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春秋:鄭國亂局,祭仲到底是定國柱石?還是權臣亂國?

之前我們說到鄭國分封立國之後,歷經三代君主的勵精圖治,終於讓鄭國小霸春秋,那是一副意氣風發指點江山的激揚畫面,然而鄭國接下來的發展卻似乎應了那句老話“富不過三代”,自莊公之後,鄭國曆經二十多年的內亂動盪,君主更替6次之多,使得鄭國內耗嚴重,國力大損。而且因此而錯失了發展機遇,隨著周邊齊國,晉國漸漸崛起,鄭國卻漸漸走向了衰落,無力迴天。而造成鄭國這樣君主的頻繁更替的亂局,我們就不得不說說鄭國的一位大臣----祭仲(祭足,因其字仲,故史書多稱祭仲)。

讀史春秋:鄭國亂局,祭仲到底是定國柱石?還是權臣亂國?

一、莊公之時,治國能臣

祭仲從鄭莊公元年(公元前743年)為相,至鄭厲公十九年(公元前682年,鄭子儀十二年),在政壇上活躍了60年左右。祭仲的首次登場就是在鄭莊公元年,據《左傳》記載,祭仲當時就已經是鄭國的大夫了。當時鄭莊公的母親武姜請求將制地賜給共叔段作為封邑,鄭莊公說:“制地是形勢險峻的地方,虢叔曾經死在那裡。制地不能封給共叔段,其他地方都可以聽命。”武姜於是請求改將京城(今河南滎陽)作為共叔段的封邑,鄭莊公於是同意。祭仲這時說道:“凡屬國都,城牆周圍的長度超過三百丈,就會給國家帶來禍害。先王制定的制度:大的地方的城牆,不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地方,不超過五分之一;小的地方,不超過九分之一。現在京城的城牆不合制度,這不是該有的,您終究會無法忍受。”鄭莊公說:“是我的母親武姜要這樣,哪裡能避免禍害呢?” 祭仲回答說:“武姜怎麼會得到滿足?不如及早作安排,不要讓她滋生事端,一旦蔓延就難以對付。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剷除掉,何況是您寵愛的弟弟呢?”鄭莊公說:“多作不合情理的事,必然自己垮臺。我們暫且等著吧!” 後來,共叔段果然發動叛亂,但因鄭莊公早有準備,最終共叔段的叛亂以失敗告終。

讀史春秋:鄭國亂局,祭仲到底是定國柱石?還是權臣亂國?

這裡我們能看到,祭仲作為莊公左膀右臂還是相當得力的,之後的割王麥子,繻葛之戰等,祭仲都表現得很有能力。確實是王佐之才。然而這一切隨著鄭莊公的去世,祭仲後期的政治生涯卻變得讓人非議,權臣還是重臣的爭議也從未停止。

二、莊公之後,爭議的“權臣”

從公元前701年公子忽立為鄭昭公,至公元前680年鄭厲公公子突入櫟,鄭國的這場奪位之爭前後一共二十一年,內耗十分嚴重。這二十多年鄭國的國君更替一共出現了六次,分別是:鄭昭公忽立;鄭厲公突立,昭公出奔衛;厲公出奔蔡,昭公復歸於鄭;昭公被弒,公子亹立;齊殺子亹,子儀立;傅瑕殺子儀,厲公復立 。而這其中祭仲主動或被迫參與的一共有五次。

1.鄭昭公公子忽立(公元前701年,桓公十一年)

讀史春秋:鄭國亂局,祭仲到底是定國柱石?還是權臣亂國?

上回我們說過在鄭昭公為太子之時,祭仲就為鄭昭公提出建議,需要娶齊女為長遠打算,說明祭仲是早就認定了將來要擁立太子忽為鄭國君主。然而鄭昭公即位後沒幾天,宋國把祭仲引誘來到宋國後抓了起來,威脅說:"如果不擁立公子突,就殺死你。"同時抓住公子突,藉以索取財物。祭仲答應宋國的要求,並與宋國訂立盟約,讓公子突回國即位。九月十三日,鄭昭公聽到祭仲因宋國的緣故要立其弟公子突,於是出逃到衛國。九月二十五日,公子突回到鄭國即位,是為鄭厲公。

關於這裡祭仲為什麼同意了宋國的要挾,《公羊傳》中認為,如果不從宋人,國君必死,鄭國必亡;若聽從宋人之語,則國君能以生易死,鄭國能以存易亡。之後稍加延緩,依舊可以驅逐突,迎忽回國。如果這個計劃不能得以實施,那麼祭仲自己也會蒙受逐君之罪。為了保有鄭國,祭仲最終答應宋國,出忽立突。 而之後祭仲也確實做到了,只是事情總不會按照他的意願發展。

2.鄭厲公突立(公元前701年,桓公十一年)

