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市文旅局“四進”工作組在博興:防控“戰鬥員”挖出“文旅金疙瘩”

日前,受市文旅局“四進”工作組之邀,省文物局專家來到博興縣龐家鎮,考察一處田野中的高臺。這高臺20多米高,長滿荒草,老磚老瓦零落周邊,緊鄰的池塘邊有人在靜靜垂釣。

擦去臺壁上的塵土,專家手中的小鏟子、探針輕輕舞動,滄桑的橫斷面露出真容,揭開了一處文物、一段歷史——高臺上原有古廟,至少可以上推至宋代;高臺下有故事,在抗戰期間發生過“三合寺慘案”,烈士的血曾染紅了這高臺;高臺旁的村莊有能耐,村民織的小方巾正出口歐美。

濱州市文旅局“四進”工作組在博興:防控“戰鬥員”挖出“文旅金疙瘩”
濱州市文旅局“四進”工作組在博興:防控“戰鬥員”挖出“文旅金疙瘩”

歷史化作鄉愁,將是百姓精神與物質的雙重財富,濱州文旅挖出了“文化金疙瘩”,並將持續行動,將其化作鄉村振興的一個聚寶盆。

因防控而來,濱州文旅+龐家文化,四進工作揭開了一個“文化高地”的美麗面紗

按照省委統一部署,在萬名幹部“進企業、進項目、進鄉村、進社區”攻堅行動中,市文旅局“四進”工作組進駐博興縣後,下沉到濱州天虹電器公司、博興縣沿黃旅遊基礎設施項目、麻大湖旅遊基礎設施項目、龐家鎮三合寺村,當起“戰鬥員”,“抓防控、促復工、保民生”。他們第一時間成立工作組臨時黨支部,送去防護口罩、消毒液、音箱及話筒等相關物資,併為企業、項目、鄉村、社區的長遠發展把脈問診、精準指導。

工作組領隊、市博物館館長高曉勇介紹,博興是董永故里、佛教聖地、戲曲之鄉。當市文旅局“四進”工作組下沉到博興這個文化大縣,在防控同時,怎樣充分發揮文旅部門的職能優勢、業務特長,真正和村鎮、企業擰成一股繩,合成一股勁,是他們思考最多的問題。

濱州市文旅局“四進”工作組在博興:防控“戰鬥員”挖出“文旅金疙瘩”濱州市文旅局“四進”工作組在博興:防控“戰鬥員”挖出“文旅金疙瘩”

的確,博興人文底蘊深厚。如2015年,“中國博興龍華文化園策劃方案評審會”介紹,博興龍華寺曾是中國第一龍華寺,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中國的第一站,曾是國內歷史最悠久、黃河流域規模最大的皇家寺院,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讓高曉勇高興的是,工作組所在的龐家鎮就是個“文化高地”——村村有故事,如該鎮通濱村又稱“船頭街”,蒲臺八景之“唐寺曉鍾”就處於該村“舵位”;村村有手藝,如繩耿村就曾以打繩為業,鐵匠村、布藝村也不少;村村有行動,如在50個行政村中建立了村級文化聯絡員隊伍,建起28條“文明一條街”。

三合寺村的高臺自宋代起就有寺廟,臺上發生過慘絕人寰的“三合寺慘案”,被工作組推薦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合寺村,是工作組的包村點。入村前,高曉勇就發現,附近村子的名字有特點——三合寺、高廟李、高廟劉、範廟、九甲、皂李、二甲、赤張等。尤其前三者,很可能都是因廟得名。

濱州市文旅局“四進”工作組在博興:防控“戰鬥員”挖出“文旅金疙瘩”
濱州市文旅局“四進”工作組在博興:防控“戰鬥員”挖出“文旅金疙瘩”

