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西游记》的经典之处是什么?

生活组bot


大多数人认知的西游记更多的是在电视里,看到孙悟空大杀四方,就感觉很开心很热闹,等到最后,你问他看完西游记有什么感觉。孙悟空真是个大英雄,西游记真热闹,神仙斗法真精彩。

西游记真热闹,神仙斗法当然更精彩。

但是吴承恩要告诉我们的仅仅是这些吗?不尽然吧!

西游记的世界观很大,很多人仙妖都不能用简单的是非黑白去衡量。

同样的一件事,女你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解,从另一个角度看好像也可以,甚至有人提出了从第八十一回倒着看的说法。

过去的解释,对孙悟空这个角色理解的还是太过单薄了,强行解释成孙悟空是个不惧强权的大英雄有点勉强,因为同时他还是个吃人肉的大魔王,草菅人命,不管是人还是妖,只要不是他的族类,孙悟空好像都可以一棒子打死,为什么不打仙和佛,因为孙悟空吃过他们的苦头。

没有那道紧箍咒,孙悟空就和金翅大鹏鸟没什么区别。

西游记其实只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只有两个字,人心。

人心贪,天上的神仙也贪。

人心恶,庙里的和尚更恶。

人心善,凡间的妖魔也善。

在西游记里,好心不一定有好报,

杀人放火的妖魔高官俸禄。

一心行善的精怪死于非命。

猴子本就无情,只因无心,他才能无惧,只因无心,他才能无敌。

与其说猴子最后成佛,不如说猴子修了一颗人心,修回人心后的猴子会怎么样,

不再神通广大,不再天下无敌,不再毫无弱点,会疼会怕甚至会死。

一切只因两个字,人心。

这朗朗乾坤,像级了西游记里的世界。

这魑魅魍魉,仿佛就在你我的身边。

人心是管不住的,如来管的住猴子的心,

那么谁又来管如来的心,或者说如来真的有心吗?如来又为什么希望猴子能修回一颗人心。

答案其实就在西游记里。

西游记里的世界,公平吗?从来不公平。

西游记经典就经典在这里,说的不是故事,而是道理,关于人心的道理。


睿读西游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中的巅峰之作,是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电视剧更是造就了89.4%的收视率神话,至今热播三十多年,成为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丰碑。

西游记创造了无数的经典和传奇,仅仅其语言方面就有很多例子。

师徒四人经典语言——至今流传

唐僧的自我介绍:

“贫僧唐三藏,自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

唐僧对别人介绍自己,总是这么三句话,这三句话言简意赅,多一字嫌多,少一字嫌少,全面涵盖了“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三大哲学问题,至今无可替代。

孙悟空天边的题字:

“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孙悟空和如来佛祖打赌,为了有个见证,特意在佛祖手指上的题了这么一句,不想这一句成为了千古经典,后人争相模仿,纷纷在景点题词“xx到此一游”,甚至于成为了公害。

猪八戒的口头禅:

猪八戒最常说两句话,一句每天都说,另一句关键时刻经常说,这两句话至今经常被人引用:

“俺老猪的肚子饿了”,
“大哥你回你的花果山, 我回我的高老庄, 沙僧回他的流沙河, 我们把行李分了去吧。”

沙僧惜言如金的三句话:

沙僧西游一路很少说话,但是他说的最多的三句话也是经典中的经典:

“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二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二师兄和师傅被妖怪抓走了。”

西游记中的经典格言、名句特别多

西游记中的名人名言、哲理格言特别多,例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出其言善,则理之外应之;出其不善,则理之外违之。君子不念旧恶度。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君子行不更名,坐不答改姓。遇方便时行方便,得绕人处且饶人。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

西游记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还在于其有很多的历史典故和传说,比如“到此一游”起源于此、“ 牛鼻环”来源于此,东方朔“蟠桃三次摸”亦溯源与此,此外还有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留下了众多的遗憾,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我就是竹韵


非常遗憾,题主的副标题,不能应用在我身上。对名著的改编的影视作品,我都不会瞅一眼,因为不如看原剧来得过瘾。

《西游记》作为中国名著的杰出代表,在对社会和政治及至哲学与宗教的阐述,超过任何一部传统作品。

你问它经典在哪?呵呵!它就在于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能看到一部不一样的西游记。

初中生水平看《西游记》,它就是一部打怪升级的童话小说。

大学生水平看《西游记》,它就是一部催人奋进的心灵鸡汤。

老学究水平看《西游记》,它就是一部讽刺揭露社会现实的批判文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