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小记

与其说这是一座寺院,不如说这是一所大学。

一所藏区的综合性大学,涵盖了佛学,药学等等诸多学科,就像北大,清华一样,想通了这一点,再回头看看拉卜楞寺,顿时觉得亲切了许多。

其实拉卜楞寺的历史放在中国的诸多寺庙中,并不算长。公元1709年(清康熙四十九年)第一世嘉木样协贝多吉(一切知妙音笑金刚)大师应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前首旗黄河南亲王察罕丹津的邀请,从西藏返回祖籍建寺弘法。大师于当年夏天带弟子来到扎西滩,看见这里山川灵秀,人杰地灵,是个建寺的理想所在。即开始在这里建修拉卜楞寺。屈指算来,距今历史差不多三百多年。顺便说一句,那一年康熙皇帝开始在北京修建圆明园,然后普鲁士国王痴迷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奢华生活,开始修建“琥珀宫”。

拉卜楞寺历史虽然没有那么长,但是地位之显赫,规模之庞大,财力之雄厚,以及命运之多舛,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拉卜楞寺小记

藏传佛家分为五大派系,分别是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噶当派,格鲁派(黄教),其中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是目前国内传播范围最广,实力最为强大的分支,其中尤以六大寺闻名于世,包括前藏拉萨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后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青海西宁的塔尔寺,甘肃夏河的拉卜楞寺。

由此可见,拉卜楞寺的地位之高,绝非虚言。

从兰州开车过来,大概三个多小时可以到夏河,顺着路边的指示牌,很快就可以看到远处层层叠叠,巍峨雄伟的一大片寺庙,不用说,这就是拉卜楞寺了,藏传佛家在陇南地区的核心寺院。

整座寺院坐北向南,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昂欠(大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等,形成了一组具有藏族特色的宏伟建筑群,房屋不下万间。

而且,拉卜楞寺不是仅仅只有一座寺庙,而是形成了一个寺院体系。

拉卜楞寺的属寺号称108寺,实际不止此数,其中甘肃境内有66寺,青海境内6寺,四川境内21寺,内蒙古境内7寺,西藏境内5寺,山西1寺,北京1寺。

这些寺院都是拉卜楞寺的子寺,但它们与拉卜楞寺关系密切程度并不相同,基本上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政教两权统属拉卜楞寺院管理,并由拉卜楞寺院派“更察布”(代表)、“吉哇”、法台管理该寺及所属部落的一切政教事务;第二种教权属于拉卜楞寺管理,由拉卜楞寺派遣法台或经师、僧官、更察布,只管理教务,不管政务;第三种在宗教上有着密切关系,但拉卜楞寺不直接管理其政教事务。

拉卜楞寺小记

其中谈到了一个重要的名词“政教合一”。

如果朋友对于世界宗教历史有所研究的话,会发现无论是基督教,东正教,天主教,还是佛教,拜火教,以及现在风头最盛的伊斯兰教,在他们漫长的历史上,政教合一无一不是教宗追求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如果做到了政教合一,无论是在信仰传播,打击异端,乃至掌握财富,繁衍生息等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意义。

以拉卜楞寺为例,解放前夕,拉卜楞寺有经堂6座,大小佛殿48座。其中七层楼1座,六层楼1座,四层楼4座,三层楼8座,二层楼9 座,馏金铜瓦顶4座,绿色琉璃瓦顶2座,嘉木样大师及各大昂欠的藏式楼房31座,各个昂欠活佛住舍30院,吉哇院6所,大厨房6所,印经院1所,讲经院2处,嘉木样别墅2处,经轮房500余间,普通僧舍500多院,各种塔若干座以及牌坊等各种建筑,共占地面积达1000余亩。拉卜楞寺出租土地2.17万多亩,周围13庄900余户都是它的佃户。拉卜楞寺在夏河县境内有羊36500多只,牛7400多头,马9540匹,还出租房屋5100多间。再加上寺院还从事放高利贷、商业活动、信徒布施、僧徒募化等,绝对属于当地富甲一方,实力雄厚的“存在”。

拉卜楞寺小记

2020年的拉卜楞寺,乍见之下,依然觉得非常壮观,第一印象就是这座寺庙真是大!

拉卜楞寺,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又名扎西奇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

既然如此,今天的拉卜楞寺最重要最著名的建筑就是它的六座学院。其中一个显宗学院,五个密宗学院。分别为

闻思学院(属于显宗)、时轮学院、医学院、喜金刚学院、续部上院、续部下院

闻思学院是其中心,又称大经堂。虽然不幸于1985年4月7日被火烧毁,但是1985 年7月开始重新设计,本着原样复原的宗旨,1986年6月破土动工,1987年完成了主体工程。由于这次来的不巧,疫情期间控制参观人数,所以很遗憾未能入内。

拉卜楞寺小记

时轮学院经堂坐落于大经堂右侧,建于1763年,正殿东西 5间,南北11间,具有浓郁的藏式风格,内供时轮金刚佛铜像。后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和七大弟子像,左右供奉着堪布仓、贡唐罗智仓、旦巴嘉措等活佛的灵塔。

医学院经堂,建于1784年,正殿南北6间,东西5间,殿内供奉药王佛、药师佛和拉科仓的舍利塔,殿前厢廊内绘有人体脉络图18幅。同时这里也是每年藏医学生进行考试的场所,听导游介绍,整个过程同内陆地区的中医类似,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偏向于简单快捷的西医。