請注意,古代鄉村有兩張網:一張是集市網,一張是廟會網。集市網是圍繞鄉村大集的經濟地圖,而廟會網則是圍繞寺廟、廟會形成的文化地圖。

因而,這村名讓工作組想到,三合寺村附近可能曾有比較重要的寺廟。果然,聽村裡老人介紹,那村東有個高臺,就是文章開頭所提到的高臺,它雖然是斷壁殘垣了,但在重要節日依然有香火嫋嫋。在村委大院裡,高曉勇看到了有心人收集的高臺殘留文物,如石雕、古磚。有的石雕紋樣精美,依稀可見當年的精緻。

於是,工作組馬上聯繫省文物局,約請專家來看。經他們初步考察,得知這高臺至少從宋代就建有寺廟,歷代又多次重修,一層層壘高,那高臺上的夯土斷層很結實,足見古人當時的用心。雖然目前只是在初步探測,沒有得出更精細的高臺脈絡,但將視野放大,您就會想到,它距離龍華寺很近,可能“埋藏”有豐富、細緻的佛教文化。省文物專家斷言,那裡至少可以被評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如有更多文物出土,可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一旦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範圍內不得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如此一來,在城鎮化、合村並居加速的背景下,這高臺將獲得更好的保護,成為當地“不可移動”的鄉愁所寄。

更為重要的,是高臺上曾發生過“三合寺慘案”——1945年6月23日,日軍竄到博興縣三合寺村,在這個高臺上,殺害了我方軍民36名,毒打刺傷300餘人,很多人落下來終生殘疾。

日寇為何在這掃蕩?

因為該村曾是當時博興區中隊和稅務所的駐地。面對敵我人數懸殊的局面,戰士們壯烈犧牲。如女黨員李茂榮被刺刀刺死,她懷裡的兩週歲的幼兒被敵人用槍頭挑了起來。慘案後,三合寺群眾一面掩埋親人的屍首,一方面開始了堅強的抗日鬥爭。如在慘案中被刺8刀的民兵李連生,養好傷後參加了八路軍,奮勇殺敵直至犧牲。

濱州市文旅局“四進”工作組在博興:防控“戰鬥員”挖出“文旅金疙瘩”濱州市文旅局“四進”工作組在博興:防控“戰鬥員”挖出“文旅金疙瘩”

讓“文旅金疙瘩”露頭、放光;仁愛小鎮、5D館等將亮相麻大湖旅遊區

三合寺,這個擁有紅色基因的文化村,附近有打漁張引黃灌區、興國寺、龍華寺遺址、洪福園等景點,還有麻大湖毛蟹、博興西紅柿、博興金絲鴨蛋、博興對蝦等特產。這個村還傳承有不少老手藝,比如打鐵、做馬紮、織粗布等,它的粗布小方巾出口歐美,即使是在疫情期間,仍有不少村民在縫製、包裝。

不僅是這個村,將歷史化為鄉愁,將祖傳手藝變成富民產業,是整個龐家鎮的多年努力。如那裡有龐家鎮鄉村振興研學產業基地,又正建設麻大湖旅遊項目區和打漁張項目區,目前景區施工已經開始,這都讓高曉勇等人興奮不已。

濱州市文旅局“四進”工作組在博興:防控“戰鬥員”挖出“文旅金疙瘩”

如麻大湖旅遊區建設目前正在推進,董永和七仙女愛情傳說水上演藝項目將會亮相,仙女橋、仁孝橋、仁愛小鎮、5D館等頗具看點的景觀值得我們期待。請注意,齊桓公會盟諸侯的遺址和神奇傳說就在那流傳;齊景公和使楚歸來的宰相晏子曾於此把酒臨風,共舉國事;三國時期湖畔人孫炎被譽為“東州大儒”;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從9歲到21歲在麻大湖畔度過了青少年時光。

聚焦基層所需、所難、所急、所盼,積極對接這的文化村、文旅項目,高曉勇等人正在請專家勘探、策劃,聯繫相關部門推進項目建設,努力讓埋藏多年的“文旅金疙瘩”露頭、放光,成為鄉愁的寄託,鄉村記憶的標識,甚至成為富民產業的動力源。市文旅局四進工作組,戴口罩的防控戰鬥員,正在春風裡點燃文旅富民之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