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宋国、鲁国初期版图较大,后期是如何慢慢积弱下来的

哈喽大家好,这里是迢迢说历史!郑国,宋国,鲁国初期版图确实大,但是,即使再大,也没什么用,到了春秋后期,两种技术都有相对进步:耕作和炼铜,耕作技术的发达,使得原来不太好种植稻谷的地方,也不断有人可以生存并且扩大,这就决定了人口问题,和战时兵粮储备问题。而炼铜技术和新的铜矿开采地点则决定了武器的精良程度,就连后期的(吴越两国,其实也是依赖炼铜技术的发达才能跟中原地区争霸)而郑国、宋国、鲁国这三个国家,农耕技术和炼铜技术,在后期,都没什么进步,慢慢积弱下来,就成了那样了。

郑国、宋国、鲁国初期版图较大,后期是如何慢慢积弱下来的

郑庄公小霸,宋康王嘲讽列强。鲁国长勺之战打败了齐桓公。三个二流国家都有强大的时候,至于为啥落后了:宋国是前朝余孽,属于周天子提防的对象,强大不起来是正常的;郑国靠天子太近,总不能灭了周天子扩展地盘吧;鲁国是自己作死,吕氏春秋里面有周公和姜太公的对话,伯禽迂腐,抱着周礼治国不放,姜太公因地制宜,从其民俗,发展商业,攻打莱夷搞扩张,鲁国就慢慢落后了。

郑国、宋国、鲁国初期版图较大,后期是如何慢慢积弱下来的

其实春秋时期齐国也没多强,也就比鲁国好点,几次被晋国打爆,是后来田氏齐国变法,才有了威宣之治。宋国发生过卿族过大问题并且最后被卿族篡权,宋戴公的子孙形成的“戴族”非常强势,并不比鲁桓公的那三支子孙弱,最后还发生了“戴氏取宋”事件,戴族灭亡了宋公室自立为君,这事在《韩非子》以及《竹书纪年》等各类史料中都有较多提到。鲁国一直延续到战国晚期才灭亡,并不是它实力强,而是齐国楚国等强国不愿意彻底灭亡鲁国罢了。

郑国、宋国、鲁国初期版图较大,后期是如何慢慢积弱下来的

齐国、楚国等不断侵吞鲁国土地,最后几乎把鲁国95%以上的土地吃光了,但不管怎么样,他们始终把曲阜留给鲁国,让鲁国在法理上存在。灭国与割地不是一回事。割地能得到实际的利益,而灭国,灭掉鲁国这种老牌诸侯国,让周公的宗庙断绝,这国际影响也太大了,也太容易给别人出兵干涉的借口。事实上宋国确实有资格位列战国之列。在宋康王时期,宋国西击魏,东驱齐,南败楚。灭滕国,有其地。这一番扩张之下当时宋国的实力应该是战国前五。但是把周边国家都得罪光了,四战之地的劣势就显现出来了。

郑国、宋国、鲁国初期版图较大,后期是如何慢慢积弱下来的

另外,郑昭公拒绝和齐国联姻,估计也是对于那一对德国骨科兄妹有所忌惮吧,毕竟齐国女人干的破事太多了。而且,自求多福不是郑昭公的发明,诗经已经有了。郑国位置太差,南北都是强国。春秋中期的晋楚争霸,邲之战和鄢陵之战都是围绕着郑国的归属权发生的。鲁成公(大概是这个时候)和襄公的时候是郑国被两边来回打的巅峰时刻。郑国这个时候内部有从楚和从晋两种声音,也有牺牲玉帛待于两境的动作。两边受打击很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晋国甚至一年好几次出兵郑国。

郑国、宋国、鲁国初期版图较大,后期是如何慢慢积弱下来的

同时,襄公十年,十九年,三十一年等几次内乱也严重的消耗了郑国自身的力量。一直到昭公七年,子产立伯有之子以继良氏之后,郑国才勉强恢复表面的平静。虽然子产去世以后,郑国的记录不是很多,不过,平静表面下的斗争应该不会少的。到了春秋末期,郑国的执政基本上是驷氏和游氏(印象里应该是这两个)把持,剩下的卿族露脸的就比较少了。郑国后期积弱积贫最后被韩国吞并衰败也是从郑庄公的仙逝开始的,在最鼎盛的时候接班人培养上没做好,权力过渡失败,郑昭公等几兄弟手足互相残杀,开始内耗 ,从此郑国昔日雄风不在。

