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和一个大学同学聊天,回忆起了上大学他来天津的事。至今,他还是对在卫津路和鞍山西道交口边儿,吃的那顿“夜宵”煎饼馃子念念不忘。
竟然有人在晚上吃煎饼馃子?!
天津人习惯了早点来一套煎饼馃子,听到有人晚上吃,都觉得不可思议,会把这类人自动归为异类或“外地老毯儿!嘛也不懂”。但殊不知,早年间的煎饼馃子,就是在一早一晚两个时间点儿吃的小吃。
民国时,天津卖煎饼馃子的小贩,都是挑个担子,担子一端有个小炉子,走街串巷现摊现卖,1940年代才改成推小推车。那时,除了早点,煎饼馃子还是夜宵。名家骆玉笙每晚在剧场演出之后,后台都会给她准备一套煎饼馃子。
汪曾祺也在书中写过:
我和盛戎最初认识是和他(还有几个别的人)到天津去看戏……散了戏……回到旅馆的路上,他买了几套煎饼馃子摊鸡蛋,有滋有味地吃起来。他咬着煎饼馃子的样子,表现了很喜悦的怀旧之情和一种天真的童心。
可见,当时煎饼馃子作为夜宵,服务的群体是老艺术家和广大票友。
那时候大家吃饭都早,唱戏的完活了,多累啊,得来一套,票友们听嗨了,没少叫好鼓掌,茶水也喝了不少,肚子早就呱呱叫了,也得来一套煎饼馃子当夜宵吃。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私营经济很少,摆摊的小贩更是少见。
但天津人离不开煎饼馃子啊,有需求就有市场,于是很多胆儿大的小商贩,都会在夜晚出摊儿,大家也就把煎饼馃子当夜宵吃了。
据说那时劝业场新闻影院跟前儿,就有一个煎饼馃子摊儿。每晚10点钟,附近的工人下了中班,干了几个小时活儿,正是饿的时候,必须要来一套煎饼果子解解馋。物资匮乏的年代,煎饼馃子不放鸡蛋,俗称“素的”,现在想来不会很好吃,但是对于当时肚子里油水少的人来说,这么一套“素”煎饼馃子,也是难得的美味。
改革开放后,各类饭馆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夜宵有烤串马砂、炒饼炒面、麦当劳肯德基,煎饼馃子就不如以前那么受宠了。
所以在今天天津人的印象中,煎饼馃子就应该是早餐才吃的。
不过这两年,许多煎饼馃子店变成全天营业,早中晚都能吃,而且还变成了宣传天津饮食文化的阵地,比如就成功俘获了我那个同学的心。
老令儿在慢慢复苏,天津的煎饼馃子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地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