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的晏殊,到底是劉太后的人,還是趙禎的人?

《清平乐》中的晏殊,到底是刘太后的人,还是赵祯的人?


《清平乐》中一出场的,除了虽然当上皇帝,但还不能亲政的赵祯,也就是后来俗称的宋仁宗以外,还有一位大臣陪同,那便是晏殊。

那么这里的晏殊是什么身份?他为何能陪伴皇上左右?

他当时的身份是太子舍人。这是多大的一个官,能和皇帝共坐一个龙撵?

其实太子舍人并不是一个官职,就是皇帝的一个陪伴而已。

岁中,迁尚书户部员外郎,为太子舍人,寻知制诰,判集贤院。(《宋史·晏殊传》)

晏殊此时的官职并不高,户部员外郎,从六品。

虽然官职不高,但是晏殊就在这个时期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才进入刘太后的法眼。

《清平乐》中的晏殊,到底是刘太后的人,还是赵祯的人?


公元1022年(宋仁宗乾兴元年),宋真宗驾崩,遗诏要皇后(皇太后)刘娥负责处理军国大事。这个遗诏和唐朝时期李治的遗诏有异曲同工之处。

“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宋史》)

“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崩,遗诏皇太子即皇帝位,军国大务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

就是说,刘娥对国家大事有最后的决定权。

但是历史的走向不一样,武则天凭着这个权力,自己先是“临朝称制”,时机成熟之后,直接做了皇帝。但那个刘娥却没有什么政治野心,所以她没有步武则天的后尘。

《清平乐》中的晏殊,到底是刘太后的人,还是赵祯的人?


公元1024年(宋仁宗天圣二年)十一月,已经做了太后的刘娥,接受了宋仁宗和群臣所上的尊号。在这个大典仪式上,殿中丞方仲弓上书,要太后效仿武则天,刘娥看完奏章,一把撕得稀碎,扔在地上说:“我不会做这种对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

此事虽然没成,但太后握着国家的命运是事实,在她摄政时期,手下的大臣们开始玩起手段来。

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他们都想要单独见太后奏事的权力。

宰相是文臣之首,枢密使掌管天下兵马;一旦被他们的图谋得逞,将会给朝廷带来无尽的罗乱。

《清平乐》中的晏殊,到底是刘太后的人,还是赵祯的人?


尤其是那个丁谓,人们将他与王钦若、林特、陈彭年、刘承珪合称为“五鬼”。做事“多希合上旨”,因而被“天下目为奸邪”。

我们现在形容一个人会巴结人,常用“溜须拍马”这个词语,其中的“溜须”一词就是丁谓的贡献。

也正因为“溜须”一事,丁谓恨死了老上级寇准,宋真宗驾崩后,丁谓就使计把寇准一脚踢到了雷州半岛。

丁谓此时有什么举动呢?他勾结宦官雷允恭,规定要将重要的奏章先送到他这里,他阅过后再送内廷,以此达到把持朝政的目的。

一旦让他的图谋得逞,天长日久,大宋有被窃国的危险。

在这个急难关头,晏殊挺身而出,建言太后垂帘听政。

《清平乐》中的晏殊,到底是刘太后的人,还是赵祯的人?


当时这个提议是禁区,谁都不敢提。但晏殊却大胆的提了出来,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太后可以在朝堂上直接听取大臣们的奏请,当场作出决断来,这样一来,别的大臣都能理解圣意,省的传达和执行时走样了。

他的这一建议,对稳定当时的政局,起了重要作用。

这么看起来他对刘太后有大功,应该属于刘太后的人了吧?

其实不然,接下来因为一件事他又得罪了了刘太后,种下遭贬的种子。

《清平乐》中的晏殊,到底是刘太后的人,还是赵祯的人?


我们大家都知道,刘娥小时候经历波折很多,但自从张耆买了她,将她献给宋真宗之后,刘娥的命运总算是彻底改变了。

后来张耆还有刘娥再次遭难时的容留之功,所以,刘太后掌权后,一心要报这个大恩。

​公元1025(仁宗天圣三年),也就是垂帘听政的第二年,刘太后要拜张耆为枢密使。

当时晏殊已经官居枢密副使,他一看要给自己派这么一个上司来,便坚决反对,从而得罪了刘太后。

因为跟着皇帝驾临玉清昭应宫,随从拿着笏板来晚了,晏殊发怒,用笏板打那个人,把人家的牙齿打断了。

晏殊这下有失体统,最后被御史弹劾。

御史这么一弹劾,正中太后的下怀,马上下诏,将晏殊贬官到地方,做了应天知府。

《清平乐》中的晏殊,到底是刘太后的人,还是赵祯的人?


多年后晏殊又来到权力中枢,最后还做了宰相,但是做了宰相的晏殊政绩乏善可陈。

晏殊的个人政绩虽然不突出,但他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而且还是一个优秀的伯乐,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后来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

就光论晏殊的这个贡献,就已经可以名垂青史了。

参考资料:《宋史》 《续资治通鉴长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