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時候的鄭成功是否是最大的翻盤點?

子不語同學


同情失敗者是人的天性,因此人們都希望看到大明能夠復興,這種善良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對於歷史問題,還是應該從客觀事實上去做探討和分析。

因此,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這樣看:當一個封建王朝因為弊政積累得過重、過深而積重難返時,也就到了這個王朝大勢已去的時候。而這時把希望到一兩個能人身上,希望倚仗他們的能力便能夠扭轉乾坤,只能成為一廂情願的幻想。

泱泱大明,自從嘉靖時代衰落以後,其統治危機便已日漸加重。最終在崇禎皇帝統治時期,又因天災誘發了人禍,使明朝日益陷入內外交困的絕境!使得外有強敵窺伺,內有義軍暴起,中有黨爭腐敗的明朝大廈搖搖欲墜!

隨著崇禎皇帝的自盡殉國,中原大地已經完全淪陷,只有南方還有明朝的餘脈尚存,弘光政權便是在這種局面下建立起來的。然而,南明處在一種什麼形勢呢?是處在外有強敵入關,內有義軍暴亂,中有朝臣黨爭內鬥,更有軍閥擁兵自重的危局之中。

因此當清軍剿滅了李自成、張獻忠等義軍後,才得以趁南明政權虛弱的機會,一舉先攻下揚州,然後又迅速攻陷南京將弘光政權摧毀!此後南明殘餘勢力雖然屢仆屢起,但因其力量分散彼此不合終難成其大事!

鄭成功當然是位英雄,而且更是明朝的忠臣,並且他還掌握著一支舉足輕重的武裝力量。然而在明朝整體已經崩潰的情況下,就算國姓爺渾身是鐵又能打幾根釘呢?

在清軍已經佔據了大半個中原,而且又收買了大批明朝叛臣叛軍為其效忠,而且明朝人心大亂,統治基礎已經動搖的情況下,明朝餘部便大勢已去!

戰略主導權已經轉到了清軍之手,清朝藉助有利的戰略主導權,加速了鯨吞明朝天下。因此,即便鄭成功可以奪回南京,重建南明的統治中樞,也只能取得戰術上的局部勝利,仍然無法改變清強明弱的整體態勢。

所以結論是:當南明餘部大勢已去時,就已經不存在什麼翻盤點了。即便鄭成功可以取得局部勝利,也依然是無力恢復大明江山,或許這就是歷史的無情之處吧?


北疆同心聊歷史


在明末清初,清軍剛剛入關的階段,實際當時是四方力量,清方,南明,李自成大順軍和張獻忠大西軍。清方勢力最弱,例如八旗軍和孔有德、吳三桂等投降漢軍也有磨合的矛盾;李自成相對勢力最大,更有佔據北京打垮崇禎的光環,但開始驕傲自滿,所以山海關戰役失敗,即便如此也還有幾十萬人馬。

南明有南方州府,人口優勢和經濟優勢很明顯,兵力雖然不少但同樣太分散,而且既要防備大順軍,也要對付大西軍,更有後來南下的清軍,本來各方將領就各自為陣,而且目標太多,所以南明的機會從清軍入關一開始就手忙腳亂,目標不清晰,是糊里糊塗拖得一敗塗地。

弘光朱由菘根本是個昏君,忙著選美女,馬士英錢謙益聽到清軍南下揚州就開始策劃投降。史可法本來就不同意朱由菘,被迫推到揚州前線,沒有人聽命於他,揚州一天就被攻下,史可法死的非常冤大頭,但是清軍的殘酷開始激勵南方的反抗則是從揚州失敗開始。

所以浙江有張煌言、張名振,江蘇有陳子龍,福建就有鄭成功父子;廣東方面是瞿式耜。鄭成功父子是海盜出身,一開始就是奔著利益而去,因為本來他們就有一支水軍力量,好比手下人才也靠譜,有施琅、陳永華、劉國軒、馮錫範等人都算是人物。擁戴的隆武也算是南明中相對有振作精神的一位,這些方面都影響到鄭成功對南明的恢復信心。但隨著清軍的逼近,以洪承疇、孔有德、耿仲明等漢軍被逐漸重視,鄭成功在福建空間有限,退居汀州失敗,所以有朝臺灣發展的契機。

