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人物|權德輿

丹阳历史人物系列内容共85人,从古到今丹阳名人介绍和故事,关注作者连续阅读

16 权德舆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唐代名相、文学家。


丹阳人物|权德舆

权德舆的父亲权皋,原为天水略阳(今甘肃省秦安县东)人,曾为安禄山幕僚,“安史之乱”前,他果断逃离安禄山,渡江后定居丹阳。唐玄宗曾几次召他为官,权皋都以侍母为理由坚辞不受。权皋以对唐朝的忠和对母亲的孝而闻名于当世。

权德舆七岁时父亲去世,他哀哭跪拜一如成人。他从小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 (《新唐书•权德舆传》),十五岁就著有文章百篇,在儒林中享有盛誉。他广为交游问学,仕途通达,久据要津,在极看重进士出身的唐代,他不是以应举入仕,而是以文名之盛应召入朝,并仕宦显达,入相封公,这是很不多见的。

权德舆为人刚正不阿,为政尽职秉公。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德治和法治并用,对有不法行为的贪官污吏坚决严惩。他始终认为“民为邦本”,“天下理在百姓安,百姓安在赋税减,赋税减在经费省”,对人民的疾苦,备加关注。唐德宗贞元八年(792),权德舆征为太常博士,转左补阙。当时关东、淮南、浙西20余州县发生大水,人民不能安居,生活困难,他立即向德宗皇帝建议:江、淮一带的田地,若有一次好收成就能够支援好几道的食用,所以天下大计,一向仰仗东南。现在淫雨不止,农田无法耕种,离乡求生的日渐增多。最好能在群臣中挑选能明察全局且有胆识和能力的人,去持节抚慰,深入了解百姓的疾苦,免其租赋,与当地官员研究赈济办法。赋税从百姓中征来,现时不如藏在百姓手中更为有利。德宗皇帝听取了他的建议。

司农少卿裴延龄因为花言巧语被宠幸而晋升,兼管国家财政收支。权德舆不顾个人安危,先后两次上疏德宗皇帝,义正词严,直言斥责说:“裴延龄将常赋中计划支出未用尽的作为余利进奉,以夸耀自己的功劳;用官钱收购一般杂物,又卖出取利,称之为“别贮羡钱”,以此欺骗皇上;边军粮饷匮乏,他不运粮过去,以致招来边祸,此非小事。陛下怀疑以上均为流言,为什么不召延龄来,责问查核其收支明细;另选朝臣去查核边域费用开支情况。如果传言的事确实,则国家的要务,不可交给如此不正派之人。”奏疏送上去,却没有下文。

贞元十八年(802),权德舆以中书舍人典贡士,后拜礼部侍郎,转兵、户、吏三曹侍郞、太的宾客,迁太常卿。此期间,他大力选拔人才,主张“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他“举贤类能”,不管门第等级,只要有德,一律任用,并反对徇私舞弊。他曾三次典士举,凡“举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布衣不用;既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在他的主持下,发现和造就了不少有用之才,“前后考第进士及庭所策士,唾相蹑为宰相、达官与公相先后,其余布处台阁外府,凡百余人”(《新唐书•权德舆传》)。

贞元十九年(803),自春至夏及秋,关中大旱,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而德宗只一味地祈于宗庙,祷于天地,忙于求雨而滴雨未降。权德舆见此情景,十分焦灼,大声疾呼,再次向德宗建议,说:“我听说,要消除天灾,一定要去改进为政的方法。传播恩惠于民众,才能感动人心。目下京郊广大地方,大都变为赤地,百姓看不到希望,迁移漂泊他乡的人,很多倒毙在路上。种麦子时间已经来临,可种子的问题却无法解决。所以应当诏令各地裁减日常经费,省下的钱用以筹备种子,把它贷给百姓,并且将今年的田赋以及往年的借贷,一律给以减免。如不减免,其实也不可以回收,还不如趁早考虑宽除这些负担,那大家就会归恩于皇上。贞元十四年发生夏旱,官吏催收赋税时,出了不少问题,以致县令被百姓殴打侮辱,不可不吸取教训。”又进言道:“如果将东都以西沿路的仓粮全部转运到长安,把江淮缴纳的米谷用做常备粮,然后留下约计官仓储备一年的用粮,把所余的部分卖给百姓,那就可以使粮价不再上涨,这样家中藏粮的人也会把粮食拿出来卖。”并且上书说:“代宗大历中期,一匹细绢要值钱四千,如今只值八百,可是纳税的数目还是照旧,这样百姓要付出相当那时五倍的代价。四方守宦为了向朝廷奉献,在自己的封地大量聚敛财物,并且不断扩大军队中武器和粮食的需求,还虚造了许多空的兵士名册,用多种办法剥取百姓。这样做,看起来是善谋精算,能换来眼前的功利,其实是割下自己的肉来吃,迫使人人都变穷啊。”他的这些建议,皇帝很多都采用了。

