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棱镜思维:学习新知的“镜子”,3种应用颠覆固有认知逻辑


浅析|棱镜思维:学习新知的“镜子”,3种应用颠覆固有认知逻辑

在开始正题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天龙八部》中的段誉武功如何?

相信大家很容易会达成一致意见:武功厉害得没话说,只是稳定性太差了:

那人还在大呼小叫,喝令段誉和王语嫣归服,不料段誉已悄悄从阁楼上转了下来,伸指便往他背心点去。他使的是六脉神剑中少阳剑剑法。原应一指得手,哪知他向人偷袭,自己先已提心吊胆,气势不壮,这真气内力便发不出来……

余下七名西夏武士见段誉空手虚点,便能杀人,这等功夫实是闻所未闻。他们不知段誉这门功夫并非从心所欲,真有使时,未必能够,情急之下误打误撞,却往往见功。

但慕容复每一招不论如何凌厉狠辣,总是递不到段誉身周一丈之内。只见段誉双手点点戳戳,便逼得慕容复纵高伏低,东闪西避。突然间拍的一声响,慕容复手中长剑为段誉的无形气剑所断……

毫不夸张说,段誉的武功发挥正常时,无形剑气纵横,罕逢敌手;一旦情绪太过高兴,就会像傻子一样,连几个小兵都能追得满地跑。

浅析|棱镜思维:学习新知的“镜子”,3种应用颠覆固有认知逻辑

很显然,影响段誉内力稳定输出的最大因素就是情绪与心态。在金老爷子笔下,类似段誉这样“唯心”而变的主角还有很多,比如令狐冲、杨过都会受到爱情的刺激,时而剑法精妙,时而被三流选手打的满地找牙。

最奇妙的是,我们觉得小说人物有这样的表现很自然。这背后的原因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像段誉、杨过一样,同时住着喜、怒、哀、乐等几十种丰富的情绪。而且我们也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会跑出来,让自己忽然像变了一个人。

其实,当我们用棱镜思维再看金庸笔下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就会一目了然:这些丰富的性格与习惯,原本就存在我们脑中,身上,当具备某一个或几个性格展现的条件时,它们就会像潘多拉魔盒一样,一一跳出来。


一、棱镜思维是一种新的分类方法

那么,什么是棱镜思维呢?

原指一种物理现象,即通过三棱镜的折射原理将原本无色的太阳光,解析出它的七色光谱,从而方便人类对其进行研究。

在这里我们取它的延伸意义:将原本传统观念中认为不可分解、描述的事物(比如性格,喜好,价值观),通过类似于三棱镜的工具(前沿科技)准确解析出来事物的详细分类、特性等,从而指导改进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称之为棱镜思维。

它的本质就是运用一定的原理与技术将原本不可分的事物完成细分,然后为我们所理解并改造,然后重新服务于原本的那个事物。这里需要注意一点,棱镜思维并不分割目标事物,只是通过一种高级的解析、分类方法,把复杂的特性用简单明了的方式向我们展现出来,供我们解读、学习、改造,最终完成优化的目的。就像当年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解析出七色光谱一样。

正如《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老师所说:棱镜思维其实只是一种分类方法的思维方式。

浅析|棱镜思维:学习新知的“镜子”,3种应用颠覆固有认知逻辑


二、解析新事物的利器棱镜思维,3大应用颠覆我们的固有认知

我们为什么会用到棱镜思维?原因大致有两点:

其一,随着移动网络高速发展,实时搜集、呈现、分析用户的性格、习惯偏好及相关属性成为可能,这使得,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运用棱镜思维审视自己或者用户的这些要素,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再者,随着网络的无限渗透,不仅我们的时间呈现碎片化,就连我们生活、工作的空间,甚至是我们的人格,身份也被无限分割开来。棱镜思维同样能够为我们更好的了解,适应这个时代提供启发和参考。

那么,这种神奇的思维方式又有哪些应用呢?主要有3大应用:


1、棱镜思维帮助我们实时解析用户画像

棱镜思维最厉害之处还是在于对用户性格与习惯的解析,即用户画像。

梁宁在她的《产品思维30讲》中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一种用户画像的描绘方法:

梁老师根据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将用户划分三大类:大明、笨笨和小闲。

大明:是指对自己的需求非常了解,非常清晰。像男人购物,他们大多对自己的需求十分清楚:买一个防水、续航能力强的剃须刀;一件休闲皮夹克;或是一只出差的专用行李箱……

笨笨:他们有大致的需求,但并不是具体的某一产品。他们的核心需求就是“逛”,在比较中挑选产品,他们原本打算买一顶帽子,最后却买了收纳柜。他们需要商家的指导和诱惑,助他们拿下这一单生意。

