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初印象

反弹琵琶雕像

自驾车一早从德令哈出发,直到下午才到达敦煌市。敦煌市不大,位于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西出玉门关和阳关的主要门户。“敦,大也;煌,盛也”,敦煌就是盛大辉煌的意思。著名的莫高窟就在离敦煌市25公里的鸣沙山下。

敦煌初印象

反弹琵琶雕像

车行至敦煌市正圆花坛环岛,一尊雕像赫然映入眼帘。塑像高达5米,通体乳白色,貌似汉白玉材质,只见一体态丰盈的唐代美女单足站立,另一只脚提起弯曲,一只手握着一把琵琶靠在后肩上,另一只手掌心朝上弹着琵琶,裙袖飞舞,劲健而舒展,迅疾而和谐,仙女范儿十足。毫无疑问,这就是敦煌市的市标“反弹琵琶雕像”了,据说这尊雕像是根据莫高窟中唐112窟中的《观无量寿经变》内的“反弹琵琶”壁画所制,“反弹琵琶”寓意深远,常被比喻成打破常规的逆向思维和行为。看到这尊雕像,仿佛感受到了大唐的繁荣昌盛和自由奔放,敦煌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敦煌市博物馆

时间尚早,我们入住酒店之后驱车赶往离市中心不远的敦煌市博物馆。馆外观以长城、烽火台为设计主题,大气、庄重。博物馆凭身份证免费参观。

敦煌初印象

敦煌市博物馆

馆内空间宽敞,按照时间顺序一共分为五个展厅,让我们初步了解了敦煌从两汉开元以来到清代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

可能是由于我们来自帝都,帝都的博物馆宝物太多,敦煌的展品显然逊色了许多,故此并没让我们有什么眼前一亮的感觉,反而觉得参观价值不大。

敦煌初印象

敦煌初印象

敦煌初印象

敦煌初印象

一圈转下来,留给我们最深印象的还是模仿的莫高窟洞窑,虽然粉彩明显地粗糙,一看就是仿制品,但是仿制品的好处是可以拍照,因为第二天在莫高窟的洞窑内是不允许拍照的,而对着这些仿制品却可以尽情地拍照,多少弥补了一下莫高窟壁画的不能拍照的遗憾。

敦煌美食

回到敦煌酒店,华灯初放。我们步行赶往攻略上查好的“达记酱驴肉黄面馆”去品尝敦煌有名的驴肉黄面。这是一家老字号,在敦煌非常有名,甚至有不吃达记酱驴肉黄面就没来过敦煌的说法。

我们当然不能错过人手一碗驴肉黄面和酱驴肉了。驴肉黄面是盛在盘子中端上桌的,就是说没有汤水,好像一坨凉面似的,上面浇着驴肉酱汁,面的颜色黄润发亮,把酱汁拌开,入口是热的,原来是现煮熟的,面吃起来又柔又韧,可以想象到拉面师傅把面又拉又摔的费了不少功力啊。

敦煌初印象

酱驴肉是酱制的,故此颜色发暗,也许是为了提色,驴肉上面撒了一层寸段的香菜,让人看着就有食欲。驴肉要沾辣酱吃,也可以配上一点蒜茸,一块儿一口,嚼起来香喷喷的,回味无穷,吃了一口还想第二口。

敦煌初印象

敦煌初印象

从“达记”出门走了一会儿,UU提议去敦煌夜市逛逛,于是我们又往敦煌夜市走去。天亮的时候我们曾经看到里面都是卖各种各样小物件的摊子,原来门牌楼里面空间更大,晚上已经变成热闹的夜市天堂。店家热情地吆喝着各种各样的小吃、烤串、海鲜、饮料,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我们虽然刚刚吃饱了饭,看到这么热闹的情景,也忍不住要再尝尝夜市的美食了。于是我们要了馕坑肉、烤羊肉串、啤酒和酸奶,还有敦煌特产的李广杏制作的招牌饮料杏皮水。

敦煌初印象

敦煌初印象

敦煌初印象

敦煌初印象

因为第一次接触到馕坑肉,所以我仔细观察和询问其制作方法。正宗的馕坑肉是用烤馕剩下的余碳,把抹上佐料的整只羊封闭在一半地下一半地上的馕坑里,暗火慢烤。待烤熟之后,打开馕坑,肉香四溢,再把肉切成小块,蘸上盐食用。夜市里就简单了许多,馕坑变成了铁皮桶,整只羊变成了碎肉块,像羊肉串一样一串一串串了起来,只是比羊肉串要大些,因为肥瘦肉相间,肥油都被烤了出来,敷在肉串的表面,看上去油腻腻的,不过,吃起来倒是过瘾的很。

敦煌初印象

敦煌初印象

敦煌初印象

敦煌夜市管理的非常好,街两边是店家,中间规规整整放了一排排桌椅,还有统一收拾的人员。逛夜市的人熙熙攘攘,店家热情的争相招揽客人,一切都显得忙而不乱。不时还有老外们在中国友人的带领下加入消费的人群。坐在夜市中,撸着串,喝着啤酒,吹着清凉的夜风,怎一个爽字了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