保政策趋严等因素影响,从2017年开始,磷肥产能连续3年下降。根据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17~2019年我国共计退出磷肥产能220万吨(折五氧化二磷)。截至2019年底,“十三五”以来我国磷肥产能下降了5%,产量下降了12%,表观消费量下降了12%。至2019年底,我国规模以上磷肥企业有155家,较2015年减少了34家。

  • 相比之下,复合肥料(含复合肥、复混肥)去落后产能的力度并不大。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数据,在2016年达到2.1亿吨(实物量)的天量之后,随着多项优惠政策相继取消,叠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国内复合肥产业盈利能力陷入低谷。2019年全国复合肥料产量为4555万吨(实物量),产能利用率不到3成。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复合肥企业864家,较2015年减少了164家。其中,年产能超过300万吨的企业只有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史丹利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云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鄂中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5家,仅占复合肥总产能的21.6%。年产能100万~300万吨的企业共40家,其余800多家企业年产能仍小于100万吨。

剥离亏损资产

淘汰落后、断腕求生、另谋他路:化肥减肥未有穷期

除了淘汰落后产能,一些大型综合化工企业也不断剥离亏损的化肥业务。2020年以来,一批上市化企陆续发布公告,转让旗下化肥板块股权。

  • 山西阳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6月11日晚间,山西阳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阳煤化工)发布公告称,拟将持有的阳煤丰喜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丰喜集团)100%股权、河北阳煤正元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正元集团)100%股权、阳煤集团深州化工有限公司(简称深州化工)54.6%股权以及阳煤集团寿阳化工有限公司(简称寿阳化工)100%股权,转让给山西阳泉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阳煤集团)。在2019年全年亏损逾5亿元、今年一季度继续亏损2.6亿元的背景下,阳煤化工一举出售旗下4家化肥企业股权,涉及金额超过26亿元。这也是该公司继3年前大规模剥离化肥资产后的再度减肥。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2年收购东新电碳股份有限公司借壳上市后,山西五大煤企之一的阳煤集团业务板块就集中在以化肥为主的传统煤化工领域。但化肥业务并没有带来效益。自2013年至2016年,阳煤化工连年亏损,2016年更是巨亏9.09亿元。2018年本是难得一遇的化肥牛市,许多化肥企业业绩大幅增长,但阳煤化工效益却下降近4成。2019年,该企业再度陷入亏损局面,巨亏5.24亿元。今年受疫情影响,阳煤化工亏损面继续扩大,一季度亏损2.63亿元,接近退市边缘。不得已,阳煤化工被迫减肥。根据公告,此次出售的丰喜集团和正元集团是阳煤化工化肥业务的大头,化肥年产能合计340万吨,都是传统固定床工艺。

  • 湖北宜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与阳煤化工情况类似的还有已接到退市风险警示的湖北宜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湖北宜化)。湖北宜化早在2011年就是全国化肥产量最大的企业,此后又连续多年排名全国化肥百强榜榜首。但是,2016年和2017年,湖北宜化连续两年亏损,股票被退市风险警示。不得已,湖北宜化自2018年就频繁变卖资产。今年2月23日,湖北宜化宣布转让全资子公司贵州宜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贵州宜化)100%股权,宜昌市京宜投资有限公司成为贵州宜化100%股权的受让方,成交价格7483.24万元。

  • 青海盐湖钾肥股份有限公司

青海盐湖钾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盐湖钾肥)是国内的钾肥之王,市值一度超过1000亿元,但被其多元化布局的金属镁一体化项目拖入泥潭。根据深交所发布公告,盐湖钾肥2017~2019年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连续为负值,导致连续3年亏损。特别是2019年盐湖钾肥巨亏458.6亿元,钾肥之王成了年度亏损之王。2019年9月30日,盐湖钾肥被青海省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进入破产程序,自2020年5月22日起暂停上市。

转型其他产业

淘汰落后、断腕求生、另谋他路:化肥减肥未有穷期

还有一批曾经显赫一时的国内化肥大佬干脆改头换面,另谋它路。

  • 广西柳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广西柳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柳化)曾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化肥生产基地,2017年7月,因拖欠巨额债务长达6年,被债务人申请重整。2019年11月,柳化将尿素生产相关设备全部低价拍卖,经营性资产仅剩下生产双氧水的鹿寨分公司,彻底脱离了化肥行业。

  • 广西河池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广西河池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河池化工)曾是广西重点骨干化肥企业,2005年纳入中国化工集团麾下。由于化肥主业不振、持续亏损,2018年,该企业关停了尿素生产装置。2019年12月,其象征性地以1元出售了尿素生产相关资产,同时收购从事医药中间体业务的南松医药,变身为一家医药公司。

  • 四川川化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川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川化)依托川东天然气资源优势,曾是四川乃至全国首屈一指的气头化肥企业,受多种因素影响亏损严重,濒临破产。2017年9月,川化收购四川省能投风电开发有限公司55%股权,转而进入风电运营领域;2018年10月,公司更名为四川省新能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结束了光荣的化肥生产使命。

  • 重庆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建峰化工)原为中国核工业建峰化工总厂,是在大山里花费数年辛苦建起的一座大化肥企业,而且也一度成为当地规模最大的化肥企业。但因连续亏损,2016年建峰化工被迫进行资产重组,由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旗下的重庆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接盘,2017年完成重组,更名为重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贵州赤天化股份有限公司

贵州赤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赤天化)曾是贵州省最大的化肥企业,年产量曾超过100万吨,占贵州化肥总产量的50%。该公司实施多元化布局,但过度举债的新建项目亏损不断,拖累了主业。2016年赤天化实施资产重组,新增医药制药业务,并于2018年3月更名为贵州圣济堂医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圣济堂)。2019年,圣济堂出售旗下两家承担全部尿素生产业务的子公司,目前正在甩卖最后一份化肥资产——贵州赤天化桐梓化工有限公司100%股权。

业内人士分析,这些企业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晚的上世纪末才建成,绝大部分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过去,这些企业一直固守周边市场的“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不错,也因此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强,在几轮化肥周期波动中反映迟钝,错失了原料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的良机,在市场大潮中逐步掉队。

减肥未有穷期

淘汰落后、断腕求生、另谋他路:化肥减肥未有穷期

令人奇怪的是,经过几年的减肥,化肥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2019年,氮肥、尿素装置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3.5%和82.1%;磷肥装置产能利用率为71.8%。尤其是复合肥装置产能利用率才到26.8%。也就是说,“十四五”期间,化肥还要继续减肥。

而“十四五”的减肥,与“十三五”减肥的意义有很大不同。安徽省化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夏英彪表示,化肥价格的天花板是粮价,粮价不提高,化肥价格难有上行空间;化肥价格的底板是原料价格,煤炭、天然气、硫磺、磷矿石等价格不降低,化肥开工率再低,价格也降不下来。而我们将面临的是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

后面这句话,可能是“十四五”化肥减肥而且必须减到位的关键。

.............................................

本文系石化产业观察官微订阅号独家发布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观察》杂志,作者:刘海军

图片来源自网络

本期编辑:归归、小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