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圖縮水的“弱宋”,為何在文化上異軍突起,實現舉國眾“樂”?

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武功最為孱弱的朝代,相比之前的隋唐以及之後的元明,版圖都大大縮水。究其原因,就是宋朝對外戰爭上屢屢受挫,無法實現對河套、燕地的控制,宋朝也因而被人貼上“華而不實”、“強幹弱支”的標籤,。雖然宋朝在領土上呈現“縮水”的狀態,其

經濟文化卻能夠蓬勃發展,甚至今天的許多人都認為,宋朝是中國封建文明最為繁榮的時期,而在宋朝生活的百姓處於一種“舉國皆樂”的良好氛圍之中。

文化史學者德班索因曾經這麼定義文明的發展與繁榮,“文明的創造取決於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制度。社會制度是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沒有社會就無所謂文明,文明又反過來作用於社會的構成和發展。”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宋朝文明的繁榮呢?

版圖縮水的“弱宋”,為何在文化上異軍突起,實現舉國眾“樂”?

一、宋朝人真會玩

宋朝文明的繁榮,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宋朝人民的娛樂生活之中,娛樂生活的豐富恰恰是宋朝經濟文化繁榮的一個縮影。

1.宋朝的足球——蹴鞠

蹴鞠,是中國一種古老的體育運動,作為現代足球的前身,相傳是由黃帝發明,在決定華夏民族走向的涿鹿之戰後,為了懲戒蚩尤部眾,黃帝將蚩尤的胃做成鞠,並且當眾踢之,向其他九黎部眾宣示戰勝者的威嚴並表達對好戰者的警戒。後來,統治者為了維持部落、國家中軍隊的戰鬥力,蹴鞠成為了一種“練武士”的活動。春秋以及秦漢時期,蹴鞠則一直流傳於軍隊訓練或貴族娛樂之中。

及至唐宋時期,這項體育活動日益流行於平民百姓之間,並在運動形式上不斷向百姓靠攏。起初,蹴鞠所用的球“

以革為元囊,實以毛髮”,不僅製作醜陋,而且實心笨重,不適合身體素質較差的普通百姓使用。唐代以後,科學技術的進步促成了“充氣球”的出現,這種新式“足球”不僅製作起來方便省事,實用性也大大增強。球體的改革更豐富了“蹴鞠”運動的內容和受眾,出現了“白打”等親民的運動形式,使得蹴鞠運動在宋代風靡一時。

版圖縮水的“弱宋”,為何在文化上異軍突起,實現舉國眾“樂”?

2.勾欄瓦舍——藝人的求生與百姓的娛樂精神

宋朝不僅推動了體育運動的親民化,文娛產業也在平民百姓中蓬勃發展,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勾欄瓦舍”。作為中國古代不可或缺的“文娛基地”,勾欄瓦舍不僅孕育了包括《三國演義》在內的通俗演義,豐富了中華文化在文學上的成就,而且將文字、文學、戲曲這些隸屬於統治階級的“奢侈品”傳播給了最廣大的尋常百姓

專供皇室貴族娛樂的“戲子”也逐漸從宮禁中走出,將曾經高高在上的“六藝”帶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宋人娛樂的靈魂和精髓,中國古代的市民文化,由此蓬勃發展。

無獨有偶,“勾欄瓦舍”的出現,也刺激了宋代百姓的娛樂精神,宋代藝人的表演往往具有很強的季節性

區域性而且不同情景下的表演往往具有不同的形式,比如婚慶和喪禮都需要專門的藝人歌舞,但歌舞內容則有天壤之別。

在不同的季節,村社的百姓往往會自發組織,在村中或進城進行表演,前者為了祭祀天地,祈求好的天時,後者則屬於農業工作者副業的不斷豐富和發展,為宋朝的“全民娛樂”奠定了不可撼動的基礎。

版圖縮水的“弱宋”,為何在文化上異軍突起,實現舉國眾“樂”?

3.喜聞樂見,老少皆宜:投壺、盪鞦韆與放風箏

宋朝人提倡“全民娛樂”,不僅享受娛樂活動的主要群體日益擴大,娛樂活動的內容也相較前代更為豐富,比如中國古代十分流行的酒席娛樂——投壺。

投壺活動早在先秦就有記載,“投壺,射之細也。燕飲有射以樂賓,以習容而講藝也。”由於先秦時期的士大夫階級貧富不均,最低等的“士”僅允許擁有極少的田產和奴隸,在學習“六藝”之一的“射”時,往往出現“不足以備弓比耦”的窘況,無奈之下,許多士大夫選擇了一種較為方便的替代方式——投壺。

版圖縮水的“弱宋”,為何在文化上異軍突起,實現舉國眾“樂”?

