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漫話深圳(一)

散文:漫話深圳(一)

散文:漫話深圳(一)

散文:漫話深圳(一)

注:這是寫於2007年的老文章,隨著時日的推移,有些內容不可能與時俱進,今日發出,算是懷舊。

漫 話 深 圳(一)

自1979年那個春天至今轉眼已二十八年了,我才剛剛有幸踏入深圳這方充滿著神秘與傳奇色彩的土地,對於一個內地人來講,不能不說這種等待太漫長。

不久前翻閱了易中天先生有關從文化角度解讀中國城市的文章,看到了他對深圳這個年輕城市的人文分析,更增添了我接觸它,瞭解它的熱望。

初次走進深圳,它那滋潤、溫熱、輕柔、略帶鹹味的氣息總向我傳遞一種異域的感覺,顯示著它迥異於中國其它城市的獨特秉性。的確,深圳是特區,是特別的。

深圳是特別的,它有著匆匆的節奏。

匆匆的行人,匆匆的車流和極易感知的匆匆易逝的時間,人們行事時匆匆的心理,為深圳詮釋出了緊張而有序的匆匆節奏。

穿行深圳大街小巷的日子裡,到處可見匆匆的行人:或西裝革履、或仔衣仔褲、有的斜挎一包、有的手提一袋、有的拖拽一箱,從那急匆匆的步履中,專注不二的眼神裡,你只能讀到一個字——“忙”。是的,他們或為一場艱辛的商業談判而忙、或為一份即將簽訂的合同而忙、或為一個即將到來的應聘而忙、或為找一個棲息之所、一份餬口的工作而忙。總之,除了一些外來的參觀遊覽者,在深圳,你很難發現類如內地城中人的那種悠閒散漫。對深圳人或想把自己託付給深圳的人來講,為了生存、為了生活、為了創業,只有選擇“忙”。可以想象,如果沒有這些行色匆忙者,深圳怎能夠在短短的二十餘年間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今天的大都市!沒有這些行色匆忙者,怎能夠創造出所謂的深圳速度!又怎能夠在封閉已久的大地上率先吶喊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實用主義呼號!深圳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出了諸如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上百年才走出的壯大之路,又怎能離得開這些匆匆行者的創造精神、進取精神呢?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不但用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勤勞、他們的匆匆步履忙出了一個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及城市建設史上有著劃時代意義的新星城,同時也為這座城市烙下了“緊張活潑、朝氣橫溢”的人文品格...... 晝夜穿梭不息的車流是深圳緊張生活節奏的又一點綴。據一位深圳的朋友介紹,在國內,深圳是除北京外汽車保有量最多的城市。在這個城市裡,車好像比房更重要。因為只有車,才可能提高辦事效率、才可能擴大活動範圍、才可能獲得更多的時間與機會。深圳的司機都是快車手。出租車快,這裡的出租車司機更熟諳快就是金錢、快就是效益這個道理。因此,無論是對本人,還是外地客,他們均一視同仁、不欺生,不會為多賺幾塊蠅頭小利而拉著你滿城兜風,用最短的時間把客人送達,在有限的工作日內多拉幾批乘客是深圳出租司機師傅們普遍認同的。如果說出出租車快存在利益驅動性,不足體現深圳高效率生活節奏的話,那麼深圳的朋友開快開則足以說明深圳人的生活緊迫感了。滯留深圳的日子裡,我搭乘過三個朋友的車,無論是供職於國家機關的馮、呂二先生,還是商海奔波的陳老闆,他們也將車開得飛快,讓我們這些內地人著實有些緊張。還是用事實說話吧,在從平湖到南山的路上,受陳老闆之託,我的一位同事李先生代為駕車,由於李先生路況不熟,主要是沒有開快車的習慣,車子只開出一段,旁邊的陳老闆就說:“還是我來吧,這樣開啥時能到。”於是耐著昨日的勞頓,一路駕車狂奔......看吧,這就是深圳人的“節奏”......也許正是這些滾滾車輪碾出了深圳速度吧,要不,深圳為何總是那麼行色匆匆!

在深圳,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時間的易逝,工作時總覺得時間不夠用,逼迫你必須加快工作節奏,提高工作效率。細品起來,這也許是深圳人生活節奏快的真正內因。深圳的工作日時間較短,約6-7個小時,早晨九點上班,上午只能有兩個多小時的工作時間,稍有懈怠,根本做不成事。因此,敬業的深圳人更懂得珍惜工作時間,加快工作節奏,提高工作效率。長此以往,形成了這樣的深圳心理:一是深圳人做事果斷,不拖泥帶水,能辦則辦,該辦則辦。二是各負其責,對屬於自己的工作不推諉扯皮,絕無內地人故作姿態的冷臉或怠工。三是不攬事,不做份外之事,頗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意思。想來這種心理的產生還是基於深圳的競爭意識、壓力感、時間觀這些因素。畢竟,只有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快、最多、最好地做好本職工作才能確保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如此,哪有心思旁騖份外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