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行業在蟄伏中蓄勢待發

疫情之下,從生產製作到發行放映,電影全行業暫時停擺,進入了“寒冬期”。但《報告》顯示,隨著疫情逐漸向好,觀眾紛紛調高影院觀影期待值——

電影行業在蟄伏中蓄勢待發

今年年初,賀歲檔電影集體撤檔,影視劇組暫停拍攝……此次疫情讓電影產業遭受重創。電影院從春節開始暫停營業,如今70多天過去了,根據最新的疫情防控建議,人們手捧爆米花擁抱大銀幕的日子,仍要繼續等待。

近日,中國電影家協會聯合貓眼研究院發佈了《疫情影響下的電影行業發展對策研究——觀眾觀影意願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隨著影院停業時間漸次延長,觀眾迴歸影院的意願表現出愈發強烈的增長趨勢,可以預見一旦疫情解除,影院觀影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線上線下觀影將形成未來共同生態圈

《報告》顯示,疫情初期,人們收入明顯降低,大部分受訪者對2020年線下消費持比較謹慎的態度,除“運動健身”外,六成左右受訪者將減少用於“餐飲消費”“影院觀影”“旅遊外出”“演出展覽”等方面的支出。其中影院觀影支出的減少比例達59%。

雖然觀眾對線下的觀影信心還沒有恢復,但這並沒有減少人們對觀影的熱情,線上觀影受到了宅家抗疫的人們的青睞。為了滿足人們的觀影需求,提升大家在家的觀影體驗,各大視頻網站也應時而動,持續輸出優質電影,並免費播放多部優質大片,使得各大視頻網站流量上漲,迎來了流量紅利期。據相關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在這個最長、最宅的春節假期中,互聯網日活躍用戶規模、日均用戶時長均創歷史新高。其中,在線視頻行業用戶規模較平日上漲17.4%,日人均使用時長超過1.5小時。此外,為進一步滿足人們在疫情期間的娛樂和文化需求,院線電影《囧媽》《肥龍過江》《大贏家》相繼登陸視頻網站播放,均收穫不錯的效果。

隨著疫情逐漸向好,觀眾紛紛調高影院觀影期待值。34%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期待”,38%表示“比較期待”,合計超過七成。說明影院觀影仍具有較強的不可替代性,不會因為線上觀影的發展,而取代影院觀影需求。同時,從人群區分來看,男性觀眾尤其是年輕男性觀眾“非常期待”的比例更高,願望更加迫切,這部分人群是影院復工後需要有針對性地首先拉動的消費群體。

對此,在中國影協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閆少非看來,“無論線上線下,都是電影產業整體鏈條中的一環,二者各具特色,各有優勢。從產業發展宏觀角度來看,二者應該是優勢互補,共同構成完整生態圈,而不是各自為戰,更不是對抗和衝突。實現二者的協調和統一,推動電影產業在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新形勢、新語境下健康發展,有賴於更加紮實深入的資源協調和政策建構”。從長遠看,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院線電影與網絡視聽平臺的界限將會被進一步打破,線上線下觀影最終會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圈。

行業全面復工仍待時機

受到疫情的影響,從生產製作到發行放映,電影全行業暫時停擺,讓電影市場突然進入了“寒冬期”,給整個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一方面,春節檔院線電影集體撤檔,無論對於院線方、發行方還是製片方而言,都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導演陳思誠坦言,本來《唐人街探案3》是春節檔電影中預售最好的,但疫情突然打亂了節奏,好在疫情期間自己並沒有停止創作,一直在做劇本。

另一方面,疫情之下,雖然所有劇組暫時停止拍攝,但一些劇組並未解散。有的劇組仍然需要承擔已經搭建好的攝影場景費用、前期拍攝費用、停拍期間演職人員的食宿費用,對製片方來說,壓力非常大。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透露,“疫情發生時,博納影業正在籌備新片《冰雪長津湖》,已經準備了九個月,本來準備年初就開機,全部人馬已經到位,但疫情一來只能全部停拍,1800人的劇組不得不滯留在丹東,當時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1.5億元”。

儘管目前國內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好轉,但是整個影視行業並沒有全面復工復產。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指出,“對於電影行業來說,所面對的挑戰不僅是疫情防控,還有如何把控電影項目的有序推進、如何拉動觀影、電影行業需要對現行生存模式做出怎樣的反思與變革等,都是擺在從業者面前的難題”。如何讓停擺了2個多月的電影行業重新走上正軌,恢復往日活力,需要整個行業勠力同心,共克時艱。於冬認為,“現在一定要把企業管理好、現金管理好,能夠自救,儘快謀劃下半年的復工復產。大家對影片的拍攝及復工復產要有信心,要對全國電影觀眾有信心,對優質的電影內容有信心,信心很重要”。

不過,對於恢復影院觀影的時機,《報告》指出,由於世界疫情發展還處於上升期,國內新增病例雖然接近歸零,但風險仍較大,同時各地疫情風險級別不同,但影院市場經營有統一性特點,如果沒有足夠的觀眾流量,開業損失將大於停業,甚至加速影院的迭代。因此,目前影院仍應堅持做好防疫應對準備,暫不營業,並要結合觀眾心理的恢復繼續保持觀望。

相信電影行業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和調整,待全面復工復產後,定能蓄勢待發。

電影院線需著力提升傳統優勢

當前,復工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內容可放,僅僅靠幾部復映影片是很難把觀眾拉回電影院的,更何況這些復映影片在視頻網站上同樣能看到。如果通過視頻網站看電影更加便捷、更加安全、更加舒服的話,那麼進電影院的意願就會受到抑制。

對未來的消費者而言,怎樣解除心理上的戒備,覺得走進電影院看電影是安全的,這是一個難題。其次,還要有足夠的優質內容作支撐,這也是未來影院吸引觀眾的持久動力和關鍵所在。在萬達影視集團總裁曾茂軍眼中,電影是“內容為王”的產業,鼓勵優質影片的創作,始終是電影行業的重中之重。“未來中國電影產業要逐步恢復,最核心的因素還是不斷製作出優質產品。”曾茂軍認為,疫情過後,相關管理部門不僅應對優質產品採取減免稅費等優惠政策,而且應當通過設立專項基金等方式給予一定的獎勵,藉此恢復行業的信心、激發創作者的動力。陳思誠也認為:“不管怎麼樣,觀眾對好內容的需求是一如既往的,是不會變的。”此外,影院也要靠優質服務拉回觀眾,要以更高的視聽體驗和更好的服務水平,進一步發揮影院獨有的優勢。在閆少非看來,“院線電影在奇觀呈現、觀眾共情、服務體驗以及沉浸式的氛圍營造等方面,其傳統優勢仍是不可替代的。所以,這些也一定是未來院線發揮優勢必須著力提升的幾個方面”。

此外,《報告》還顯示,對於未來影院營業的期待,近六成受訪者表示“肯定會去”觀看“新上映且口碑好的電影”,近兩成的受訪者表示“肯定會去”觀看重映的“經典國產電影”“經典外國電影”。這說明新片是拉動影院消費的重要因素。如何安排協調延期改檔的新片有序合理上映,合理有序安排優質新片入市,落實政策恢復片方信心,是主管部門與行業協會需要共同努力解決的首要問題。

在整個行業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們期待,更多反映時代、觀照現實的精品力作會隨之湧現,更多觀眾捧著爆米花走向影院的場景成為常態。

(本報記者 牛夢笛 本報通訊員 遊 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新網文化,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