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阿里進化的“動力源”?

什麼是阿里進化的“動力源”?

文 | 王小胖

今年投資者大會,阿里披露了一項頗具里程碑意義的數據。

9 月 30 日,阿里巴巴集團首席財務官武衛首次披露,阿里在技術和研發上的投入每年已經超過千億元人民幣。

根據阿里財報數據,阿里在 2020 財年的總營收為 5097 億元,淨利潤為 1493 億元,按照上述口徑估算,目前技術研發投入已經佔到了阿里總營收的約 20%,淨利潤的 70%。

目前,每年科技研發投入達到千億的企業,在世界範圍也是屈指可數,電商起家的阿里巴巴,毫無疑問已經是一家高科技公司了。

事實上,到現在為止全世界沒有一家企業的年研發支出能夠超過 2000 億人民幣(折 293 億美元),同處在千億研發俱樂部的企業,也要麼是亞馬遜、蘋果、谷歌等硅谷科技巨頭,要麼就是三星、大眾等「國家名片」。

不管從披露出的規模看,還是從營收佔比計算上看,阿里可以說是目前中國最重視科技投入的企業,甚至沒有之一。

在公眾印象中的「電商龍頭」,是怎樣一步步變成了一家高科技企業?阿里研發支出升高的原因又是什麼?

01 技術長征早已開始

成立於 1999 年的阿里巴巴,到今年已經是第 21 個年頭。

應該說在阿里巴巴成立的頭十年,技術在這家公司起到的是支撐業務、追隨業務的作用。

彼時,互聯網對於人們來說仍然是一個新鮮事物,不管是設備的普及程度、還是像寬帶等基礎設施的發展階段,都決定了互聯網創業者們,需要更多關注商業模式設計以及推廣獲客上來。

這也是互聯網經濟在發展早期的客觀情況,對於絕大多數發跡於 Web1.0 時代的創企來說,所謂的技術支出,基本指的就是程序員「幾桿槍」的工資支出,以及租用服務器的費用等。

現在當人們談論早期階段的阿里時,所津津樂道的,也往往是那時阿里鐵軍強悍的地推能力,運營能力等等。

這種技術更多是「保障性角色」情況沒有持續太久。

創辦了阿里雲的王堅院士在多個場合曾提到,「雙 11」為阿里技術發展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從 2009 年開始的雙 11,不但是阿里,乃至整個電商行業最重要的大促節日,同時也給整個阿里的技術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什麼是阿里進化的“動力源”?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難題是,如何才能穩定度過零點的流量洪峰——零點一過,所有預熱階段吸引到的用戶都會湧進平臺下單搶購,而且這還是涉及到用戶和商家真金白銀的交易,往輕了說,服務被沖垮一秒,都會直接造成不少損失,如果中間某個環節出了紕漏,甚至有可能造成經營危機。

這倒逼著阿里的技術能力不斷提升,全鏈路壓測、異地多活等多項突破技術相繼投入使用,更重要的是,業務的實際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孕育」出了阿里雲。

2009 年,阿里雲成立,目的是為了讓阿里能夠擺脫傳統的「IOE」架構,從購買商業軟件走向自主技術和雲計算時代,最直接地,雲的彈性能力能夠滿足業務的瞬時峰值要求,按需使用,而不用像以往那樣提前數月根據容量規劃來準備服務器,活動結束後還會有冗餘浪費。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無比艱辛。阿里雲的「飛天」之路需要面對的不止有技術難題,同時還有公司內外的無數質疑。最難的時候,是馬雲站出來表態才平息質疑——

「我每年給阿里雲投 10 個億,投個十年,做不出來再說」。

到了 2013 年,阿里雲終於攻克 5K 門檻,能夠獨立調動 5000 臺服務器,雲計算的發展翻開了新的篇章。到現在,阿里雲飛天操作系統管理的服務器規模在百萬臺,並且在未來 3 年計劃再投入 2000 億,衝刺全球最大的基礎設施。

目前阿里整個集團的核心繫統,已經全部跑在了阿里雲的公共雲之上,雲成為了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的技術底座。

什麼是阿里進化的“動力源”?

