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骏:做拥抱技术的“后浪”法官 | 十佳青年评选

朱骏:做拥抱技术的“后浪”法官 | 十佳青年评选

欢迎关注展现优秀青年风采的上海高院头条号↑↑↑

第三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评选活动如期而至。从今天起,上海高院头条号每日将陆续推送23位候选人的成长故事,敬请期待。

朱骏:做拥抱技术的“后浪”法官 | 十佳青年评选

奋斗为本 追求卓越

朱骏:做拥抱技术的“后浪”法官 | 十佳青年评选

朱 骏(普陀法院)

成长故事

2003年的夏天,学校分配我们来到法院实习,晃晃悠悠的公交车,每日载着我们20多名同学跨越苏州河两岸。望着路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一个念头总是萦绕我心:面对这么复杂的社会、这么复杂的人群,我们学的法律真的有用吗?

如今,走上学法之路已经整整20年,我也从一个懵懂的技术青年,成长为年轻后浪眼中的法官前辈。现在如果有年轻同志问我法律是否有用,我一定会觉得他是个“中二少年”。但我还是想素描一下一路走来的风景,给二十年来“乘风破浪”的“极客”法官成长之路,做一个小小的个人注脚。

从一场“误会”开始的法律生涯

2000年的7月,我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抉择:填写高考志愿。学校早已选好,填什么专业成为难题。在那个互联网尚不发达的时代,唯一的依靠就是那本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作为一个读文科的计算机发烧友,我毫不犹豫地将指南中最像计算机专业的“信息系”填报为第一志愿。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意外发现自己被第二志愿法学专业录取了。上大学之后我才发现,其实信息系的曾用名是“图书馆情报”,与我心心念念想读的计算机并无关联。这样的阴差阳错之间,我开始了自己的学法之路。

刚上大学时,法律应该怎么学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在我看来,法学应该是一门技能,但这门技能的学习效果,却总是看不见摸不着。隔壁电子系的同学已经能自己制作mp3了,我们每天还在背诵着侵权行为的四个构成要件,这种巨大的差异让我有些抓狂。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给了我更大的打击,学校组织我们去小区摆摊进行法律咨询,结果居民们的问题我们翻遍书本也没有答案,只能铩羽而归。

正在迷惘之时,一场讲座改变了我对法律学习的认识。那是一个法律数据库公司开办的讲座,详细介绍了通过数据库进行法律知识管理与搜索的相关知识。强大的搜索功能、细致的分类、精准的案例,让我这个技术青年为之着迷。我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也经常对知识点进行分析整理,建立自己的学习数据库,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技术”驱动进步的法则,就这样在我心中有了萌芽。

朱骏:做拥抱技术的“后浪”法官 | 十佳青年评选

从“强迫症”开始的精益之路

2004年的夏天,我考入了普陀法院,正式成为一名法院干警。像每一个刚进入法院的年轻人一样,开庭、校对、装订成为工作的全部,工作平凡且枯燥。年轻人总是习惯奔跑着肆意前行,突然单调下来的节奏,让我有些难以适应。当时带教我的老师可能注意到我的情绪,他告诫我做法官首先就要耐得住烦,如果你轻率地对待任何工作,工作也将轻率地抛弃你。

当时,我所在的劳动争议合议庭天天需要计算大量数字,加班费、社保费、工伤赔偿数额,带教老师们每天都在劈里啪啦地敲打着计算器。我当时发现法官交给我的卷宗中总夹有好几张白纸,都是同一批数字的计算结果,我还觉得奇怪,为啥老是要重复计算?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承办人写判决书时先要算一遍,写好后放两天再重新算一遍,两遍都一样后才交给书记员校对。当时的这个习惯,被合议庭法官们戏称为“强迫症”。但当我做了法官之后,我发现我也遗传了这个“强迫症”,常常半夜为了一个数字惊醒,第二天验算后又如释重负。

那年正值《劳动合同法》施行,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出现了井喷,每天要开4、5个庭,经常需要加班写判决书,工作量很大。记得有一次我拿到了一个群体性案件,6名原告是企业的搬运工人,为了证明他们的加班费被企业克扣了,他们提供了近两年的用餐申请单作为其加班的证据。面对眼前数百张需要计算精确至小时,还需要区分节假日的单据,我的内心是接近崩溃的。如果像以往一样逐个进行计算,不仅计算量巨大,而且很难进行校验,一个数据错误就可能全盘错误。

作为一个技术青年,首先考虑的就是要让技术来帮忙。我想到了excel,我用excel做了表格,然后嵌套入相关的公式,比如可以根据入职时间、离职时间自动计算补偿金年限,根据加班日期自动判断加班费是二倍还是三倍等。这样一个表格做好后,输入一遍数据就可以计算出很多结果,还可以根据裁判需要进行拆分。审判长因为这个小工具特意表扬了我。至今,这个小工具还在庭室里使用,并由不同的年轻人不断完善着。“技术”,不仅让办案更为便捷,还在不经意间见证了法律的传承。

