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对嗜酒如命的人,往往不贬他,还要送他一个堂而皇之的雅号

本文系作者天天彩色沙画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现今,人们对嗜酒如命的人,往往不那么尊重,给以白眼,贬称之为“酒鬼”,批评为“没出息”。古代人大抵也是如此。不过,古人对有声望而且贪杯出人,往往不仅不贬他,还要送给他一个堂而皇之的雅号,如“醉仙”“酒仙“酒龙”、“酒尹”,等等古往今来的酒鬼中,名声最响的,恐怕要数刘古代以刘之名为酒的代称。

古人对对嗜酒如命的人,往往不贬他,还要送他一个堂而皇之的雅号

今以刘伶之名为名的“刘伶醉”酒,已誉满中华香飘世界。纵观古代传记,大都是写某人政绩,为人如何,恐怕只有《晋书·刘伶传》突出写了一个酒字。刘伶,西晋时沛地(今安徽宿县)人,一生不拘礼法,见酒忘掉一切。他与当时名人康、山涛、向秀、王戎、阮籍、阮咸等六人为至友常纵酒于竹林,时人号为“竹林七贤”:刘伶被称为“醉仙”,大概是他酒瘾更高于其他人。

古人对对嗜酒如命的人,往往不贬他,还要送他一个堂而皇之的雅号

今安徽宿县

《晋书·刘伶传》中,具体记载了一个他和妻子开了个认真的玩笑的故事,可见他对酒的嗜好到了何等程度:刘伶饮酒无度,每饮必醉,叫从人带着锄,发下话说,我在哪儿醉死,就在哪儿埋我。其妻害怕他因酒伤身,百般劝说无效,乃“捐酒毁器”,痛哭流涕地劝戒他说:“君酒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刘伶听罢,装做很虚心的样子。非常认真地说:“善。吾能自禁,惟当祝鬼神自誓耳。便可具酒肉。”妻子见他说得诚恳,就摆上香案,供上酒,请他向神鬼发誓再不饮酒。

古人对对嗜酒如命的人,往往不贬他,还要送他一个堂而皇之的雅号

《晋书》

小料刘伶跪下却祝告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五斗解醒;妇儿之言,慎不可听!”祝罢“仍引酒御肉,隗然复醉。”书中没说他妻子哭不得的模样,也没说他妻子是否还劝他戒酒但刘伶写了篇《酒德颂》却是事实,这奇文,恐怕也只有刘伶这样的天下第一醉仙才写得出。抄录如下,妙文共赏:“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户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古人对对嗜酒如命的人,往往不贬他,还要送他一个堂而皇之的雅号

刘伶 绘图

止则操卮执觚。动作挈提壶,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贵介出,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起。先生于是方捧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籍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而醉。忧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热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情。俯观万物,扰扰焉若江海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赢之与螟蛉。”

古人对对嗜酒如命的人,往往不贬他,还要送他一个堂而皇之的雅号

《酒德颂》

刘伶这篇傲视万物,海阔天空的杰作,把自己的醉态和狂态,写了个淋漓尽致,愧为“酒仙”第一人。刘伶如此,他的好友阮籍也可以说不亚于他。《晋书·阮籍传》有这样一段记述:阮籍“不修人事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当世富贵,而不肯顾。家无石之储…”《晋书》中还记载了这样一段话:“邻家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

古人对对嗜酒如命的人,往往不贬他,还要送他一个堂而皇之的雅号

好友阮籍 绘图

不过,话说回来,刘伶也好,阮籍也好,“竹林七贤”中其他人也好,他们之所以沉酒,终日游于酒乡,并不是他们心甘情愿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就是对当时犬不满,而又无力回天,所以才借酒浇愁,逃避现实。笔者说的这几句,并非多余舌。刘伶等之醉之狂,乃痛苦的表现,有可同情之点,但无可学之处。因为他们都悲剧中的一个可怜的角色,充其量,只不过对腐朽社会起点鞭策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