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憑一己之力延續了清朝數十年的壽命,那她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

達克Darker


以當時的歷史眼光看,功大於過


到了明清,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達到了巔峰,作為一個集權制國家,首要任務是,國家穩定,天下太平,而“太平盛世”的保障,是內部的統一。


咸豐帝臨死前,正是英法聯軍侵略之際,京都易手,民心渙散。咸豐帝為保障太子的皇威,留下了八位顧命大臣,但是又給了慈安和同治兩枚印章,規定皇帝的所有詔書同時加蓋這兩枚印章才有效果。從此慈禧開始了她的政治舞臺。


早年慈禧以選秀入宮,後生下咸豐帝唯一的兒子,正所謂“母憑子貴”,慈禧一躍成為懿貴妃。恰逢國內太平軍動亂,國外英法列強野蠻侵略,使得本就體弱多病的咸豐帝筋疲力竭,便令懿貴妃傳其口諭或代筆批奏章。慈禧極其強大權力慾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咸豐帝死後,慈禧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但先帝留下的桎梏必須跨越。這時慈禧敏銳的判斷出,關鍵人物——慈安太后。因皇子幼年,印章早已被慈禧掌控在手中。所以慈禧和慈安必須站在一條戰線上,事實上二人也確實這樣做了。


但還不夠,所以她們策動了全權大臣奕訢,以及握有兵權的勝保等人。發動“辛酉政變”,一舉剷除異己,奪下最高權力。


帝王平衡術,也被慈禧拿捏的爐火純青。利用黨派的爭鬥,打壓一方,例如利用洋務派和頑固派鬥倒請流派。利用醇親王鬥倒恭親王。無不體現了慈禧高明的政治鬥爭水平。


所以在一個封建王朝,一個穩定的權力機構,有助於穩定國家主體,避免了不必要的災難。從這一點看,如果在一個和平 年代,慈禧會是一個很好的君主。


但成也如此,敗也如此。


慈禧在位期間任列強割地,賠款怎麼都行,只要保住大清朝的萬世,在太后面前什麼都是小事。但當列強妄圖干預皇室的家事時,慈禧惱了,這是權利慾極強女人的致命弱點,憤而向八國開戰,就有了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這是典型的只懂眼前權謀之計,不知未來,缺乏遠見。


一句話說慈禧很合適:以小術乘時者,卒還以術敗之。


溫子哩


上官敏學舉手回答👋

對慈禧太后的評價,各界褒貶不一,有人為她塗脂抹粉,唱讚歌,甚至頂禮膜拜;也有人痛恨她,詛咒她,極力醜化她的人格與靈魂。

歷史證明,慈禧太后有功也有過,

但我認為,過大於功。

首先,慈禧太后是一個極度渴望權力的人,她三次垂簾聽政,把太后專權體制發揮到了極致。為了控制皇權,她可謂是不擇手段。 正如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所說:“慈禧是個權勢欲非常強烈的人,絕不願丟開到手的任何權力。對她說來,所謂三綱五常、祖宗法制只能用來適應自己,決不能讓它束縛自己。為了保持住自己的權威和尊嚴,什麼至親骨肉、外戚內臣,一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再者,慈禧雖延續了清王朝的統治,還創造了“同治中興”的奇蹟。但是!!!在慈禧太后時代,中國近代化走過了洋務、維新與新政的歷程。這個歷程是艱難曲折的。甲午海戰失敗,泱泱大中國敗於“蕞爾島國”日本。戊戌維新運動是制度變革的嘗試,但遭到慈禧太后的鎮壓,譚嗣同等“六君子”喋血菜市場等等等等。慈禧太后時代的中國,無論是洋務、維新,還是新政,均沒有使中國順利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而是一再錯失了近代化的機遇。

最後,慈禧太后缺乏近代政治家的政治智識,她關注清王朝的皇位統治更勝於關注近代中國的前途與命運。她的“老人政治”模式具有很大的侷限性。

因為慈禧太后的種種行為,清政府因此付出了遭受滅頂之災的慘痛代價。

綜上所述,我認為,雖然慈禧太后憑一己之力延續了清朝數十年的壽命,但是她還是過大於功。





上官敏學


朋友,你說這話……

一個把立志革新的皇帝弄死的人,

一個過大壽花幾百萬兩銀子的人,

一個每年用幾萬斤水果當薰香的人,

一個早點二十幾樣的人,

一個吃飯要擺上上百盤的人,

一個下葬用了上萬顆寶珠的人,

一個把鐵路當成怪物的人,

一個一年幾十萬幾百萬兩銀子花在自己身上,就為了貴族範兒的掌權人,你覺得她力挽狂瀾了?

有人會說,你說的很多,都是帝王的標配啊,她怎麼就不行了?而且她啟用了很多改革派人物啊!

她改革出什麼來了?她不知道國庫空虛缺錢嗎?她有一點點為了大清王朝委屈自己一下嗎?

她都沒有。

所以,她哪裡力挽狂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