郑国、宋国、鲁国初期版图较大,后期是如何慢慢积弱下来的

在群雄割据、互相攻伐的时代,往往是谁能尊重大才,聚集人才,并使用人才,谁就胜利;在治国安邦、发展经济的和平建设时期,同样也是人才起着决定作用。不管处在剧烈变动时期还是和平时期,谁如果轻视和凌辱人才,使人才远走高飞,为他人所用,那他必然会走向失败。春秋战国时期,在我们中国境内大小国家不少,其中最重要的有齐国、晋国、秦国、郑国、宋国、鲁国、卫国、陈国、蔡国、曹国、许国和楚王国等十二个。这些国家长期攻伐不已,胜者都是有一批有智慧和有胆略的文臣武将,败者不是人才奇缺,就是有人才而不能正确使用。齐国的兴霸,就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姜小白的结果,才使它称霸四十多年,九合诸候,一匡天下。一旦管仲逝世,齐国立即大乱,霸业也告结束。姬重耳所以在晋献公和骊姬谋害的情况下,能逃出虎口,并在后来成为晋国的国君,形成霸业,就是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有智慧有胆略的文臣武将(如狐偃、赵衰、赵盾、和介子推等)。

郑国、宋国、鲁国初期版图较大,后期是如何慢慢积弱下来的

秦国所以能形成霸业,并逐渐强盛起来,最后消灭六国,就是由于大量网罗外国人才的结果。如它任用了卫国人公孙鞅,实行变法,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就使国力迅速强盛起来。在灭亡六国中,秦王采纳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收到了预期效果;能征善战的武将,他又任用了白起和王翦、王贲、王离祖、父、孙三代,以及王乾等。越王勾践所以能复仇兴国,就是由于文种治理内政和加强军备的结果。一个国家的整体存在和发展需要人才,即使一个小的战役或一个国家外交上的一时胜利也无不体现出人才的效应。如秦国有一段时间始终不敢侵犯赵国,就是由于那时有廉颇、蔺相如辅佐赵王的原因。晋楚两国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一场人才智谋之战。

郑国、宋国、鲁国初期版图较大,后期是如何慢慢积弱下来的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的城濮(今河南范县西南的城濮)会战,战争开始时楚军占绝对优势,晋文公以报答楚王恩德为词(晋文公流亡时,曾经受过楚成王的帮助),退避“三舍”(九十里),但军容严整,楚军尾随不舍,始终无法突击。晋国君主重耳在高处下望,看见他的部队井然有序,感慨地说:“这都是元帅部毅的功劳,有军如此,任何敌人都难攻克。”晋军在退避“三舍”之后,突然攻击楚军力量最薄弱的左右翼,结果楚军溃不成军。这次战役是春秋时代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我国军事史上主观指挥正确,使劣势变为优势、被动变为主动、弱者打败强敌之军的有名战役。战国时的“围魏救赵”之战,也是人才斗智。公元前353年,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孙膑领兵救赵,军师孙膑向田忌建议:乘魏军主力深入赵地,国内空虚之际,攻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使魏释赵以自救,既解了赵国之围,又削弱了魏国,一举两得。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结果使魏军大败。

郑国、宋国、鲁国初期版图较大,后期是如何慢慢积弱下来的

综上,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一、吞并同宗同文的诸侯国产生的侵略扩张影响太高,容易被拉包围网,或引起大国干涉。二、周围小的诸侯国会跟其他国家结盟以求自保。三、大国也想向同宗同文的诸侯国扩张,比起戎狄蛮夷来讲更容易消化,而且土地更肥沃。所以在大国因内政或外交原因无力扩张时,会给予这些国家独立保障,限制中等国家扩张。四、中原强国往往成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了当世界警察要注意吃相。五、四战之地,处处掣肘。六、没有足够的低侵扩的戎狄蛮夷可供扩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