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應:不要以己度人


投射效应:不要以己度人

想必每个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这句话就和我们今天所讲的“投射效应”有关,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我们都知道,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他还有一个好朋友叫佛印,两个人经常会切磋文学,也就有了后来的“狗屎与金佛”的故事。

有一天,苏轼去拜访佛印,与佛印对坐,苏轼问佛印说:“大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看了苏轼一眼后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

苏轼心里十分高兴,接着反问佛印,“大师可知我看您像什么?”

佛印摇头说不知,苏轼大笑道:“我看大师似粪!”

佛印这下子没有回应,只是笑笑。

苏轼觉得自己这次占了莫大的便宜,很是得意。回到家中,对妹妹提起,苏小妹说:“哥哥你输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自己是什么。”

投射效应:不要以己度人

也许很多人都会对这个故事一笑而过,可是这一句“佛心自现”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都是喜欢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一个善良的人总是认为全世界都是善良的,心眼多的人则会认为全世界人人都有心机。俗语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这个道理。

在生活中一般会出现3种情况,分别是相同投射愿望投射和情感投射,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偏差,以己度人始终是片面的,要全面的去看待事物。

我们先来说”相同投射“。人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别人身上,我想有一句话你一定听过,就是”妈妈觉得你冷“。比如你觉得很热,就认为家里人也闷热难受,于是打开了空调,完全不问家里人的意愿,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因为妈妈觉得今天的天气很冷,所以就用自己的感觉去要求孩子,对孩子说”今天很冷,多再穿一件衣服“,但是孩子的体质可能和妈妈不同,因此并没有感觉到冷!

投射效应:不要以己度人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相同投射,通过自己对某件事物的认知,认为所有人对这件事物都有这样的认知,因此投射到别人身上。

再来说愿望投射。这一类常常发生在老师和学生,家长和孩子身上,比如一个孩子希望被老师表扬,就会在收到老师的一般点评时,重点关注好的地方,将整篇理解为老师赞赏的评语。

愿望投射,就是只关注与自己的愿望相关的内容,认为这就是所有人认为的事实。比如很多抑郁症患者,在某件事情上受到别人的否定或批评后,他们会认为自己整个人都不被他人所接受,开始不断的自我否定,失去快乐的理由,最终导致经常郁郁寡欢。

那什么是情感投射呢?一般人们在看待自己喜欢的人时,会越看越喜欢,就是因为情感投射效应起了作用,明明喜欢的人没做什么特别的事,却还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反之对于讨厌的人,也是看到他做的事就讨厌,总是带着自己的个人眼光去看待事物,不能表现的十分客观。

投射效应:不要以己度人


心理学家罗斯为了研究投射效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

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当对方的年龄、性别、经历等方面的因素与自己相似时,人们在潜意识中习惯将对方当做自己的一个影子,容易发生投射效应;此外,当自己遇到不称心的事时,习惯把一些问题转移到别人身上,以求心理平衡,逃避责任。

投射效应:不要以己度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为性别、年龄、性格、经历等因素的差异,人们观看的视角往往不尽相同,各自产生的认知也各有千秋。世界上从来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更何况是复杂多变的人心呢?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孤立的小世界中,我们很难开启他人的心扉,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如果拿自己的主观感受去猜度别人的心思,我们将无法真正了解别人,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

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偏差,以己度人始终是片面的,要全面的去看待事物,客观的评价别人,才能克服投射效应,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