祭仲立鄭厲公可以看做是權宜之計,無奈之舉,這也導致祭仲不會將國家的治理權完全交給鄭厲公。而宋國因立鄭厲王有功,屢屢向鄭國求賄,鄭國不堪忍受,與宋不和,後在魯桓公十三年,鄭厲公與紀侯、魯桓公戰齊宋衛燕諸國 。桓公十四年,宋人報桓公十二年之時的伐宋之戰,攻入鄭國 。同時鄭厲公因忌憚祭仲,派祭仲之婿雍糾殺之,因祭仲得知消息,迅速出擊殺了雍糾,鄭厲公因事情敗露,於是出奔到了蔡國。《春秋》記載:“五月,鄭伯突出奔蔡”,《左傳》記載:“夏,厲公出奔蔡。”緊接著,“六月乙亥,(鄭)昭公入。”

讀史春秋:鄭國亂局,祭仲到底是定國柱石?還是權臣亂國?

這裡祭仲算是踐行了當時“逐突迎忽”的計劃,雖然大權在握,還是選擇遵從莊公遺志,不失為忠心之臣。如果按照這樣子發展,鄭國或許還不會失去繼續強盛的機會。

3.昭公復歸(公元前697年,桓公十五年)

昭公復歸後,鄭厲公出奔至櫟地,宋人派兵守之,因櫟地為鄭國大邑,扼鄭之險,鄭昭公沒有出兵征伐鄭厲公。這就造成了鄭國此時是兩公並存,且持續了多年,實際上這給鄭國埋下了一個大大的包袱。

讀史春秋:鄭國亂局,祭仲到底是定國柱石?還是權臣亂國?

4.昭公被弒,立公子亹(公元前695年,桓公十七年)

如果按照祭仲的設想,昭公復歸後治理國家,加上自己的輔佐,鄭國還是可以有一番作為的。但實際上,昭公打仗或許是把好手,但在治國上是真的不行。而祭仲也沒有主動幫助昭公清除他的障礙。所以事情朝著糟糕的方向發展了----昭公被弒。拒《史記·鄭世家》記載,鄭昭公在復歸之後,對國內政治局勢的管控並未完全掌握。而之前提到的高渠彌雖為祭仲黨羽,但卻與昭公結仇頗深,於是高渠彌趁著祭仲外出,昭公去打獵時,竟然射殺了鄭昭公。

讀史春秋:鄭國亂局,祭仲到底是定國柱石?還是權臣亂國?

奇怪的是,祭仲回來後竟然沒有處理高渠彌,而是和高渠彌一起立了子亹為新君。這裡祭仲的做法確實讓人疑惑,立新君尚可理解,但謀殺君主的大罪之人卻不處罰,太有點爛好人的味道,總之,這也為後面鄭國再度弒君開了頭。

5.齊殺子亹,子儀立(公元前694年,桓公十八年)

桓公十八年,子亹作為君主,僅僅不到一年。當時齊侯突然正義感突然爆棚,表示要替鄭國伸張正義,於是把子亹騙到了齊國。據《史記·鄭世家》記載,祭仲曾經勸子亹不與齊會,子亹弗聽;以高渠彌為相,來到了齊國。結果齊侯伏擊殺子亹,車裂高渠彌。而祭仲雖進諫卻未阻止,且“稱疾不往”,逃過一難。這裡可以看出祭仲已經預料到結果了,但卻未阻止,也阻止不了,似乎經歷過這一切,他已經心灰意冷了,只想自保安度晚年。

讀史春秋:鄭國亂局,祭仲到底是定國柱石?還是權臣亂國?

這五次的君主更替,有祭仲自己的堅守,也有受制於人的脅迫,在這之中,祭仲做到了守護鄭莊公遺願,做到了忠於昭公,但他卻沒去想莊公的遺願太過天真美好,讓諸公子並存而不削弱或消滅他們的力量,埋下動亂的禍根。而昭公也並非一個明君,從他說出“齊大非偶”拒絕齊侯賜婚,以及和高渠彌的矛盾,可以看出他是個衝動短視,天真異常的人。這一切使得祭仲輔佐起來舉步維艱。

三、後世評價

後世對祭仲的評價大相徑庭,在《公羊傳》中對祭仲的評價是極盡褒揚;而《左傳》中卻說祭仲專權,不放權利給君主,有點“垂簾聽政”的感覺。

讀史春秋:鄭國亂局,祭仲到底是定國柱石?還是權臣亂國?

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祭仲在鄭莊公時期,他是個出色的大臣,為鄭國貢獻了不少力量。但鄭莊公之後,他卻有些短視愚忠,幾次廢立君主,不得不為鄭國的內亂負責。他的專權也是因為昭公是個天真的人兒,一個扶不起的國君,但從客觀上確實他沒處理好昭公和厲公的問題,沒有處理好高渠彌的問題,於是加劇了內亂的嚴重程度,鄭國後來衰弱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還是在於祭仲。

所以祭仲是個權臣,但不是我們認為的那種權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