权德舆善于论辩,常能将古今之事详加剖析,陈述本末利害,用来启发或警惕皇帝。宪宗元和初年(806)权德舆为相。宪宗曾询问权德舆:“宰相为政,宽猛何先?”权德舆对答说:秦朝以严酷而亡国,汉朝以宽大而兴盛,为政该以何者为先,由此就可知了。元和五年(810),权德舆以“陈说谋略多中”,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朝政。他身为辅政的宰相,为人宽和不追求自己的名声。权德舆任相的次年,李吉甫再次执政,皇帝又自己决定用李绛参与研究大政方针。这时,皇帝求治心切,不论大小事都交与宰相。李吉甫、李绛容不得不同意见,常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每当此时,权德舆总不表态,引起了宪宗的不满。

元和八年 (813)正月,权德舆被罢去相职,以检校吏部尚书留守东都,晋爵扶风郡公。就在此时,朝廷官员于由页因儿子犯了人命,他就把自己囚禁起来,亲戚没一个再敢上他的门,朝廷中也没人为他说情。权德舆在离京前对皇帝说:于由页的罪既然蒙恩宽恕不再追究,应该写一宽恕诏赐他。皇帝说:“不错,你提醒了我的疏忽。” 

权德舆是中唐著名文学家,韩愈等人对其评价甚高 ,并推举其为中唐文坛的“盟主”、“宗匠”。 当时,王侯将相的铭志十有八九都请他撰写。“其文雅正而弘博,王侯将相洎当时名人薨殁,以铭纪为请者什八九,时人以为宗匠焉”(《旧唐书权德舆传》)。所作《两汉辨亡论》,谴责张禹、胡广贪图禄位而败坏两汉政治,史家以为“大指有补于世”(《新唐书•权德舆传》)。赠序是唐代新兴的文体,在赠序的演进历程中,权德舆的写作占有极为醒目的位置,显示其不同寻常的文学史意义。权德舆于贞元、元和间执掌文柄,名重一时。刘禹锡、柳宗元等皆投文门下,求其品题。他交游广泛,热心参与各类雅集及文学活动,与僧道隐逸、文士儒生、王公显宦均有交谊,并以诗唱和。

权德舆的诗文创作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其诗以五言居多。他喜爱选择闲静幽雅的意象,善于运用典雅简炼的语言,通过多种多样的诗体形式和表现手法,来传达他真挚坦率、清婉雄深的情感,形成“清”与“丽”风格的和谐统一。在创作手法等方面亦多有尝试和创新,显现出别样的艺术风格。张荐称其诗“词致清深,华彩巨丽,言必合雅,情皆中节”(《答权载之书》)。南宋严羽对其诗作评价颇高,称为大历以后值得“深取”之作者,并说:“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严羽《沧浪诗话》)。

权德舆旧居就在丹阳练湖之畔。久在仕途,权德舆十分怀念家乡丹阳,写下了许多赞美家乡景物,怀念家乡亲人的诗篇。在《送别沅(一作阮)汎》一诗中,他描写了练湖的水以及湖中出产的莲蓬、茨实、蒓菜等,表达了梦中都在思念家乡的心情:

旧游忆江南,环堵留蓬茨。

湖水白于练,莼羹细若丝。

别来十三年,梦寐时见之。

在《嘉兴九日寄丹阳亲故》中,他写道:

穷年路岐客,西望思茫茫。

积水曾南渡,浮云失旧乡。

海边寻别墅,愁日见重阳。

草露荷衣冷,山风菊酒香。

独谣看坠叶,远目遍秋光。

更羡登攀处,烟花满练塘。

权德舆被免去宰相职务后,又任太常卿,转任刑部尚书,出镇山南西道节度使,后因病要求还乡。公元818年农历九月三十日,卒于途中。追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文。有《权载之文集》50卷,流传后世。

(丹阳历史人物系列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