最后一个是小闲,这类人的核心标签是闲。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这是他们的优势,也是他们的苦恼。所以,他们的需求是“杀时间”,这类人带动的就是游戏产业和视频产业的发展。想要挣这部分人的钱,就需要建立一个杀时间,且好玩的场景,因为他们有打发时间这一核心需求。

浅析|棱镜思维:学习新知的“镜子”,3种应用颠覆固有认知逻辑

这种用户画像方法,其实就是棱镜思维的一种体现。即,抽象分类的需求——专业解析分类——指导商家优化产品与服务。


2、棱镜思维将三位一体理论完美移植到我们生活中,让多重角色拥有同一个“真身”

棱镜思维对于我们的身份转换也同样具有很大启发。

在基督教《圣经》中有三一神论的说法,又称三位一体。讲得是基督徒们发现在《圣经》中,独一的神,居然有3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灵。三者,圣父预备救恩,圣子完成救恩,圣灵实行救恩。简单来讲,可以理解为,一个真身,3个化身。

根据这个三位一体理论,在棱镜思维指导下,其实我们每个不也是如此的三位一体,三合一吗?

在时间线上,我们有纵向在的不同身份:孩童,小学生,大学生,丈夫,爸爸,爷爷……

在同一时期的不同空间的不同关系网中,我们同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丈夫的妻子,爸爸的女儿,孩子的妈妈,学徒,带货网红……

浅析|棱镜思维:学习新知的“镜子”,3种应用颠覆固有认知逻辑

以前看《大话西游》,觉得至尊宝的经历太离奇,太荒诞。一个人如何穿越500年前,再穿越回去?

后来经历世事,才明白,这就是人生。你原本爱着“白晶晶”,有着自己无上的使命,救自己的爱人复活,却莫名其妙与紫霞仙子相遇相恋一世。

删去穿越的虚构,我们的人生不正是如此吗?

如果说过去,我们工作、生活的环境还是十分单一的场所与固定的人群,那么,当下的我们,空间转换的能力,人群切换的机动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发达。我们可以一天跑到几千公里外去开会,也可以早上、上午、晚上,分别与完全不搭界的几类人群互动:

在父母面前,我们是孝子贤孙,因为妈妈一句想吃牛肉了,我们会骑车飞奔二十多里路,买镇上老李头儿的半斤垛子牛肉;

在培训课上,我们是听话的乖学生,如果不是头上的发际线过高,真就相信自己又回到了少年时的中学校园,背诵唐诗、古文;

晚上回到家,孩子熟睡,我们躲进书房,开起直播,陪热心网友和粉丝互动,送他们小礼物;

……

浅析|棱镜思维:学习新知的“镜子”,3种应用颠覆固有认知逻辑

究竟哪个是真我,哪个又是我们的化身?

被分割的不仅仅是时间,空间,连我们自己也已经高度“碎片化”,幻化出万千分身,去满足每一个场景的那群人。

有了棱镜思维,我们就可以分析出我们目前和未来可能担当的分身角色,它们的特点与付出心血的多少,进行统筹规划。为自己的分身做规划,或许会成为将来必不可少的一门必修课。


3、棱镜思维将外脑与公司之间有机联合,建立强大的智囊团队

最后一个,棱镜思维还能够指导我们建立强大的智囊团队。如果说,细分人们的性格,爱好,是细分到极致的体现,那么,它还有“大无其外”的归类能力。

对于整个公司来讲,能够使用的资源,大家首先想到的大多是:公司员工、客户、人脉资源等等。然而,我们往往会将眼光囿于本企业内部,这样一来,思维便受到很大限制。

如果用棱镜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想到的所有资源都罗列出来,我们还会发现很多,比如公司外脑,业务外包,相关资源外联等等。这些隐性资源统称外援资源。

一旦有了这个思维方式加持,再小的公司,竞争对手也不敢小觑。因为,这个公司虽然不大,然而,为它赋能的公司能力强大,实在得罪不起。这样一来,小公司就因为外援的帮助,打赢关键的一仗。

还有一些企业,故意将自己的外脑等资源刻意隐藏起来,让对手难以摸清它的虚实,好多想要整垮它的公司,也不敢贸然出手了。比如,我们知道著名营销人小马宋老师是小米公司的外脑,却不知道是他是不是小米唯一的外脑。

这种外联思维与原本的各种资源,一起构筑成一个巨大的资源网络,让竞争对手难探虚实。

不仅如此,对于我们身边看到、看不到的网络世界,用棱镜思维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新概念,抓住新事物的本质。

像近些年流行的热门词:边缘计算。我们并非专业人士,即使看了一些相关书籍,大段的抽象定义也让人望而却步。

然而,用棱镜思维试试,就比较清晰了:

用吴伯凡老师的话说:目前的网络,大体分为云、管、端三个部分。

端:即各种终端,像我们个人的电脑,公司、银行及相关部门的各种端口、界面等;

