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读朱自清的《匆匆》、《背影》不知其意义,可到青年方知其意义,不知您是否深有体会?

明衡臣


《背影》是朱自清写父亲在火车站送别他时的情景。朱自清看着父亲为他买橘子和分别时,蹣跚远去的背影对他心灵的撞击。父亲每个细小的举动把对儿子的爱深藏在远去的背影中 。他是这写的,“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了我的不好,他只是惦记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朱自清他写的《背影》是心灵深处的感触,是留在朱自清心中永远的"父爱如山"。

年少读《匆匆》,《背影》只是感受到这是父亲对孩子的爱,缓缓地流动的爱……到了读大学离开家,离开父母方知这份爱有多重要。独自一个人在异地他乡求学,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候愈发的想念父母以及家人!最有体会是自己也做父亲了,家里现在两个可爱的小公主,每每出差回来都会想着法带些出差地好吃好玩的东西回来给她们姐妹俩,心里记挂着她们……不管自己深处何处,我自己每年春节必然带着家人一起回老家看望父母,和父母一起过春节,一家人团员!

大家都说父爱如山,他是儿女们的靠山。父亲一生都活在厚重沉默中 ,严然像一座山的 " 背影 " ,儿女们靠着他心里会踏实。父亲在人生的路上经历着不同的艰辛。父亲从不要求儿女对自己有多少回报,只需要儿女们健康出息 ,平日一句问候就足够了。父爱就是“一座山”,是一个渐渐远去的"背影" 。儿女们不要在父亲远去消失的背影中,继承"遗产"却留下了遗憾。

大学毕业后,我在外地工作,并在工作的地方定居了。但是我都不会忘记我的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这句话说受了别人一滴水这样小的恩惠就应当以涌泉一样的恩情去还给别人,我们对待这份恩情就像是寸草春晖,更何况父母对我们的爱无法去衡量。我们已经欠了他们一生的债,只是那债他们不需要我们去偿还罢了,而且他们赐予了我们生命,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在这有限的生命当中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贵可春秋


我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朱自清是我国五四以来比较有影响的散文家之一。


年少时学习选入语文课本的《匆匆》、《背影》,仅仅跟随老师的讲述来认知的,对其意义理解并不是很深刻,随着时间流逝,再次品读其作品,体会却要深得多了。


《匆匆》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可不是吗?成年之后,人生的方向越来越明晰的时候,想做的事情,需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总是觉得时间非常不够用,恨不得自己多分出几双手来,为此我写过题为《千手观音》以表达心情,也写过《时光啊,慢些》以表述因为时间不够用的焦灼。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经历过,才知其滋味啊。


如果说《匆匆》是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那么《背影》则是提醒我们要注重亲情。作者在文中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几次流泪,在我们的生活里,也是司空见惯的生活细节,可惜的是,我们设身处地时,并不觉得,正如我们当年学习《背影》这一课,引起共鸣的成分少之又少。


就拿我个人来说吧,当年在学校住校读书,正准备冲击中考,母亲为了让我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学习,怕在食堂的饭食营养供不上,就常常在家里蒸包子,做饺子,炒红烧肉,单位到学校有六公里的山路,坐车不方便,就徒步到学校。而我往往是在放学回宿舍的时候,远远地就看见母亲拎着饭包站在宿舍门口等着了,接过来摸到饭菜竟然是热的。而当时我就想也没想,母亲得走多快,才能保证饭菜是热的啊(当时还没有保温饭盒)。如今,每每想到这些,内心对母亲充满感激之情。




白驹过隙,斗转星移。无论是《匆匆》还是《背影》,依旧是滋养我们的情感,思想最好的养分啊。应当“惜时如常”,“惜亲如常”啊。


王莉de语文时光


网上有句话,少年不懂李鸿章,待到懂时已中年。这个模板里面,李鸿章可以替代成任何你想表达的东西。

比如朱自清的这两篇文章。

实际上,人到中年之后,可能会对《背影》的感受更加深刻。

朱自清写《匆匆》的时候,不过是二十出头的青春少年,这可以从文章里面作者自我叹息八千多个日子溜走得到证明。

20岁风华正茂的青年人叹息时光飞逝,多少有一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真正对时间感触深刻,恐怕要从中年开始。

而《背影》这篇文章,就是中年朱自清写出的人生况味。

因为这个时候朱自清自己已经为人父母,对于人生多了很多体验。

尝遍酸甜苦辣,才知亲情可贵。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朱自清和父亲朱洪钧有好几年都不曾来往,几乎到了父子断交的边缘。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朱家这一本也很复杂。

朱洪钧在清朝的时候是一个小官僚,家里甚至还娶了姨太太。1917年朱自清考取清华大学,同年他的祖母去世,他回家奔丧,丧礼结束之后重返北京,父亲朱洪钧送儿子赶火车,这就是背影里面的故事背景。

1920年朱自清大学毕业回到扬州,1921年在扬州一家中学谋到教务主任的职务,这个时候朱洪钧已经三年没有谋到差事,脾气变得很差。父子之间难免会有矛盾。

最让朱自清无法忍受的是,因为学校校长和朱洪钧关系熟悉,每个月的工资居然直接被父亲朱洪钧给领走。

要知道朱自清这个时候已经成家立业,对于一个接受了现代教育的学者来说,这是难以接受的安排。

除此之外,朱洪钧的姨太太和朱自清的妻子关系也处的不好。

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最后朱自清带着妻子愤怒的回到北方谋生。

1922年暑假期间朱自清携妻儿回扬州,希望缓和父子关系,没想到父亲余怒未消,连家门都没有让进,在家人的劝说下才做出让步,可是对这个“逆子”还是不理不睬。

1925年,朱自清在北京接到了久未联系的父亲的书信,信中朱洪钧提到了身体不如以前,弥漫着伤感的味道。朱自清回忆起父亲多年来的遭遇,和当年火车站的送别,写出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背影》。

据说朱自清的散文集《背影》出版之后,新书送到老父亲朱洪钧的手上,朱洪钧认真的看完儿子这篇文章,老泪纵横。

人生充满了磕磕绊绊,名人也不能免俗。无论是名人和凡人,都需要亲情的抚慰,毕竟,家和亲人,才是一个人最温暖的港湾,最柔软的牵挂。

您说,是吗?


我是铁锤文史,致力于创作有趣有益的文字。欢迎你的关注点赞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