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州村陆兴糕点厂
富裕的村子总相似,贫困的村子却各不同。云南省陆良县板桥镇是传统农业大镇,蚕桑、蔬菜、畜牧是支柱产业也是优势产业,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板桥镇因村施策,实锤战贫力正酣。
民族团结聚合力,回汉同心战贫困
板桥镇旧州村,是陆良县最大的回汉聚居村,村中一颗历经600年的古银杏树,守望着旧州村的沧桑巨变,也见证着回汉同胞同心战贫的手足之情。
旧州村民赵怀见和陈所英夫妇,创办陆兴糕点厂二十多年,见证了旧州饼业的发展壮大。同村回族女子马粉萍,在糕点厂打工七八年后,在陈所英夫妇支持鼓励下,自己也做起了糕点生意,如今她家也盖起了新房买了车。陈所英说,“旧州现在共有6家糖食月饼作坊,在陆良县也算小有名气。”领路人的她言语间透出了些许自豪。
摆羊村竹篱笆围起小菜园
月饼作坊产业族群的形成,是旧州民族团结奔小康的一个小小缩影,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旧州村根据因村施策的方针,整合民族宗教建设等资源,流转土地,创办村企蔬菜育苗基地、化肥农药供销店,既解决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又吸纳贫困户和不便外出务工人员在家门口就业。
土地流转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没有闲着,回族同胞纷纷发挥肉牛养殖、清真菜系烹饪方面的传统经验优势,搞起养殖业和餐饮业。在回族同胞带动下,汉族群众也纷纷行动,现在的旧州村,有100多户养殖肉牛,最多的一家有80头牛,全村年出栏肉牛近800头;走出村子在县内外从事清真饮食行业的也有100多户。
“家和万事兴,村和万家兴”,生活有奔头,人心有归依,旧州村连续10年无信访无民事刑事案件,先后荣获陆良县“维稳和谐村”、“民族团结示范村”,2019年,旧州村整村脱贫出列。
后所村新市场
环境提升为契机,以文化人开财路
春日暖阳下,板桥镇摆羊村84岁的王小虎和78岁的谢鸭兰两位老人正在村里的“小花园”边拉家常,他们怀念着拆临拆危后消失的老屋,絮叨着一幢幢新建的房屋,“日子越过越好了”说起党的扶贫好政策,两位老人满是期望。
两位老人相聚唠嗑的“小花园”,在摆羊村随处可见。截止到2019年底,摆羊村实施危房改造167户,清拆危房289间,对清拆后地基进行平整、复垦复绿,围起一道道竹篱笆,打造“小花园”和“小菜园”。美起来的村庄也激发了村民建设美丽家园的愿望,增强了村民改变贫困的决心和信心。
景美地肥的摆羊村,吸引了70多户蔬菜种植大户前来流转土地,并吸纳本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地务工,村民不仅有了土地流转和打工两笔收入,还学到了科学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因势利导,摆羊村组织全村贫困户成立了博腾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让贫困群众有了自己的产业和务工收入。2019年,摆羊村人均纯收入12118元。
“弃地”变“宝地”, “旧村”变“小城”
有着8000多人的后所村是板桥镇人口最多的村委会,村里的主干道上有一个形成多年的“马路市场”,每到赶集日四里八乡的群众和游商便汇聚而来,赶集时交通拥堵带来安全隐患,散集时垃圾遍地造成环境污染。脱贫攻坚推进中,板桥镇下决心破解“马路市场”困扰。经多次论证,决定在已废弃十多年的占地46亩的砖厂旧址上开发新市场,让失管的“弃地”变“宝地”。如今,村委会业务用房上红旗高高飘扬;接纳农户办红白喜事的餐厅整洁明亮;标准农贸市场有80多个固定摊位;一排排漂亮的小楼,一条条整洁的街道,篮球场、文化小广场,村民们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俨然成为了后所村经济文化的中心。而由此衍生的小区管理、市场保洁、绿化管护等就业岗位如,也优先考虑特困户,贫困户若有就地做生意的,临时摊位费也优惠甚至减免。生产生活消费娱乐的便利,让后所村民享受到住在城市的便捷。
外古城整村重建新房
“六尺巷”纷纷让,家家有地建新房
外古城,板桥镇白塔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因曾为古陆良州府城郊村而得名,无数年的繁衍生息和无序建设,使得村中新旧房屋混杂、没有规划,更谈不上干净整洁。随着人口的增多,建新房的宅基地成了村民最大的苦恼,村民吴国见有两个儿子,早已到了适婚年龄,就因为土地零散没法建盖婚房而迟迟结不了婚,老吴也迟迟抱不上孙子。
在镇政府和驻村干部指导下,白塔村以六尺巷的故事为撬动点,发动贫困户和随迁户整村拆除、原址重建。如今,经过统一规划建设的外古城,路宽灯亮,规整有序,极大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建档立卡贫困户吴会文,原本对规划重建抱着质疑态度,当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时,他对未来又有了憧憬。县纪委驻白塔村第一书记刘红仙感叹道,“前些年每年都要为外古城调解好几起因土地引发的矛盾纠纷,现在推倒重建了,这些历史积压的矛盾也随风飘散,现在村民谈论更多的是展望未来。”这个现代版的六尺巷故事,让外古城村家家在退让中受益、在退让中实现安居梦。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聚智聚力,发展产业,2019年,板桥镇蚕桑、蔬菜、畜牧、食用菌产值达10.3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1554户,户均增收3728元。脱贫攻坚战役中,板桥镇正在书写有智慧有担当的时代答卷。
云南网通讯员 叶文圣 郑惠青 陆康冲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