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猫真的会成为李诞家的道德之眼吗?

01 猫不是道德之眼

《奇葩说》有一期的的辩题是:博物馆发生火灾,你是救名画还是救小猫?

李诞反驳黄执中的辩论,在现场狠狠收割一批粉丝,观众席疯狂呐喊:“诞总,救猫!救猫!”

李诞说他为什么救猫,因为救猫的好处太多了。他救了小猫就得抱回家养着它,猫每天唤醒他的脚步,一步一步踩在他的良心上,一遍一遍提醒李诞:“你是个好人!”

李诞觉得养了这只猫他就不可能出去做坏事,猫是他家的道德之眼,时刻监督警醒李诞,但行好事。

《奇葩说》:猫真的会成为李诞家的道德之眼吗?

真的是这个样子吗?

假如哪一天李诞心血来潮,带着小猫在小区散步,这时候冲出来一条狗,冲着小猫一阵狂吠,上来就和小猫打架,试想李诞会怎么办?

猫是道德之眼啊,怎么能让它受伤害,必须把狗打走,不能让它欺负小猫。完了,打狗的行为可是跟道德之眼的约束作用背道而驰。

事情进展得让人措手不及,李诞为了道德之眼的安全做“不道德”的事,简直不可思议!正确的操作不是猫和狗都是动物,把它们俩分开,不让打架就好了嘛!

心理学家帮我们揭示了这一现象是如何奇妙发生的,研究发现:行善之后不是引发更大的善行,行善之后更容易诱发恶行,越觉得自己是个好人,我们就越容易纵容自己作恶。

02 从圣人到罪人,是因为你相信自己是圣人

如果你是慈善机构的一员,机构派你筹集资金,有甲、乙两位候选人。甲最近为另一个慈善机构捐过一笔钱,乙没有捐款的记录,请问你会找甲还是找乙筹钱?

我们第一直觉会选择找甲。因为我们理所当然认为,有慈善行为的人更有爱心,也更容易捐款;而顺理成章认为乙为富不仁,既然从来没有表示过爱心,这次去找他同样会碰一鼻子灰。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贝努瓦·莫林和戴尔·米勒的研究,让我们大吃一惊,因为他们的研究结果彻底否定了我们的直觉。我们去找甲更可能碰一鼻子灰,反倒是找乙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这个惊人的真相到底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这是两位心理学家研究另一选题时意外发现的。他们组织了两组被试,让他们分别判断下面两组命题:大多数女人真的不聪明,大多数女人更适合在家里带孩子,而不是出来工作;有些女人真的不聪明,有些女人更适合在家里带孩子,而不是出来工作。

判断第一组命题的被试情绪很激动,强烈反对该命题;判断第二组命题的被试情绪相对平缓,对这个观点保持中立。

之后,实验者让两组被试都作为招聘官参与理性职位招聘,比如建筑业和金融业,众所周知这两个行业里男性从业者远超女性,而实验者安排的竞聘人员有男有女。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判断第一组命题的被试,曾激烈反对第一组命题,但他们在招聘中却表现出强烈的性别歧视,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来担任职务;判断第二组命题的被试,他们的态度当初相对中立,反而是他们在招聘中显得更加理性,更多从应聘者的实力决定是否让他们担任此职务。

心理学家对这个结果也感到很惊诧,这是为什么?难道全人类都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深入研究之后,心理学家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道德许可效应”。“道德许可效应”是指当我们做善事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开心和放松,自我管控能力会放松警惕,这就意味着我们更容易冲动行事,而冲动常常会指引我们做坏事。

实验中的第一组被试,因为驳斥了性别歧视的命题而自我感觉良好,让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飘飘然,并因此放松警惕,导致自己在招聘环节做出歧视性别的决定。

从圣人到罪人,正是因为你相信自己是圣人。

《奇葩说》:猫真的会成为李诞家的道德之眼吗?

