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猿叟、獨創“迴腕法”結合碑帖兩派,融匯四體,必傳千古無疑

自称猿叟、独创“回腕法”结合碑帖两派,融汇四体,必传千古无疑

陈继生趣谈——历代书法家与文学(29)

此人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慧静、濡染家学。其父曾任户部尚书,学识渊博、书法精湛,同时又教子有方。此人兄弟四人均习文善书,人称“何氏四杰”。而他更是出类拔萃,独创“回腕法”,将篆、隶、楷、行融为一炉,书法誉为:清代第一。

“学而优则仕”,出路是科举。此人十八岁就进入考场,可在“乡试”中八次名落孙山,忧闷了二十年。第九次乡试总算扬眉吐气,为第一得解元。

道光十六年(1836)殿试,此人的卷子赢得考官们的喝彩。长相不错、书法精到,状元之名触手可得。却不料杀出程咬金,有一位官至一品的考官,挑出卷子里“大行”二字。大行是指皇帝去世,是大忌。借此硬生生把他弄到十名之后,连见皇帝的机会也没有。究其原因:这位一品官在年少时,曾拜访此人的父亲,因家中有客,其父就叫他明日再来,并与客人笑谈是否卓文君的后代。此言成了“定时炸弹”,由此怀恨在心数十年,其父的嘲笑在他身上得到了报应,真够狠的!

此人不在乎仕途的进退,一心一意搞学问。他通经史、律算,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他还是“宋诗派”的重要倡导者,他的诗随境而发、耐人寻味。并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钞》、《说文段注驳子》、《东洲草堂金石跋》等著作问世。

最有功力的是此人的书法,他将各书体,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草书尤为擅长。他初习颜体,中年潜心北碑,晚年已臻炉火纯青。此人行书大字常融入篆隶笔意,以线条的平推来取代点画使转,形成苍润奇崛的效果。小字也是把颜、苏、篆、籀书风随手拈来,我中有你、不衫不履、一派天机。

此人主张从篆隶入手,自然解决“中怯”最好途径,在技术上选择了回腕执笔法。在执笔作书时、右臂如射箭者扣弦之状,回腕向胸前,形如猿臂。写起来十分劳累,常常汗流浃背。“穷日夜之力,悬臂临摹”,以使腰股这力悉到指尖。由此闯出了一条生路,达到理想的效果。

碑派书法在清朝风靡一时,此人从北碑中的确受益匪浅,对碑学发展也起到巨大作用。但他没有像其他书家对帖学全盘否定,保持理智冷静。选择北碑有中和韵味特点的作品,把帖与碑融合起来,使自己的书法作品既有碑的气息,又有帖的神韵,归功于他找到了碑帖融合的关键点—“篆分遗意”。还有“碑眼看帖”,背后是他独特的“回腕法”,使得他成为清代融合碑帖且有独特书风的大家。

此人作书,对联特多,书作着力,书艺极高,被誉:“书联圣手”。他也是性情中人,喜欢美味佳肴。“广和居”是北京有名的酒楼,此人常去喝酒解闷,没钱就赊账,时间一长就欠了20多两银子。一天他吃了又要记账,老板知道这是鼎鼎大名的书法家,于是请他给敝店写副对联便可抵债。笔墨纸砚端上,此人凝神悬腕,猿臂弯弯、力如千钧,一挥而就:“名醸传千里,佳肴香半楼”。此楼装裱挂在堂中,顿时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生意十分兴隆,“广和居”也由此名扬全国。

但也有出洋相的事:此人应邀去拜访一位朋友,途中经一家饭店吃饭,因钱没带够,请求店主以题其店招牌来抵饭钱。不料店主是老粗不买账,他只好将衣物抵押。此事在饭桌酒席上,被当做笑料流传。

这位传奇人物是誉为:“大清三百年第一书法家”的何绍基。

自称猿叟、独创“回腕法”结合碑帖两派,融汇四体,必传千古无疑

自称猿叟、独创“回腕法”结合碑帖两派,融汇四体,必传千古无疑

自称猿叟、独创“回腕法”结合碑帖两派,融汇四体,必传千古无疑

自称猿叟、独创“回腕法”结合碑帖两派,融汇四体,必传千古无疑

陈继生:50后,兵团知青,助调。“浙兵岁月”纪念文集副主编、浙江省杂文学会副秘书长、上城区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作协书画院副秘书长、浙江省老干部书法家协会理事、杭州西子湖诗社执行社长。

自称猿叟、独创“回腕法”结合碑帖两派,融汇四体,必传千古无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