管:连通云和终端的各种通道,比如光纤、路由、基站、无线局域网等;

云:为相应终端提供专门服务的大型计算中心,通常他们有远超普通终端的专业能力和运算能力,像亚马逊、微软、阿里等企业都有专门的云服务平台。

然而,随着云服务能力的迅速提升,网络管道不断的提速,使云、管两个部分都得到极大提升,使得终端服务成为三者中最弱的一环。而边缘计算,正是为了补强区域网络及个别终端的劣势,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网络结构,如果说云服务代表着古代中央政权的核心能力,边缘计算就好比是皇帝亲自派驻到地方的钦差大臣,专门负责某个地方的网络,使它们的端能够跟上甚至超过整个网络的传输、计算能力。

棱镜思维,让我们用宏大的视角审视看不见,摸不大的网络世界,对于一些新的概念和事物,也能轻松理解。


浅析|棱镜思维:学习新知的“镜子”,3种应用颠覆固有认知逻辑

综上,棱镜思维就是帮助我们理解新事物的“镜子”,它将我们平时肉眼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像三棱镜一样,解析到我们面前,使们比较容易认识、理解、改造它们,为我们服务。


三、如何利用棱镜思维指导工作和生活?

1、利用小标签给用户的性格特点作实时定位

对于人复杂性格的构成,原本是没有一种合适的语言能够准确描述它的变化。然而,直到某家公司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认知。他们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完美结合在一起,通过复杂运算与智能推荐机制,在建立新商业帝国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一种新的“超能力”,解析用户实时性格、情绪的本领。

这种能力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大数据将所有用户的某一时期,或者某一个周期内,他所表现出来的所有特点都一一对应贴上小标签,比如周二心情沮丧,周末心情愉悦。然而,通过智能算法,就能计算出他是什么样的复杂性格,比如喜欢的内容:图文、广告、游戏、课程等等。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能够获得每个目标用户的实时购物习惯,喜欢的电影,是否有报课程的打算,什么时候准备要小孩子……

这种实时分类的方法,分类之细,分析之精准,毫不夸张的说,这个算法比你妈都更加懂你。

浅析|棱镜思维:学习新知的“镜子”,3种应用颠覆固有认知逻辑


2、解析快思考和慢思考的特点,合理运用提高学习和办事效率

行为经济学鼻祖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他的经典之作《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为我们介绍了人类思考的两种经典模式:快思考和慢思考。

快思考依赖直觉、无意识;慢思考需要主动控制,有意识进行的思考。

然而,快思考的直觉存在很多缺陷,容易导致种种偏见和失误;而慢思考则过于懒惰,很多时候都被快思考占据主导。这种天然配置往往让人首尾难顾,做出很多非理智的决策。

怎么办?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棱镜思维解析快思考和慢思考的种种缺点,对其进行充分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高效运用两种思考模式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服务。具体分下面2个步骤:


①分析罗列快思考的缺陷:根据丹尼尔·卡尼曼的研究,快思考一共有3种偏好,4种效应共7种偏见和失误,分别是:

典型性偏好:过度关注典型特征忽视背后的规律;

可得性偏好:把容易出现和概率高的事弄混;

因果性偏好:对随机事件用因果解释;


光环效应:对先接受的信息先入为主,形成偏见;

锚定效应:评估未知事物,先估计出参考;

框架效应:同一问题不同的描述,给出完全不同的决策判断;

禀赋效应:对我们拥有的物品,往往感觉它的价值更高。

浅析|棱镜思维:学习新知的“镜子”,3种应用颠覆固有认知逻辑


②如何避免快思考带来的问题

我们既然已经知道快思考有这么多偏见和问题,就应该对其有足够的重视。可以通过事前检验和饮水机闲谈两个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事前检验:我们可以先假设这件事会失败,想出群体预测失败的多种可能性,最后按重要性概率排序,重点解决高概率会发生的可能性。

饮水机闲谈:让决策者在公司轻松的环境中(大家都是在饮水机旁边接水,边聊天),听别人的闲谈,有意放慢思考,主动激活慢思考,对整个事情做理性检测。


总结

随着移动网络的高速发展,实时搜集、呈现、分析用户的性格、习惯偏好及相关属性成为可能,这使得,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运用棱镜思维审视自己或者用户的这些要素,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而且,随着网络的无限渗透,不仅我们的时间呈现碎片化,就连我们生活、工作的空间,甚至是我们的人格,身份也被无限分割开来。这时候,我们通过棱镜思维重新认识和改造我们身边的环境,改进我们的工作。棱镜思维主要从下面3个方法帮我们提供启发和参考:

1、棱镜思维帮助我们实时解析用户画像;

2、棱镜思维将三位一体完美嫁接到我们的生活中;

3、棱镜思维将外脑与公司之间有机联合,建立强大的智囊团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