劳动争议案件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群体性案件多,几十份判决书的基本事实可能都一样,每一张判决书重复撰写极容易出错。我当时利用了word软件中的邮件合并功能,可以从excel表格中自动套打当事人信息和其他预设信息,极大降低了重复劳动。

从“知识管理”开始的“极客”之旅

20年的学法之路,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随着改革发展的大潮狂飙突进,法律也不例外。对于法官来说,既是幸运,也是痛苦。幸运的是,在这个浪潮中有了更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痛苦的是,需要每时每刻不断地学习。如何尽可能多地获取并管理知识,成为每一个法律人的难题。

我也不例外。工作多年,我发现很多法院对某一类案件都有相当程度的研究,但受限于网络环境,获得这些材料十分困难。随着法院信息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法院接入了内网。每个法院的网站,对我来说都像一个宝库:类案裁判经验总结、讨论会议纪要、各种调研文章,每一篇都是法院人智慧的结晶。但是逐一搜索耗时耗力,于是,我根据相应模板,建立了一个自动搜索程序。该程序可以根据条件进行修改,分析网页结构,优化关键字搜索,自动搜集归类各种文章,还能基于裁判文书网进行类案检索。“技术”,让我法学实践上的知识管理不再是难题。

随着资料库素材的日渐增多,我也成了条线同事眼中的数据达人。谁需要什么数据,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我。高院的同事还推荐我参与了智能审判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我将我多年来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做了介绍,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这两年,庭审自动记录、业绩档案、智能审判辅助系统陆续投入使用,我们不用再像以前一样通过“土办法”来解决一个个问题。相信随着法院审判与现代技术的深入融合,还会有更多的法院青年加入“极客”之路,成为新时代的法律人。

朱骏:做拥抱技术的“后浪”法官 | 十佳青年评选

从“角色转换”开始的进阶之路

在平常人的眼里,法院的工作整体而统一,但其实各个审判部门、各个岗位之间实际存在着很大区别。从不适应到适应,从模糊到精确,成长就在转换之间悄悄地发生。

2010年,我调入行政庭工作,行政案件与民事案件迥然不同。在民庭我只负责某一类案件的审理。行政案件的种类特殊得多,有工伤保险案件,有涉及城市规划的案件,还有交通处罚、政府信息公开等等。上一个庭还在围绕着规划图纸开展辩论,下一个案件可能就要聚焦到太平洋上渔船的渔网是否合法之上,众多类型的案件,让我觉得自身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但也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我把每一个案件都当作学习的机会,在规划案件中学习读图纸、审图纸,在环保案件中学习环境评价,在征收案件中学习拆迁、征收的历史变革。

当时,我发现随着政务电子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被诉行政行为通过电子化办公流程进行了处理,部分行政机关由于对电子化办案流程的不熟悉导致了被诉行政行为存在了瑕疵,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利益。为此,我结合相关案件审理实际,讲解了自己对电子化办案流程的理解与分析,并配合相关部门制作案例分析视频光盘,帮助行政机关提升执法水平,维护当事人权益。“技术”,加深并拓展了我对案件和法律的理解。

就这样,在一个又一个的案件中,在领导和同事的耐心帮助下,我慢慢摸到了行政审判的“门道”。我的示范庭审、裁判文书、案例先后八次在上海法院 “四个一百”评比中获奖,还有一篇案例入选了上海法院案例选。

2015年年底,我又迎来了一次角色转换:通过选拔,成为民庭的副庭长。如何协助领导进行管理,对我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事情。审判工作事关方方面面、千头万绪,如何寻找抓手呢?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把提高审判质量作为了突破口。我发现很多质量问题是由于对裁判标准的把握存在偏差,根本原因在于很多案件的处理口径和类案裁判思路缺少归纳和总结。

于是,我将自己搜集的全国法院的各种案例、办案指南、文件搜集起来,分门别类制作索引。我还将每年所有发改案件都集中起来,制作ppt逐案作分析和讲评,梳理相关案件的裁判思路。通过持续的工作,有效降低了庭室的案件发改率。

司法改革后,各个法院都在探索管理新模式。法官助理、书记员的考核成为一个小难题。很多数据都沉淀在各个不同的数据库之中,如何把他们整合起来成为我思考的一个方向。通过在网络上的搜索学习,我决定用excel加vb程序建一个可视化表格,于是我将归档统计分析、案件权重系数、审判管理系统中的数据采集起来,交叉进行查询比对,为每一个法官助理、书记员画出一张表格,可以直观反映他们的工作量。这个小创新在庭室内得到了较好的使用,也为我们当时庭室的考核评比提供了一个数据支撑。“技术”,对我们案件审判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等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助力。

管理工作的效果也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在全庭干警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我作为号长带领全庭青年获评上海法院“青年文明号”。

朱骏:做拥抱技术的“后浪”法官 | 十佳青年评选

来源|庭前独角兽

文字:朱骏

责任编辑 | 张巧雨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