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老夫子不講創新、不講發明創造?

活動中心17653708


不講並不是沒做,也不是沒有創新。可以說沒有孔老夫子我國目前最古老的著作《周易》幾乎難以傳世。沒有他作的《易傳》後人幾乎無法解讀《周易》。他一生最崇拜的人就是周公,為什麼?就是周公是歷史上首位能夠註解《周易》的人,《周易》中那個撰寫彖文的人便是周公。而孔子版本的《 周易》正是在此基礎上編輯完善的。周公除了輔佐武王打天下外還直接邦助周室制定禮樂制度成為奴隸社會末期最有改革成就的人。故此孔子對此倍加推崇,他倡導的儒學其核心就是"以克己復禮為仁"勸慰當時列國尊從周禮,不要造反。但是禮字的本義就是以道為至尊,唯此唯大的,所以他幾次登門拜訪老子期求道之要法。可是他並不諳周室的內幕:當時的周室禮崩樂壞,面臨分崩離析的危險,且從小就立志報效國家的老子長期得不到重用,因此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不少話是反話正說,意在諷刺當時社會的弊端一一這正是導致後世學者在解讀《道德經》時將反問句解為陳述句屢屢出錯的原因。同時也是老子批評孔子不識時務的原因。老子年長,因不為時用出關退養;孔子年輕,為報效周室而周遊列國,結果是處處碰壁。總的來說,孔子的儒學開創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先河,他其實也是道家思想偏於社會治理方面的重要傳承人,是老子的百家弟子之一!



音形世界


他的出發點,和骨子裡就是守舊,克己復禮。推祟周公的法禮,典型的以死人壓活人,在當時被其它名派譏為冢中枯骨。以致於傳後世的腐儒們,高舉他的牌位,張口祖宗之訓,閉口先王之言。一個骨子裡己形成的東西,你能讓他改變嗎。


竹林清泉


我認為孔子恰恰是講求創新的的人,所求的是經世致用的學問,所言的是挺接地氣的話理,所行的是挺時代的事兒,他因創業而創新,因理論創新與人格魅力而被後人稱為聖人。

孔子在教育上求創新

最早的民間辦學,體現了教育形式的創新。孔子廣收門徒,以《詩》《禮》《樂》和他至偉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親身示範為教,將奴隸社會原只能由王公貴族獨享的文化知識傳播到民間,打破了官府的壟斷,開了我國曆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

最早的有教無類,體現了全面教育思想的創新。在孔子的眼中,學生無論貧賤富貴都一視同仁,貧如顏回,富如子貢,貴如夢懿子,都欣然授之,是真正的五湖四海。

最早的因材施教,體現孔子教學方式的創新。這類似以德國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托·瓦拉赫命名的“瓦拉赫效應”,即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最擅長的領域,發揮學生的特長。

孔子針對子羔之愚,曾參之魯,子張之偏激,子路之粗鄙等學生們的缺點,能揚長避短,成就他們的人格,終至成物,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體而任傳道之責,成為“宗聖”,更有顏回、子貢等為後人讚頌。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真是杏壇勤耕終成林。

致力於教學內容與實踐相結合,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的倡導者和實踐者,體現了教育方向與教學目的創新。

積極入世,是儒學的精髓所在。入世之志,就是要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使命,這是把責任與擔當融入創新的具體體現。

孔子在學習上求創新

孔子是終身學習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其為學之道,治學之精神是人類的寶貴財富。

孔子讀書充滿樂觀精神。他從15歲立志學習,一直到死都在孜孜以求。他發憤求學,常常是廢寢忘食,一旦在學問上有所獲益,會快樂得忘記憂愁,連日漸衰老的威脅也忘了。

孔子的為學精神是永遠年輕的,因此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因為終身不倦地學習,他才能時時保持進步的狀態,才能達到新的境界。

正如《論語》開篇語 : “子曰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

孔子的人生理想的三個方面,實際上也是所以人人生的三個要務 : 人要學習以至終身學習,以學為快事;人要交友處事,以人和為樂事;人要自知自立,不奢求於外。

孔子思想成為後人創新的智慧源泉

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土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中國文化之根。

1988年,全球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舉行會議後發表宣言 : “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頭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難道這些頂尖的創新者們,是在拍孔子的馬屁,是危言聳聽嗎?這當然不是空穴來潮,這是孔子的創新思維、創新文化走向世界,走向科學與教育的殿堂。

錢學森說 : “我們不能人云亦云,這不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創新。”

創新就是在生活中發現了古人沒有發現的東西。要創新需要一定的靈感,這靈感不是天生的,常常是一個人思想體系結構的功能體現,是優秀文化的自信與自覺。

《論語》記錄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是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源頭,也是中國人的智慧寶庫。

兩千多年來,無數志士仁人通過精研《論語》,從中汲取智慧,上以治國平天下,下以修身齊家,難怪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奇蹟。

中國傳統文化的忠實代言人南懷瑾先生說 : “孔子學說與《論語》的價值,無論在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就能認識到其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後起之秀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有得而見之於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

只有對中國文化自信,拋卻前人的思思束縛,用自我鮮活的心靈體味孔子真正的思想內涵,才有可能在新的“文化重建”中,撩開孔子和他的《論語》的神秘面紗,挖掘其中蘊藏的智慧光輝,釋放出新的活力。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門設置有孔子教育獎,這是首個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國際教育獎項,用於獎勵在世界範圍掃盲工作方面的成就和創新,並促進高效創新的文明社會的發展。

孔子教育獎的設立,彰顯了孔子所倡導的“有教無類”全民教育觀念,對於弘揚儒家教育思想、促進世界教育事業發展、發揮教育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基礎性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於此,孔子的創新智慧與精神,不正是中華民族文化教育之根、之魂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