“道德许可效应”不仅会纵容我们作恶,还会打消我们行善的积极性。研究还发现,和那些记不起曾经做过善事的人比起来,有行善经历的人在慈善活动中捐的钱要少60%,所以我们去找乙筹集善款才是正确的决策。

03 道德感是滋生恶行的温床

《三言两拍》中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是关于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断案的事,而且是他断错案的事。

朱熹在做福建崇安县知县时,有一个小民来告状,说县中一大户人家抢了他家的坟地。

古代人都迷信,豪门大户抢占小民风水的事儿时有发生,朱熹一听又是仗富欺贫的事,况且朱熹是个自我道德感很强的人,觉得锄强扶弱这种事,只有他这样清明的地方官才能做到。

这正中小民下怀,小民知道朱熹有看不惯大户欺压百姓行径的心理,在大户人家的新坟下面偷偷埋了一方碑,写上自家先祖的姓名。

朱熹到现场一看,大户人家的新坟下面压着小民先祖的墓碑,再加上心里本有的成见,二话不说问了大户人家抢占土地之罪,把风水宝地判给了小民。

过了几年,朱熹途经此地,跟附近人闲聊才知道,原来当年是小民说谎,风水宝地原本就是大户人家的。

先入为主的高尚道德感,让朱熹觉得自己客观公正,自己是一个有良心的父母官,所以他才会冲动行事,不详加勘察即认为富人作怪,穷人受欺,弄成冤假错案。

《奇葩说》:猫真的会成为李诞家的道德之眼吗?

这种道德错觉不仅体现在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判断,更影响着我们自身系统的构建。

我们知道美国的保守派人士,强调人们在社会、家庭和道德生活上自我约束,而曾经正是一位美国财政保守派政府官员,利用公款修葺自己的私宅。

约束别人已经这么辛苦了,为何不奖励自己一下呢?这就是这位官员的心声。

是不是只有他这么想呢?那可不是。

当年红塔集团原董事长褚时健,因为在管理红塔集团时创造了巨额财富,非常受人尊敬,所以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贪一点很正常。当他因贪污锒铛入狱,女儿在狱中自杀时,他不觉得自己有错,而是憎恨拍板把他们一家送进监狱的人。

道德感让褚时健觉得他是红塔山的恩人,所以自己贪污的那点小钱算什么。

《奇葩说》:猫真的会成为李诞家的道德之眼吗?

他没有考虑自己的行为为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那就是强者可以横行四方,强者可以驰骋法律之外,强者可以为所欲为,强者不用顾虑社会规则的约束。

所以他把贡献和犯罪混为一谈,我贡献所以我可以犯罪,错误的逻辑就这么神奇的产生了。

04 去道德化才能逃离罪恶的深渊

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一书中说:“所有被我们道德化的东西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道德许可效应’的影响。只要我们的思想中存在正反两方,好的行为就总是允许我们做一点坏事。”

比如你正在锻炼减肥,锻炼就是好的,不锻炼就是坏的。今天晚上出去走了三公里,马上觉得自己好棒,回家赶快吃一盒饼干奖励自己一下,结果锻炼消耗的热量,远远赶不上吃吃吃吸收的热量。

再比如你是拖延症患者,行动就是好的,拖延就是坏的。今天上午你处理了一项重要工作,马上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下午就开始不干正事奖励自己,结果故态复萌又拖延半天。

或者你是赚钱养家的男人,老婆全职家庭主妇,赚钱就是好的,不赚钱就是坏的。今天你上了一天班虽然也没干啥,回家就觉得自己是功臣,有理由对带孩子的老婆颐指气使,结果老婆一罢工,孩子你兜不住了。

……

长此以往如何了得,国将不国啊!所以,我们只有去道德化才能逃离罪恶的深渊。

做一件事情是我们追求本心去做的,减肥是维持自身健康的职责,完成自己手头的工作是岗位职责,赚钱养家是一个成人对家庭的职责,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和道德感没有关系。

甚至帮助别人我们也要去道德化。行善是为了追求本心,维持自己内心的平静,收获付出的踏实和快乐,而不是为了立人设,毕竟我们又不是演员。

演好每一个角色也是演员的职责和操守,蹭破点皮还坚持工作是每个职业都存在的状况,职场上不能因为蹭破点皮就去报工伤吧,蹭破点皮去找老板请假,老板会以为他雇佣了一个神经病。

当我们去道德化看问题的时候,才能屏除那份优越感,才能填满那份亏欠感,从而不去渴求付出之后的补偿,避免让自己滑入深渊。

只有我们学会去道德化看问题,我们才能行善不求回报、养家不责妻儿、演戏不耍大牌……我们才能更好的和这个世界相处,管好自己不作恶,服务他人不苛责,人生的路才能走得平顺,人类的生活才能提高整体道德底线。

作者:晓鹤,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不喜岁月静好,独慕码字奔波。写走心的文字,过有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