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症發病呈快速上升趨勢專家提醒:孩子說話晚需警惕

孤獨症發病呈快速上升趨勢

專家提醒:孩子說話晚需警惕


  近些年,孤獨症的發病呈快速上升趨勢。最新數據顯示,其患病率高達1/54,也就是說,54個孩子裡面就有1個孤獨症患兒。
  孤獨症就是之前常說的自閉症,規範的診斷名稱是孤獨症譜系障礙,英文縮寫是ASD,是一個值得所有人都重視的疾病。
  孩子有多個語言“發育里程碑”
  孤獨症是以社交溝通障礙、狹窄的興趣愛好和重複刻板的動作行為為核心症狀的疾病。雖然其病因還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引起孤獨症的危險因素可以歸納為遺傳、感染與免疫和孕期理化因子刺激。雖然症狀表現多種多樣,但大部分孤獨症患兒都會出現語言問題,如語言發育遲緩或語言發育倒退。所以,我們認為孤獨症跟語言關係很密切,家長需要重視孩子的語言發育。
  “孩子說話晚”是大多數家長帶孩子來發育行為門診就診的主要原因。看著小區裡別的孩子早已經會說話了,自家孩子卻連“爸爸、媽媽”也不叫,讓人十分著急。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高級神經活動,是為了互相溝通交流而產生的。其實,兒童語言發育是一個連續、複雜的過程,跟大腦發育息息相關,而且還涉及多個系統器官,如口腔肌肉功能、舌位、喉部、聽力能力等。語言發育從嬰兒出生以後即開始,要經歷前語言階段、語言理解階段、語言表達階段等過程,其機理也並非“不會說話”那麼簡單。


  語言發育跟其他神經心理發育一樣有規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多個“發育里程碑”。比如,大多數孩子在6個月齡時能發出“mama”“baba”“dada”等無明確意義的音節,且全世界孩子叫爸爸、媽媽的發音都類似,證明此階段不同種族的語言發育規律相同,與母語無關。大多數孩子在1歲時能有意義地開口叫“爸爸、媽媽”,兩歲時能說短句。
  隨著兒童腦功能和發聲聽覺器官的逐漸發育,孩子的語言能力也快速發展,但總體上是語言理解能力早於語言表達能力。也就是說,先能聽懂話才能開始說話。
  那麼,如何判斷孩子能否聽懂話呢?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看孩子聽從指令或指示的能力。比如,在門診中,我不會問一個1歲半孩子的家長,“你家孩子會說話嗎?”我更願意通過發出“寶寶把小玩具給媽媽”“寶寶把門關上”等簡單指令,來了解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如果他們在聽到指令後不開口只做動作,那就能初步判斷這個孩子有語言理解能力;如果他們在做動作的同時,又能回答“好”“不要”等簡單的字或詞,那說明孩子具有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此外,臨床上還有一套比較完善的評估兒童語言發育的方法和工具,以儘量做到客觀真實。
  我們首先想提醒家長的是,孩子說話晚並不像是一些家長理解的那樣——“我家孩子什麼都會,就是不說話”,而是要警惕孤獨症的發生。

  “說話晚”原因複雜別貿然做語言訓練
  警惕孩子說話晚,並不意味著說話晚的孩子就是孤獨症患兒。孩子語言發育遲緩僅僅是一個症狀性的描述,背後的原因很多。除了孤獨症譜系障礙外,不良的語言環境、家庭帶養因素也可能引起。另外,許多疾病早期也可表現為語言發育遲緩,如智力低下、特殊性語言損害、口腔問題、聽力問題、代謝性疾病等。
  不同原因引起的語言發育遲緩,表現往往也不同。比如,孤獨症患兒的語言發育過程,其實是以非言語交流障礙最顯著。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患兒可能容易同時出現手勢、姿勢性的語言發育落後,如眼神、對視不好,不會點頭、搖頭等,還會有語言理解能力受損或沒有語言等。除此以外,患兒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常伴有社交障礙、興趣缺乏。因此,孤獨症干預訓練與單純語言訓練方法不一樣,應早期發現並識別。
  而智力落後兒童、構音障礙兒童的語言發育遲緩,雖然說話較晚,但基本上都有社交意願,願意與人交流或能聽懂指令。臨床上遇到比較複雜的情況是,智力發育落後、構音障礙、孤獨症的有些臨床表現、症狀往往會交織在一起,不太容易分辨。這也是我們提醒家長注意的原因,如果家裡的孩子說話晚,一定不能簡單評估後就去做語言訓練,而應通過專業醫生查出真正原因,才能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案和語言訓練方法,以免耽誤病情診治。

  “貴人語遲”“男孩兒說話晚”不科學
  “貴人語遲”“男孩兒說話晚”等,是由來已久的老說法了。但這些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相反,有大量事實證明,一些抱著這樣想法的家長因此錯失了干預孩子疾病的良機。
  常有家長對此持異議,還跟我們舉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話晚的例子,以證明自己的孩子沒有病。事實上,經過現代醫學的研究,愛因斯坦小時候確實語言發育遲緩,他雖然在數學、天體物理等方面天賦異稟,但社交能力欠缺、興趣愛好狹窄刻板。因此,國外有醫學科學家推斷,愛因斯坦患有阿斯伯格綜合徵,這是孤獨症譜系障礙的一種。
  臨床上,我們發現一些發育行為疾病,如孤獨症譜系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發病率男孩均高於女孩。這些疾病在幼兒早期可能就是以語言發育遲緩為首要表現的,從而給人造成男孩說話比女孩晚的印象。實際上,語言發育並沒有明顯性別差異,家長千萬不要因為這樣的錯誤想法耽誤了孩子的最佳就診時機。
             據《北京日報》
  馬揚(北京兒童醫院保健中心副主任醫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