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的辛酸:媽媽,別走

几天前刷朋友圈,突然看到前单位同事刘姐的辞职消息。我已经从前单位辞职三年,和刘姐一直偶有联系,属于关系较好的一类同事。本着关心的心情,我给她打了一个电话。

我问她为什么辞职,她说她老公在国外打工,所在项目有一个岗位空缺,工资是现在的两倍,恰好她专业对口,所以决定和老公一起去国外。合同一签三年,原则上每年回家一次,中间假期能否回家不确定。

留守儿童的辛酸:妈妈,别走

我心头一惊,刘姐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六岁上小学一年级,小儿子刚满十一个月还未断奶。我问她孩子怎么办,她说只能爷爷奶奶照顾。我说她怎么如此狠心,她说没办法,老公能力有限,本地没有合适的工作,她在家和婆婆相处并不好,也为了多挣些钱。

挂了电话,心里有一股说什么上来的滋味,或许是心疼,心疼刘姐远离家乡在外打拼,心疼孩子在嗷嗷待哺的年纪离开妈妈。我不想用留守儿童来标签刘姐的两个孩子,因为他们的爷爷奶奶都是高素质的退休人员,有能力把孩子照顾的很好。但是我又不得不承认,这两个孩子近几年的童年时光再无爸爸妈妈陪伴,本质上和留守儿童无异。

留守儿童的辛酸:妈妈,别走

提到留守儿童,我们脑海里通常会出来这样一组画面,偏远大山脚下的小村口,一个孩子抓着奶奶的手,红扑扑的小脸上有吃饭留下的碎屑,还有玩耍时粘上的灰尘。一身并不合身的衣服上挂满了泥土,鞋子外露出的彩色袜子分外耀眼。他每天都会在进村子的小路口张望,期盼着某一天那里突然出现爸爸妈妈妈妈的身影。

同时,我也想到了我的老公,从小学开始被寄养在姥姥家,一直到初中才回到婆婆身边。那个年龄的孩子其实很敏感,他知道自己是外人,只有懂事听话才能不被嫌弃。所以小小的他早早就学会了看人脸色,抢着干各种农活,帮姥姥看店,有好东西先让给其他兄弟姐妹,受欺负只能躲在被窝偷偷地哭。他说那是最盼望的就是寒暑假妈妈去接他,只有跟着妈妈才会有一个轻松的状态。

留守儿童的辛酸:妈妈,别走

不难看出,父母的离开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和心理两个方面。

首先是教育。现代的教育模式更多注重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家长能够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会对孩子学习成绩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年青一代父母和老一辈父母教育水平和理念均有差距,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很难产生一个正面的引导和监督。比如在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父母参加可以更加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有问题也能及时和老师沟通。而由家人代父母参加,往往流于形式,失去了家长会本身的意义。

其次是心理。留守儿童往往由严重的“亲情饥渴”,这种心态很容易导致孩子自我封闭和性格孤僻。孩子在年幼时与父母长期分开,长大以后和父母也会有一种疏离感。在看到小伙伴依偎在妈妈身边时,他们在羡慕同时会产生自卑感。许多父母认为血浓于水,自己的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和自己最亲近,但其实不然。他们往往无法肆无忌惮的向父母撒娇,即使和父母生活多年,相处之中也会多一丝客气。

留守儿童的辛酸:妈妈,别走

我不想批判刘姐的离开,我相信她会比任何人都爱她的孩子。我也会试着站在她的角度去理解她,或许她有她的难处。但我仍然希望她和像她一样千千万万在外工作的父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回家陪陪孩子,不要辜负孩子那句“妈妈,别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