及至宋代,普通百姓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加,追求娛樂活動的呼聲漸漸成為社會普遍的一種現象。對當時的老百姓而言,貴族的娛樂方式——“六藝”雖然很“高大上”,但是無論學習其中的哪一項,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財富和土地,顯然不適合當時生產力仍有待提高的中國社會,也無法滿足宋朝普通百姓對娛樂生活的要求。而“投壺”作為一種兼具技巧性和普世性的娛樂活動,最終成為了宋朝人在酒席上最重要的娛樂方式。

如果說“投壺”是屬於宋朝男人對生活的浪漫,那麼鞦韆和風箏,則是宋朝女人對人生的享受。兩宋女詞人李清照就曾在詞中描寫過豆蔻年華的少女乘著鞦韆翩翩起舞的美麗畫面:“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牽牽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一個懷春少女盪鞦韆的動作、形象頓時躍然紙上,雖然作為文學作品,《點絳唇》帶有些許的藝術誇張,但是這也恰恰從側面印證了鞦韆在宋朝女人娛樂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版圖縮水的“弱宋”,為何在文化上異軍突起,實現舉國眾“樂”?

說道鞦韆,就不得不提另一樣季節性的娛樂活動——“風箏”。相傳風箏最早由墨家鉅子墨翟製作而成,但由於墨子製作風箏的材料上選擇失當,最終“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後世的發明家吸取了墨子失敗的教訓,對風箏的製作進行了改革,如魯班以重量更輕,韌性更強的竹節作為風箏的骨架。在此基礎上,後人又將紙和絹作為風箏的“翼”,風箏才有了“紙鳶”這一別稱。

風箏和鞦韆在宋朝的流行,不僅表現了宋朝手工業具有的極高水準,而且反映了宋朝人民娛樂活動的豐富和娛樂精神的普遍,這足以說明宋朝人娛樂生活的多姿多彩。

版圖縮水的“弱宋”,為何在文化上異軍突起,實現舉國眾“樂”?

4.來到宋朝,你一定要有的——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宋朝在物質文明上所創造的巨大財富,同樣被用於發掘大自然賦予中國的風水寶地,宋朝對個人流動限制的放寬促進了各地旅遊業的發展。當時有經濟基礎的“驢友”可以隨心所欲的探索世界賜予中國的大好河山,這大大豐富了宋朝文人的娛樂生活。

蘇軾就是一位典型的“旅遊愛好者”,不僅喜歡跋山涉水,而且經常將個人旅行的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用豁達豪邁的語言,為中國波瀾壯闊的美麗江山增添了一筆筆寶貴的文學財富。所謂“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是無論天子還是百姓,都可以一同觀賞的美麗風景。而在宋代,這一景象,就是現實。

版圖縮水的“弱宋”,為何在文化上異軍突起,實現舉國眾“樂”?

綜上所述,宋朝的娛樂生活可以說是豐富多彩,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宋朝“舉國皆樂”這一現象呢?

二、為何能夠實現“全民狂歡”?

1.雄厚的經濟實力作支撐——宋代百姓普遍富裕

一般來說,物質決定意識,享樂主義的泛濫必然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息息相關。宋朝作為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爆發期”,不僅在生產技術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各種“黑科技”也是層出不窮。比如四大發明中最為重要的“黑科技”——“活泥字印刷術”就誕生於宋代,火藥、煤炭治金術等技術也在宋代取得了發展和廣泛使用。

如同鍊鐵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宋朝農具進化的進程,發展了農業,這些技術的進步也促進了宋朝生產力的發展,並且最終影響了宋朝人民的文化生活。

從農村經濟上說,技術的進步提高了農民的生產效率,農民能夠通過精耕細作的方式不斷提高單位土地的作物產量,從而實現養活自己的同時獲得盈餘,隨後將多餘的農產品出售,換取第三產業服務或文化上的享受,從而實現了娛樂的生活化。

從商品經濟的角度上說,宋朝鬆動了中國自古以來為了富國強兵而執行的“重農抑商”政策,打破了“坊市制度”。並且,宋朝將土地兼併視為政府稅收的一大來源,而非關乎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這種超前的重視商品經濟的政策,固然導致了“不重農戰”、社會矛盾尖銳等負面影響,但同時也促成了市民階級的形成和工商業的興盛。在宋朝,中國的社會分工初步完成,產能過剩也首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宋朝人民生活在這樣一個普遍富裕的社會之中,自然而然的養成了具有普遍性的娛樂習慣。

版圖縮水的“弱宋”,為何在文化上異軍突起,實現舉國眾“樂”?