在此過程中,阿里雲也逐漸成為了全球雲計算廠商的重要一極,根據研究機構 Gartner 報告,阿里雲目前在中國市場佔據絕對領導地位,是亞太市場份額第一、全球前三的雲服務商,阿里雲 Alibaba Cloud 和亞馬遜 AWS、微軟 Azure 形成了「3A」格局。

以阿里雲的技術破局作為轉折,阿里技術與商業的關係也發生了改變,技術的平臺化,可以直接成為阿里對外輸出的業務,也在不斷孵化阿里商業新物種。

02 技術創新在驅動阿里進化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表示,阿里是一家把技術和商業「完美結合」的公司,通過持續投入技術研發,孵化新業務,讓技術在市場中得到驗證,並推動新商業「自我造血」,進而反哺技術。

張勇點出了現代商業的一個「題眼」,技術無法脫離商業應用場景而發展,而沒有技術應有的商業也不會有紮實根基。

從工業革命開始,基礎科學發展先給技術革命探明道路,但真正點燃變革進程的,總是那臺能夠與生產實際結合最緊密的「時代機器」。瓦特不是第一個發明蒸汽機的,但是他在前人基礎上做了最傑出的改良,從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到大功率電動機能夠應用到工業生產,中間也經歷了半個世紀。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建立在數據基礎上的先進技術,更加依賴反饋通路,沒有真實數據哺育的算法只能永遠運行在實驗室。

真實的商業場景哺育技術進化,而更先進的技術,能夠創造新的業務。

最近幾年,阿里走到聚光燈下的新業務越來越多,不止是上面提到的阿里雲,還有像菜鳥物流、盒馬、釘釘以及近日向公眾曝光的犀牛智造等等,這些業務創新之所以能夠由阿里實現,背後是技術能力的支撐。

以菜鳥物流為例。7 年前,阿里希望在中國建立起一個智能物流網絡,實現中國範圍內 24 小時送貨必達、全球範圍內 72 小時生活必達,這正是要依賴於整個物流基建的高度數字化,菜鳥誕生了。目前菜鳥所建設的物流骨幹網,可以一年數字化處理包裹超過 400 億個,極大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動效率。

新零售領域的盒馬,也是通過技術能力,對傳統零售實現了全方位的升級改造,區塊鏈、人工智能、IoT 等技術的大範圍應用,讓盒馬在貨源供給、倉促配送、門店服務等各個領域都在突破傳統零售的限制。

什麼是阿里進化的“動力源”?

值得注意的還有阿里對底層基礎研究的開拓探索,2017 年達摩院成立,專注基礎科學研究,目前擁有 10 位 IEEE Fellow、超過一半的科學家擁有名校博士學歷,短短三年間已經在國際頂級學術會議上發表了 500 多篇高水平論文,取得 60 多項世界頂級技術賽事的冠軍,其中一些研發成果,像是 AI 圖像識別、AI 客服對話等,已經在阿里體系內得到廣泛使用。

2018 年 9 月,由達摩院孵化而來的平頭哥半導體公司成立,阿里正式進軍芯片市場,自研的含光 800 芯片擁有全球最出色的 AI 推理性能。

經過 21 年的鋪墊,一座涵蓋底層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商業場景應用的阿里反應裝置已經建成。

03 數字經濟時代的根本動力

回看過去 20 年的中國商業發展,大趨勢是明確的,「低垂的果子」都已經被採摘完畢,未來商業的競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提升,最需要依仗的就是先進技術、核心技術。

「要想富,先修路」,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要先於經濟發展,這個道理在數字經濟時代一樣適用。小到個人、組織,大到企業、城市,想要在新時代提升競爭力,都離不開對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的適配使用。

應當看到,阿里正在進行這樣的努力。

不久前的 2020 雲棲大會上,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宣佈阿里雲進入 2.0 時代,讓飛天雲平臺結合上數字原生操作系統,目的是讓升級後的雲真正普及開來,驅使整個社會的數字化升級。

在會上張建鋒所展示的雲電腦「無影」,只需要一塊屏幕終端,就能夠調用後臺近乎無限的算力。還有物流機器人「小蠻驢」,也已經能夠實現自動無人配送,解決快遞的「最後三公里」效率問題。

香港科技大學的丁學良教授認為,決定一個國家能夠具有持續競爭力的因素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技術」,這種技術包括了硬件技術、軟件技術以及管理技術。

特別是,不僅要看生產出來的產品,還要看在研發投入上的總量和佔總體經濟的比重,以及研發的效率。

是的,以此視角出發,像阿里這樣的科技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於提升整個社會經濟的運作效率,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滿足自身需要出發的技術研發,到「達則兼濟天下」,成為全社會的數字基礎設施,阿里也在不斷賦予「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新的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