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鍊》:為了一晚的快樂,她付出了十年青春,卻覺得很值

文/星空婉儿

《项链》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创作于1884年,是众所周知的一部短篇小说。

莫泊桑的这部小说,颇有欧亨利式结局的味道,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

故事主要讲述了马蒂尔德出身并不高贵,嫁给了一个小公务员。丈夫非常爱她,千方百计为她寻来了一张贵族舞会的“入场券”,为了让妻子参加这个舞会,丈夫花掉了自己原本拿来买猎枪的400法郎,为妻子买了一件晚礼服。

可是,马蒂尔德还缺一条项链。于是,她跟好友借来一条钻石项链,在舞会上,马蒂尔德大放光彩,成为了全场的焦点。不料,在回家途中,马蒂尔德不慎丢失了项链,只得欠债买一条新项链还给好友。为了偿还债务,马蒂尔德付出了十年的青春,最后却得知,原来自己借的项链是假的。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众说纷纭。不同的读者眼中有不同的哈姆雷特,这才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真正的名著,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和感受,这样,这部作品才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目前,人们对《项链》中马蒂尔德的评价,贬多于褒。不少评论者将她定性为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

本文将从另一角度解读《项链》,全面探讨马蒂尔德的人物形象。

《项链》:为了一晚的快乐,她付出了十年青春,却觉得很值

莫泊桑

01 普通人之悲:我们的人生,经不起半点意外

将马蒂尔德简单定义为爱慕虚荣的人,这是不公平的。或许,马蒂尔德内心的确有虚荣的成分,但那也只是前期的她。丢项链之前的马蒂尔德,出身平凡,却一直想跻身上流社会,整日做着白日梦,的确可以称之为虚荣。但是,丢项链就是马蒂尔德人生的分水岭,致使她由内而外发生了转变。

马蒂尔德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在那个年代,漂亮就是女子的财富之一。其实,至今仍是如此。马蒂尔德梦想着那些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那些摆着无从估价的瓷瓶的精美家具;她梦想那些精致而且芬芳的小客厅,自己到了午后五点光景,就可以和丈夫在那儿闲谈。

我们看看马蒂尔德的梦想,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想要过更精致的生活罢了,她的梦想,不只是金钱上的富足,还有精神上的富足。她的梦想有很高的文化含量和精神诉求。

试问,谁不想过这种生活呢?即使如此,马蒂尔德不曾利用自己的美貌去换取这些东西,也不曾有过违反法律或者违反道德的念想。简言之,她不过是个爱做白日梦的幻想者罢了

“她没有陪嫁财产,没有可以指望得到的遗产,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使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子来结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

《项链》:为了一晚的快乐,她付出了十年青春,却觉得很值

如果马蒂尔德出生高贵,势必是另一番景象。可是命运跟她开了一个大玩笑,她丢失了朋友的钻石项链。

莫泊桑在大肆渲染马蒂尔德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时,同时将她设为了命运嘲讽的对象。

对于贵族而言,一条钻石项链或许只是一个装饰品;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条项链便是她的人生。马蒂尔德并非底层之人,她有一个仆人照顾她的生活,有一个疼她爱她的丈夫,每顿饭还有肉汤喝。可是,她终究只是个普通人,普通人的人生经不起半点意外。

曾经有人说:“现代的房奴车奴,就类似于欠债的马蒂尔德。”这种说法不无道理。这样的人生,经不起半点意外,害怕失业,害怕家庭出现问题。老板压榨,不敢反抗,终究,我们不过是生活的奴隶罢了,我们小心翼翼地负重前行,逐渐被生活消磨了脾气,也磨平了棱角

《项链》:为了一晚的快乐,她付出了十年青春,却觉得很值

02 小人物之善:在逆境时的选择,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在那场舞会上,马蒂尔德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目光。晚会结束时,她仍恋恋不舍。丈夫对此没有任何怨言,而是给她披上“平日穿的家常衣服”,怕她着凉。这种细微的关爱,更体现了普通人身上人性的光辉。

“她比所有的女人都美丽,又漂亮又妩媚,面上总带着微笑,快活得几乎发狂。 所有的男子都盯着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

面对项链丢失的事实,她有好几种解决方法。

比如:直接告诉朋友,她把项链弄丢了,现在没钱赔偿,只有命一条;或者直接买一个假的项链还给朋友,偷梁换柱;或者使用自己的外貌优势,攀附一个贵族,让对方帮忙偿还。

可是马蒂尔德选择了最艰难的方式:她“一下子英勇地拿定了主意”,决定承担自己的过错,不惜用十年的光阴来弥补这一过错。

《项链》:为了一晚的快乐,她付出了十年青春,却觉得很值

曾经,她讨厌简陋的屋子,现在,她“搬了家,租了一间紧挨屋顶的顶楼”;曾经,她渴望有更周到的人服侍,现在,她“辞退了女仆”。

“家庭里的笨重活,厨房里的腻人的工作,她都尝到了个中的滋味。碗碟锅盆都得自己洗刷,在油腻的盆上和锅子底儿上她磨坏了她那玫瑰色的手指甲。脏衣服、衬衫、抹布也都得自己洗了晾在一根绳上。每天早上她必须把垃圾搬到街上,并且把水提到楼上, 每上一层楼都要停一停喘喘气”。

那个向往贵族生活的女子,那个整日幻想跻身上流社会的女子,现在“穿得和一个平常老百姓的女人一样,手里挎着篮子上水果店,上杂货店,上猪肉店,对价钱是百般争论,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保护她那一点可怜的钱,这就难免挨骂”。

最终,这十年改变了马蒂尔德的容颜,也改变了她的心智,让她变成了一个坚定的妇人。

马蒂尔德在逆境时,不是抱怨,也不是逃避;丈夫在面对妻子如此错误时,不是指责,而是一起承担。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小人物的善良,他们虽然并不高贵,但是高尚。

《项链》:为了一晚的快乐,她付出了十年青春,却觉得很值

结语

如果为了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作者大力渲染前期的马蒂尔德就好,甚至可以让她走向堕落;如果为了展现平凡人物的善良和坚强,作者最后又为何要强调项链是假的呢?

这其中,其实蕴含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他既写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奢靡与虚伪,又发现了人性中宝贵的光辉,同时又陷入一种虚无的悲观中。

在哲学上,莫泊桑深受叔本华影响,他曾说,“叔本华是人间出现过的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人受到命运的各种支配,人类被痛苦和贫困压着,想要伟大却又只能走向平庸。人生而孤独,因为人难以被别人了解,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马蒂尔德努力了十年,活成了自己的英雄,最后却被告知,这一切不过是命运的捉弄,她不过是上帝手中的玩偶罢了。生活露出了荒诞和残忍的真面目,当你以为自己赢得了胜利时,却发现根本没有对手;当你历尽千帆归来时,却发现一切都是徒劳。

作者介绍:星空婉儿,今日头条签约作者,青云计划获得者,一个酷爱读书、酷爱旅游的汉语言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座右铭: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希望能以文会友,欢迎大家一起畅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