2. 因為手裡有錢所以宋代百姓有經濟餘力用來享受型消費

當農業生產力發展到達了一定程度,商品經濟和城市化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在兩宋時期,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不抑兼併的土地政策以及工商業的蓬勃發展,導致了“農民”湧進城市,轉職成為一名“手工業者”或“服務業者”,這兩個群體的擴大促進了宋朝城市化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宋朝經濟的商業化,具有債券性質的“會子”、“交子”,具有金融業性質的——銀行(錢莊)首次出現。無一不體現了宋朝人民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消費水平。

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髮展,原先帶有軍事政治目的的“城”逐漸被代表商品市場的“市”取代。隨著這些通過工作獲得報酬的城市居民日益增加,形成了中國今天城市的佈局和雛形。據說,宋朝在十一世紀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大城市有六個之多,其中手工業者和商人佔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城市居民這一龐大的消費群體,自然而然的促進了文娛行業的興起和繁榮。

但是,宋朝的消費觀念並不可取。因為宋朝的勞動人民獲取了超過生存需要的物質報酬以後,沒有選擇投資於經濟產業,以發展型的消費方式反推經濟的發展。相反,宋人普遍選擇了享受型的消費手段,不僅鋪張浪費,而且不具有可再生性,揮霍過後,一無所有,人民傾心於賺錢消費而忽視了家國情懷,最終“直把杭州作汴州”,再無“克復志”矣。可以說,沉迷於享樂主義的消費觀念最終損害了宋朝本身。

版圖縮水的“弱宋”,為何在文化上異軍突起,實現舉國眾“樂”?

3.士大夫們的思想觀念隨著禪宗的轉變發生改變

宋代文化休閒的興起還與當時主流思想的演變有直接關係。自漢代以來,中國的封建王朝一般將儒家思想作為立國之思想,但是從東漢末年開始,以道家思想為核心的道教,以及在平民百姓中有相當市場的佛教異軍突起,在亂世中獲得了大量的民眾支持,一時間,中國思想界呈現“三教並立”的窘境,這些“教派”甚至能夠憑藉影響力,聚集起具有相當影響力的政治實體。

出於消餌影響,或者將其化為己用的目的,宋代統治者及文人士大夫採取了“三教合一”的政策,將儒家思想再度改造,融合道家、佛教的部分思想,創造出了新式的“程朱理學”,這種思想不僅能夠“居廟堂之高”,成為統治階級治理國家的利器。而且能切實影響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態度和行為。比如朱熹提倡“格物致知”,將複雜的儒家哲學淺顯的轉化為人人都能夠嘗試、使用的方法論,最終影響每個人的人生體驗和行為邏輯。

版圖縮水的“弱宋”,為何在文化上異軍突起,實現舉國眾“樂”?

與此類似,道家的“逍遙”、“返璞歸真”思想,也深刻的影響了宋人消費的觀念和行為。比如“逍遙”需要將自己化身於物外,瀟灑自在,無需為了守財而備受煎熬,鼓勵了人們消費的慾望。“返璞歸真”則要求人迴歸本心,注重個人實實在在的物質需求,從而鼓勵了人們享受物質帶來的快樂。

禪宗作為佛教中國化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同樣對宋人消費掛念的形成影響深刻,慧能禪師開創的南宗禪秉持著

安頓人的內心,注重當下的生命體驗的觀點,把佛教這一“舶來品”改造成了具有世俗化傾向的“漢傳佛教”,深切影響了當時中國的封建士大夫以及市民階級,最終成為了消費觀念中那隻“看不見的手”。

版圖縮水的“弱宋”,為何在文化上異軍突起,實現舉國眾“樂”?

三、結語

總而言之,宋代文娛業的繁榮,不僅是經濟生活的繁榮,也不僅是科學技術的進步,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巧合。而是有著社會生產力的肥沃土壤,多種娛樂方式沉澱的強壯枝幹,配合以豐富多彩的文化思想的枝葉,最終一同構成了宋朝發達的文明大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