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今年的清明節,你認為能帶給孩子哪些方面的教育啟示?

鴻F教育研修


又是一年清明

芳草紛飛、斜風細雨

仲春與暮春之交

是追憶愛的日子

在中國傳統節日裡

大多數節日都代表團圓與美滿

唯有清明關乎“生離死別”

清明節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感恩節

老師和家長可以藉此機會

給孩子上一堂愛與生命的教育課

第一 掃墓,寄託一份思念

清明時節

帶孩子一起去掃墓

或祭祖,或緬懷先輩

寄託對故人的思念

孩子也許似懂非懂

但在孩子的心底

已經悄悄種下溫情的種子

第二 追憶,傳承優良家風

泱泱中華,巍巍禮儀邦

自古重視家風家教的文化傳承

和孩子說說家族史

死亡不可怕,遺忘才可悲

讓孩子瞭解那些逝去的歷史

增加孩子的家族歸屬感

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第三 感恩,尊重生命輪迴

唯有心存感恩之心

感恩天地世間萬物

清明才能剝離悲傷的情緒

生命才能獲得尊重,愛才會被放大

而生命教育的本質是

喚醒孩子對生命的尊重

第四 踏青,擁抱美好希望

親近自然的孩子

會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讓孩子感受春天蓬勃的生命力

緬懷生命、擁抱新生

感悟生命與希望

在父母愛的陪伴與呵護下

給孩子播種美好的期待

聰明的家長和老師

會時刻抓住每一個機會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清明節,讓孩子學會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感恩生活、關愛他人

清明節,讓孩子懂得

唯有愛,才能溫暖逝去的生命











達達樂學


今年清明節,全國人民響應國務院的號召,下半旗致哀,向新冠肺炎疫情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深切哀悼。藉此機會,請一定要給孩子們講講“下半旗”的知識:

第一、為誰下半旗?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十四條規定,下列人士逝世,下半旗誌哀: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國務院總理、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

(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傑出貢獻的人;

(四)對世界和平或者人類進步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人。

發生特別重大傷亡的不幸事件或者嚴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傷亡時,可以下半旗誌哀。依照本條第一款(三)(四)和第二款的規定下半旗,由國務院決定。依照本條規定下半旗的日期和場所,由國家成立的治喪機構或者國務院決定。

第二、如何下半旗?

下半旗,並不是將國旗降至旗杆的一半處,也不是直接把國旗升至旗杆的一半處。

而是先將國旗升至杆頂,然後降至旗頂與杆頂之間的距離為旗杆全長的三分之一處;降下時,應當先將國旗升至杆頂,然後再降下。

第三、“誌哀”還是“致哀”?

從文字意義上看,“致”是送達的含義,“致哀”就是用語言向別人傳達自己對某人某事的哀意,傳達的對象是確定的。而“志”是銘記、銘刻的含義,“誌哀”就是以某種方式或活動來哀悼,哀悼對象不確定,比“致哀”要嚴重,比如:下半旗誌哀。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致哀”是專指個別的某一次的哀悼行為,“誌哀”則是集體的大型的表示哀悼的方式。

第四、下半旗的源起

下半旗為當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種誌哀方式。當某個國家的重要領導人物逝世後,以下半旗表示哀悼。

這種做法最早見於1612年。一天,英國船“哈茲·伊斯”號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時,船長不幸逝世。船員們為了表示對已故船長的敬意,將桅杆旗幟下降到離旗杆的頂端有一段距離的地方。當船隻駛進泰晤士河時,人們見它的桅杆上下著半旗,不知何意。一打聽,原來是以此悼念死去的船長。

到17世紀下半葉,這種誌哀方式流傳到大陸上,遂為各國所採用。從中不難看出,下半旗這一致哀方式自古有之,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

通過疫情,一定讓孩子們懂得,哪有什麼盛世太平,只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向逆行的英雄致敬!願從此山河無恙,國泰民安!






黃老師說教育


愛國!以中國人為自豪!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會受到尊重!

孩子應該從小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