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是我文學的啟蒙老師

這個春天,可謂春來江水綠如藍。1978年3月,在醞釀了8個月後,全國科學大會在京開幕。因寫作《哥德巴赫猜想》的作家徐遲和他的主人公陳景潤及來自全國各地的5500多名代表一起走進了人民大會堂。在這次大會上,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思想。

這次大會讓一直戴在陳景潤頭上的“白專”帽子終於摘下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理念開始在全國唱響。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對知識分子的重視和尊重進入了一個新的開端。

而開啟尊重知識分子大門的鑰匙,就是著名作家徐遲的長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大凡經歷或瞭解 20 世紀 80 年代新時期文學“黃金十年”的,對這段歷史可以說無人不曉。可以說,作家徐遲採訪陳景潤而創作報告文學 《哥德巴赫猜想》,引領報告文學為先導的文學啟蒙,推進思想解放的進程。

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是我文學的啟蒙老師

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的語句和段落。1978年,我還在中學讀書,一天,班主任徐吉善老師拿著一張報紙走進了教室,徐老師上課後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不講課,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說著他還抖了抖手中的報紙。

然後,老師開始讀中國青年報刊登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由於篇幅很長,徐老師讀了一段後,又安排三個同學接著讀下去。自此,我瞭解了作家徐遲,數學家陳景潤,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報告文學,從此與報告文學有了不解之緣。

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讓一位數學家一夜之間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人物,曾經的“臭老九”、“白專典型”成了全國全民的偶像。那時,只要走在街上問起孩子們“長大後做什麼時”,天真爛漫的孩子們都響亮地回答:“要當科學家!”。正是這篇報告文學,揭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大幕,人們認識知識分子的價值開始凸顯。

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是我文學的啟蒙老師

可以說,1978年是我人生記憶裡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不僅僅是全國科學大會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召開,也不僅僅是科學大會成了改革開放的先聲。而是,作為一名學生感受到了報告文學的影響力、震撼力、吸引力!報告文學這個體裁從此成為備受廣大中小學生和文學圈青睞的文種,人們開始喜歡報告文學。

實際上,人們認識報告文學,學習報告文學,寫作報告文學,起源就是徐遲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可以說,徐遲的報告文學是新時期報告文學的鼻祖。在《哥德巴赫猜想》中,作家徐遲把所有的事件和情節融進了描寫陳景潤這個人物。

所有的事件和情節為表現陳景潤的科研品質和精神服務,寫的生動感人,催人奮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此,我喜歡並愛上了報告文學。當時,我就這篇作品反覆閱讀,把作品中富有詩性而且有靈動的律感的語言和段落,全部標記下來進行背誦,至今對這部作品還是愛不釋手,可謂受益終生。

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是我文學的啟蒙老師

我之所以喜歡讀徐遲先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徐遲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部詩意的報告文學。在這篇作品裡,作家徐遲非常巧妙地把那些非常單一和枯燥的一加一等於二,演繹成仙山、仙鶴,仙鶴門的舞蹈。在徐遲的筆下,枯燥的數字猶如草地上飛起來的仙鶴,山頂上盛開的鮮花,作者隨時還能用那些優美的語言和完美的情節和人物解剖自己的感動、述說自己的情緒。

其實,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道枯燥的數學難題,被稱為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它首先是在1742年,由哥德巴赫提出來的。他提出來後,自己沒辦法證明。於是便寫信給當時的大數學家歐拉,請歐拉證明。但是歐拉至死都沒能證明,這道難題就留了下來。

此後,世界各國的大數學家,很多人窮盡一生來證明這道數學難題。雖然各自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都沒能完全證明。然而,我國的大數學家陳景潤,在1966年證明了“1+2”,這算是在哥德巴赫猜想難題證明上的最高成就。不過依然沒能再往前推進一步,證明出最終的命題“1+1”。

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是我文學的啟蒙老師

說到這個“1+1”,很多不太懂數學的老百姓心中,還產生了一個誤會。大家都以為,哥德巴赫猜想是要證明“1+1=2”。很多人都說,“1+1=2”這樣的問題,有什麼可以證明的呢?顯然,這明顯是誤會。所謂“1+1”,按照現在通行的描述,是證明“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素數(質數)之和”。比如10可以寫成3+7,24可以寫成13+11等等。

而陳景瑞證明的“1+2”,當然也不是證明“1+2=3”,而是證明“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素數和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也就是說,陳景瑞證明的“陳氏定理”,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是用文學的形式第一次向世人揭示了哥德巴赫猜想是個牽動整個世界數學界的,被稱為是數學殿堂皇冠上的明珠的命題。

也就是在這一年,中國大地颳起了“陳景潤旋風”,他成了科學的代名詞。科學家一夜之間成了最時髦的職業,“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為掛在人們嘴邊的口頭談。許多熱血青年,因為看了這篇文章,而走上了追求科學的道路,成為我們國家科學界的棟樑。

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是我文學的啟蒙老師

但是,當時《哥德巴赫猜想》也引起了爭論,也有人投書《中國青年報》發出疑問:陳景潤算不算又紅又專的典型?宣傳陳景潤會不會使青年鑽研業務不問政治,走偏方向?針對這一問題,《中國青年報》又發表了《為了四化要又紅又專——從陳景潤談起》的評論員文章。指出,陳景潤為了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不畏艱難困苦,頑強堅持攻關,這就是紅。

作家徐遲在寫完《哥德巴赫猜想》後,因為他深感我國科學水平之低,低得讓人痛心,徐遲一直把文學與科學聯繫起來,繼續遨遊於科學世界,先後又寫下了《地質之光》、《願生命之樹常青》、《在湍流的漩渦中》,他以詩人的心靈,與不為外人所知的科學世界相通了。這些,都成了對第一次科學大會的獻禮書目。

所以,就在那個時候文學界和社會各界有志之士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是新時期報告文學的鼻祖。以至於直到今天《哥德巴赫猜想》依然是中國報告文學的楷模,是報告文學的最好樣本,是新時期報告文學的高峰和鼻祖。相信,這部作品就是標榜史冊、流傳百世的千古絕唱!

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是我文學的啟蒙老師

我永生難忘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對我的啟蒙,我喜歡作家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我讚美科學家陳景潤們!我更喜歡報告文學這個文種並願意為其奮鬥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