但是,鄭成功對臺灣的收復是永載史冊的功勞,對於南明的恢復卻不算是重要轉折,臺灣孤懸海外,經濟農業開發補充兵力都是一個漫長過程。鄭成功世代幾十年對臺灣而言都屬於起步階段,對當時要想進軍大陸,談何容易,只是讓恢復變得渺茫,而不是看到多麼顯著的希望。

所以,儘管鄭成功有一次進軍江浙的行動,但也就是當時他的兵力,對清軍毫無優勢,而且鄭成功還不大願意與張煌言、李定國等人合作,在南京附近貽誤戰機。在隆武失敗,永曆被大西軍抬出以後,本來南明是有一定希望擴大地盤而且整合力量的,但也因為諸多門戶之見,和各自都距離太遠,缺少互動的條件,最終失敗。

古人的情況和後人想象的情況不同,通信不便,且南方清軍力量已經逐漸深入在湖廣、江西、廣東,中路阻斷,張煌言在舟山、鄭成功退到廈門和臺灣,李定國等人在雲貴,且貴州和四川大部也被清軍佔據,無法有效聯絡。就是20世紀前期,紅軍在各地打游擊時都經常失去聯絡,還算有一些現代通信裝備了都非常困難。具體在哪裡也捉摸不定,並沒有現在的定居定點,道路位置概念。好比長征往西北走時,並不清楚陝北劉志丹等人根據地到底在哪裡,何況幾百年前的明末清初?

而且大西軍本身矛盾重重,孫可望與李定國就因對待永曆而不和,孫可望反攻失敗,在長沙投降。鄭成功最終在臺灣雖然想支撐南明,但力量十分侷促,而且只依靠水軍,加上死的過早,還不滿四十。整個南明只能是趨於沒落。


何運超


南明時的翻盤點其實很多,鄭成功的時候已經是末期了。

首先是朱由崧登基,弘光政權建立。此時南明佔據著全中國最富裕的地區,產糧中心,手裡有有成套的政府班子。而建州只佔據京畿、直隸,李自成退往陝西,張獻忠龜縮在四川。當時山東河南都是無主之地,多爾袞一再強調建州軍千萬不要過分刺激南明。如果朱由崧有點邏輯的話,收攏江北四鎮,招撫鄭芝龍,守住淮河一線都是必贏的局,甚至大膽一點,以黃河為界都是可以想象的。

再有就是姜瓖、李成棟、金聲桓反正。當時南明雖然已經退縮到湖南四川一線,但是因為多爾袞強行推行剃髮令,又加上對降將對不公平待遇,導致不少將領反正,姜瓖等三人先後歸順南明,尤其是李成棟、金聲桓的,讓南明控制了兩廣和江西,領土面積擴大一倍。如果永曆皇帝事先規劃,配合將領的反正,而不是讓他們被各個擊破,局面一下子就會扭轉起來。

第三是李定國兩蹶名王,震動了建州的江山,順治都想放棄西南七省與南明講和。正是洪承疇的殫精竭慮坐鎮湖南,招降了孫可望,才使得局面迅速惡化。

第四是題主說到的鄭成功反攻南京,當然他太有私心了,沒有配合李定國。

最後即使到了永曆皇帝棄國退守緬甸時,也不是沒有機會。吳三桂和李定國交戰在邊境,川東的文安之偷襲重慶,緩解李定國的壓力。如果拿下重慶,順江可以聯絡鄭成功,突入雲南的吳三桂就成了甕中之鱉。可惜譚弘、譚詣秘密投降建州,文督師的攻略重慶功虧一簣,自己鬱郁死於軍中,南明最後的反撲才被絞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