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回乡偶书》之类的诗算故事吗?

江南闲人


贺知章《回乡偶书》

之类的诗算故事吗?

原文《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了解什么是诗歌?什么是故事?以及诗歌和故事的特点(特征)各是怎样的?

诗歌

小说、散文、剧本并列的一种文学式样。←(非本质属性) 特点是:1.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2.形象性强(诗要运用形象思维)。3.想象丰富,感情炽烈。4.语言精练,富有音乐性。←(本质属性)

故事

一种接近于短篇小说而又便于口头讲述的通俗性文学体裁。←(非本质属性) 特点是:1.故事性要强。2.要通过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3.语言要口语化。←(本质属性)

通过上面诗歌和故事两者的概述,很容易看出:诗歌与故事的"本质属性"是不相同的,也根本没有任何交集。从而说明像《回乡偶书》之类的诗不能算故事。

从非本质属性看,好像诗与故事的

交集是小说,但那是非本质属性。A与C是朋友,B与C也是朋友,则A与B不一定是朋友,也可能A与B是朋友。非本质属性的东西可以忽略。

让我们例举《回乡偶书》之类的诗。

1.贺知章写《回乡偶书》,是写的一个场合,一种感受,一种心情。由"偶书"可以看出,说明写作偶然,随时所见所写,临场有感而发。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八十多岁的贺知章经唐玄宗批准回故乡,对家乡既陌生又熟悉,儿童不认识,但乡音无改。仕途在外几十年,回到家乡,能不让家乡晚辈们感到新奇吗?总之,《回乡偶书》是无故事情节的叙事以抒情为主的诗。

2.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写的一些长篇叙事诗,仍然是抒情、抒感慨为主结合叙事,没有明晰的线索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例如,《北征》叙事细节是从一个视角展现历史的画面。《石壕吏》是通过一种生活现象,反映了唐军乱抓人补军队的暴行。说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结语

本质属性是事物的有决定性意义的特有属性。例如人的本质属性是制造工具和利用较为复杂的工具,而猩猩只会利用木棒石头这些简单工具,它不具备人的本质属性,所以猩猩不能算是人。从这里可以说明诗就是诗,故事就是故事,诗和故事各有各的本质属性,两种本质属性之间没有交集。所以,《回乡偶书》之类的诗不能算故事。

(注:以上仅代表本人的见解,如有不到之处,敬请谅解!)


冷月秋风968


大家好,我是爱学习的雁知,我来回答。

关于作者

贺知章,唐代著名诗人。

关于作品

《回乡偶书》是贺知章八十六岁辞官回到故乡浙江,距诗人离开故乡已经五十多年,其实是两节小诗,我们熟知的是第一节: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作品释义

从年少时离开家乡,到现在老了才回到故乡,口音倒还没有改变,但头发早已经是稀稀拉拉的了。看到了一群小孩,一个都不认识,孩子们天真的笑着问道:“你是哪家的客人?你从哪里来?”

离开家乡几十年年了,特别是回家后才觉得人和事都变化太多,只有门前的镜湖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泛起涟漪,只有这还是旧时模样。

我的理解,作品表达了什么?

一 这是一首回乡感慨的诗。诗人年少时离开家乡,风风雨雨五十年,经历了多少的坎坷,终于在年老时可以告老还乡,也可能是荣归故里,可是,故乡的人和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孩子都不认识了,还问客人从哪里来。

我年轻的时候,会只说是作者表现的生动,诗句朗朗上口。现在读这首诗,却有一些淡淡的忧伤,有一种伤感在里面。

二 这首诗像一个小品,场面非常的生动,热闹,却让人久久的回味。诗人回乡是充满了喜悦之情的,回乡后却又感叹人间的世事沧桑,好在又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因而又觉得很幸福,所以感慨万千。

三 这首诗像一幅画。有风景,有人物,有故事,诗人和孩子的形象非常丰富,是一幅非常有趣的生活场景,又蕴含了深深的人生哲理。

这是作者最为成功的作品,诗人通过自然朴实的语言,将回乡的喜悦和对人事沧桑的感叹,非常好的融合到一起,情感自然真挚,是一首发自心底的感情流露,是一首千古传颂的不朽之作。


雁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这首诗,读书时就学过,一直记忆犹新。

那么,贺知章《回乡偶书》算不算故事呢?

诗人写诗,或咏物言志,或咏事抒情,或咏史怀古。贺知章《回乡偶书》这首诗,属于咏事抒情,它不是故事。

从史料看,这首诗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写的。

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就离开家乡,八十六岁才回家养老。离乡五十多年,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这首诗的意思好懂,大意是: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就全诗来看,前两句属于叙事,感叹时间过得真快,颇有伤感。后两句借与儿童相遇,尔后问话从哪里来,富于生活情趣,很容易让人被这样的生活场景所打动。有点恍惚的感觉,不曾想到又回到了家乡。

对于长期在外工作生活的人,特别是年纪大的人来说,每次回到家乡,许多小时候的朋友慢慢陌生,村里的小孩子都不认识了,对这种感觉尤为深刻。

无论走的多远,家是我们永远的根,亲人永远是我们的惦念。记得唐代诗人孟郊有一首《游子吟》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当这道题的结束语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