喜金刚学院经堂,建于1879年,仿拉萨布达拉宫的南杰扎仓样式修建。1957年失火烧毁,后由国家拨款按原式重建。

续部上学院经堂,位于喜金刚学院的西侧。建于1941年,正殿东西5间,南北10间,高达三层,顶层为宫殿式,绿色琉璃瓦覆盖,故称绿瓦寺。后殿内供有弥勒佛铜像和十六罗汉象,左为八大药师佛和35尊仟悔佛,右为第五世嘉木样大师父母的骨灰塔及21尊度母佛像,两侧有铜质无量寿佛1000尊。

续部下院经堂位于大经堂东北,初建于公元1737年,正殿东西5间,南北1间,系藏式建筑,殿顶法轮、幢幡俱全,内供密集、怖畏、胜乐等密宗佛像,其后殿供奉一世德哇仓等7 位活佛之灵塔。

除此之外,拉卜楞寺里面还有很多佛殿,经塔,舍院,可以说是密密麻麻,星罗棋布,其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弥勒佛殿和释迦牟尼佛殿

拉卜楞寺小记

前者又称“寿槽寺”,坐落在大经堂之西北角,高达六层,纵深各5间。初建于1788年,1844年由卓尼察汗呼图克图额尔德尼班智达捐资予以翻修,并建金瓦亭。该殿为藏汉混和式结构,最高层为宫殿式的方亭,四角飞檐,上覆盖馏金铜狮、铜龙、铜宝瓶、铜法轮、铜如意,阳光下金碧辉煌,故俗称“大金瓦寺”。殿内供馏金弥勒佛大铜像,高8米左右,两侧供八大菩萨馏金铜像,高5米左右。殿内藏有金、银汁书写的《甘珠尔》。

后者位于弥勒殿西边,仿拉萨大昭寺修建,亦为馏金铜瓦屋顶,俗称“小金瓦寺”。该殿高三层,二层内供有释迦牟尼佛像,两侧有两根铜质龙柱,释迦牟尼佛像顶供有释迦金佛,高约0.7米,是第一世嘉木样从西藏本堆地方迎请来的,殊为珍贵。第三层为嘉木样护法殿,殿前为图丹颇章,系历世嘉木样坐床和举行其它隆重仪式典礼的地方。

虽然特殊期间,没法一一拜访,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但是一行所有人依然被拉卜楞寺的宏大所震撼。整个建筑气势雄伟,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不愧是安多地区第一名刹。

拉卜楞寺小记

全寺所有建筑均以当地的石、木、土、茴麻为建筑材料,很少使用金属。整体建筑下宽上窄,近似梯形,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谚。各庙宇依其不同的功能和等级,分别涂以红、黄、白等土质颜料,阳台房檐挂有彩布帐帘,大中型建筑物顶部及墙壁四面装有铜质鎏金的法轮、阴阳兽、宝瓶、幡幢、金顶、雄狮。部分殿堂还融合和吸收汉人建筑成就,增盖宫殿式屋顶,上覆鎏金铜瓦或绿色琉璃瓦。

听导游介绍,拉卜楞寺将一年划分为九个学期(四年大学期、二年中学期、三年小学期)。大学期,每学期为一月;中学期,每学期为二十天;小学期,每学期为十五天。其中显宗重理解,要系统学习佛学原理;密宗重修持,学僧接受专门教育。寺庙后方的山崖上,还有很多小型类似佛龛的石窟,专门为寺内的高僧提供私密的学习场所。

拉卜楞寺小记

而且随着这些年香火日渐旺盛,现有的建筑已经不能完全容纳来自五湖四海的求学僧侣。所以寺庙周围又延伸出来很大一片区域,用来供外来求学者居住,只不过这些房舍就不是免费提供了,如果打个比喻的话,这里属于商品房。

除了建筑之外,拉卜楞寺的壁画,唐卡和酥油花同样久负盛名。这里的壁画和唐卡都是采用金,银,珊瑚,玛瑙,青金石等等名贵矿物颜料绘制,色彩艳丽,手法精湛,内容主题基本都是以佛法故事为核心。唯一有点遗憾的是,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物,拉卜楞寺建筑内部一律不准拍照,所以要想一睹芳容的话,只能是亲临现场了。

拉卜楞寺小记
拉卜楞寺小记拉卜楞寺小记
拉卜楞寺小记拉卜楞寺小记

酥油花,同样是拉卜楞寺的绝活之一,据说每年还要和塔尔寺等地进行联袂表演,颇有几分一试高下的意思。藏族信教群众素来有向寺院奉献酥油的习俗,但一般仅供点佛灯和僧人食用。而每逢藏历年正月十五之前,他们将纯净的白酥油送到拉卜楞寺,寺中的僧侣艺术家们在其中揉进各色矿物染料制成塑造用的胚料,然后在寒冷的房间中搭架塑造。为防止制作中酥油因体温融化影响造型,他们不时将手塞进刺骨的冰水中降温,不可谓不辛苦。

拉卜楞寺小记拉卜楞寺小记
拉卜楞寺小记拉卜楞寺小记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甘南,那么请千万不要错过拉卜楞寺,绝对值得一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