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大唐贞观时期的和亲政策为什么比汉代的成功?

教育佳人


不绕弯,不兜圈,大唐和亲政策之所以比汉代成功,肯定是大唐综合国力比汉朝强盛的原因。汉朝和亲,多有请求议和互不侵犯的含义在里面,而大唐则因综合国力的强盛,和亲政策多是“施恩于蕃”的态度。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两个朝代的和亲个例。



西汉,高祖刘邦曾经在白登平定匈奴时反被匈奴三十万骑兵围困七昼夜。最后重金行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为刘邦出逃留下一个薄弱口,刘邦得以逃脱,正是这此后,刘邦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的外交政策,并放开西汉与匈奴之间曾经的关市,以缓和双方关系。至汉武帝时期,有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嫁与乌孙,以期能够联合对抗匈奴,此时期,西汉经过近七十年休养生息,国力大增,对匈奴战略由守转攻,卫青、霍去病屡破匈奴,一直打到漠北――“封狼居胥,登临瀚海”。公元33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主动向汉朝俯首称臣,三次觐见汉元帝,自请为婿,感情那意思就是您就是我老丈人,汉元帝没招,挑了一个宫女,赐予他,即为昭君,后有“昭君出塞”。


而至唐朝,综合国力本就相当强盛,那时不是匈奴了,已是突厥,尤其是北方突厥,颉利可汗,曾与李世民渭水之盟,不过大唐从不手软,只用三年,便一战成功并生擒颉利可汗。对于突厥,完全没有必要和亲以求的边境太平。这里和亲,主要指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数次派使臣来唐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文化,松赞干布多次请求通婚,唐太宗始终不允,最后实在是经不住松赞这个干布得哀求,这才将宗室文成公主嫁与他,两人恩爱有加,并为两朝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文成公主带去了大量的先进社会生产力与文化等等,大大促进了吐蕃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出,前者汉朝更多的是消极妥协型,后者大唐则是积极互通型。不过和亲寻求的结果都是一样,使得两方边境交界处免于战火摧残,百姓安宁。不过相对于大唐和亲公主美满结局,汉朝和亲的公主结局多是悲惨收场。


兰陵不算黑


“和亲”是历史上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政治联姻,多以中原王朝将公主或宗室女子嫁与少数民族首领为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双方的友好与边境安全。

“和亲”之策,从春秋战国至清朝延续两千余年,又以汉唐的“和亲”影响较大。汉朝与匈奴的“和亲”分为两个阶段,西汉武帝前和西汉元帝时。

西汉初年,刘邦抗击南下的匈奴,被匈奴冒顿单于围于白登山七天七夜,险些丧命。后用陈平之计,贿赂冒顿阏氏得以脱身。其后,西汉被迫采取“和亲”之策,求取边疆安全。

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刘彻废止了“和亲”之策,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军北击匈奴。汉军最终击败了匈奴,解除了匈奴政权数百年来对中原王朝的威胁。

西汉元帝时匈奴分裂,其中匈奴呼韩邪单于南下臣服汉朝,并向汉元帝请示和亲。汉元帝将宫女王嫱嫁与呼韩邪单于,促进了汉匈友好。此次和亲不同于汉初的“和亲”。

唐贞观年间,唐与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时战时和。在唐军取得军事优势的情况下,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示和亲。唐太宗李世民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友好,也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中宗时,李显将养女嫁予吐蕃赞普赤德祖赞。金城公主在吐蕃生活近三十年,对唐蕃交往有所贡献,巩固了文成公主进藏后的唐蕃“舅甥之盟”。

汉初的“和亲”与汉元帝和唐的和亲不同。原因就是国力,国力弱时的“和亲”是屈辱被迫的,国力强时的和亲是平等友好的。所以,实力才是硬道理!


林城布衣10001


汉朝的和亲政策和唐朝的和亲政策有本质的不同,一个是乞和,一个是施恩。

汉朝在什么情况下实施和亲政策的,楚汉争霸刚结束,国内百业凋敝官员乘车马都没有,这时北方的匈奴完成了草原统一,势力正盛。汉朝是在白登之围后考虑的和亲政策,可以说是无奈之举,是乞和,当然后来通过休养生息汉匈实力转换,到昭君出塞时已经是匈奴向汉朝乞求和亲。才改变不利局面,这是后话。

唐朝特别是唐太宗事情东征西讨,灭东突厥,驱逐西突厥,唐太宗成了游牧民族眼里的天可汗,唐太宗时的文治武功有目共睹,这个时候对外和亲,可以说是对外施恩,游牧民族没娶到大唐公主应该视为荣耀,这和昭君出塞时期游牧民族心理是一样了。

和亲政策的成功与否,一看所站角度,二看国家实力。当然无论是乞和还是施恩,和亲的当事人都是作为政治牺牲品,对这些公主来说都是人生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