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唐朝是一幫外族將領打來打去?

品讀滄桑


事實上唐玄宗時期的主要少數民族將領,除了安祿山之外,剩下的都是唐二代甚至唐三代。而且鮮于仲通人家是漢族人,而且是進士出身——人家只是姓氏罕見了點而已。高仙芝這個高句麗人是唐二代,他爹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帶著他從遼東去甘涼從軍,他從小就是在漢人的軍隊中長大的。哥舒翰這個西突厥人是唐三代,他爺爺曾經在長安任職左清道率,他爹幹到安西都護府副都護,人家是從小讀著漢家典籍長大的。而且唐玄宗時期的重要將領有一大堆呢,張孝嵩、張守珪,張忠亮,蕭嵩,郭知運,郭虔瓘,王君渙,王君毚,來曜、杜希望、湯嘉惠、蓋嘉運,李禕、崔希逸,薛訥、王晙、王忠嗣,程千里,皇甫惟明等等,這上面的人裡,多一半都是建過節的大將,隨手拎出一個都是能獨當一面帥才,不僅能克敵,更能安邊。你以為開元盛世武功赫赫真是哥舒翰高仙芝那些人打出來的?呵呵,就高仙芝哥舒翰安祿山這幾塊廢料,扔在開元初年,充其量是這些漢人帥臣們手底下的打手而已。說到底,之所以唐玄宗後期胡人將領越來越多,原因還是在唐玄宗自己身上:一是唐玄宗自己用的舒服,那些漢人將領們有很多是士族出身,底蘊深厚,在朝堂上門生故吏師友袍澤遍佈,政治影響力很高,雖然說國族同一,但是對於皇帝個人來說就不是那麼順心了。而胡人將領歸化來投,在朝廷上毫無根基,只能對皇帝絕對忠誠,鑽營邀寵,曲意媚上。二是漢人將領們,尤其是有一些獨當一面的帥臣們,對於國家邊政有自己的思考,有比較高的政治水平,強調妥善處理與周邊各民族的關係,而不是一味的依仗唐軍戰鬥力蠻橫的鎮壓周邊各民族。而唐玄宗晚年,窮兵黷武,妄求邊功,對於那些老成內斂,羅裡吧嗦的漢人將帥們很不耐煩。而那些胡人將領們卻輕銳好戰,甚至不惜為了迎合皇帝對邊功的愛好故意挑起與周邊民族的矛盾,以此邀寵。三是唐玄宗有意的摧折,唐玄宗作為所謂的雄猜之主,在晚年疑心病越發嚴重,以至於開始對於宗室嚴加防範,對於朝中在皇子之間進行政治投機的門閥和將領進行殘酷的打擊,原本立儲奪嫡是很正常的政治鬥爭,但是唐玄宗卻對此極其反感,大興牢獄。再加上任用李林甫,朝廷政治風氣敗壞,很多正直的漢人將領受到迫害,比較典型的就是皇甫惟明和王忠嗣案。所以,恰恰是因為胡人不如漢人,所以在天寶年間那樣一個政治惡化的時代,大唐軍隊中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逆向淘汰,因此到天寶後期才會出現朝堂上將星凋零,胡人掌權的局面。

唐朝雖有使用蕃兵和蕃將的習慣,但初唐和盛唐完全不同。初唐的主要將領都是漢人,既有李靖、李勣、侯君集、李道宗、蘇定方等開國名將,又有王方翼、薛仁貴、王孝傑、裴行儉等後起之秀,唐初的幾個蕃將不是非常主要。唐朝從唐玄宗時代才開始“多用蕃將”。初唐用府兵制,到了武則天時府兵待遇降低,府兵才開始大規模逃亡,加上均田制被破壞,到盛唐玄宗時代,不得不改成募兵制。府兵可大部分全是漢人,當然唐初對外征討會徵召內附蕃人,但這些人類似於僕從國部隊,不算唐軍編制。無論是李靖滅東突厥(630)、李靖征服吐谷渾(635)、侯君集滅高昌(640)、李道宗滅薛延陀(646),還是蘇定方滅西突厥(657)、蘇定方滅百濟(660)、薛仁貴大敗鐵勒(662)、劉仁軌大敗倭國(663)、李勣滅高句麗(668)、王孝傑敗吐蕃收復四鎮(692),都是漢族主帥帶著漢族府兵打出來的戰績。李世民可是誇耀過:“以我府兵一千,可敵胡騎二萬”。 為什麼唐時漢族府兵打仗猛?一是當時尚武,二就是勝利後他們要掠奪戰利品。唐朝軍隊任用很多胡人,但依然有漢本位思想。譬如唐朝用兵,兼用本國兵和外國兵,就稱“漢蕃步騎”。蕃人部隊想要殺戮掠奪,還得等唐軍先搶完之後。從這上可以看出漢族軍人的地位還是高於蕃人的。來原:知乎


成功始於勤奮9


唐朝以安史之亂為界,之前為對外開拓擴張,之後則為全面收縮。

1,對外擴張意味著不斷滅國

我們看一下唐朝主要滅了哪些政權:

公元627年,滅吐谷渾

公元630年,滅東突厥

公元640年,滅高昌

公元645年,滅薛延陀

公元648年,滅龜茲

公元657年,滅西突厥

公元660年,滅百濟、鐵勒

公元668年,滅高句麗

公元745年,滅後突厥

公元747年,滅小勃律

公元751年,滅石國,同年敗於怛羅斯

公元753年,滅大勃律

在安史之亂前,唐朝即使偶有挫折(包括怛羅斯之戰),而攻勢不減。

2,滅國後佔據的不只是地盤,還有當地的族群

唐朝先後在所佔領的地區建立了六大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安南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單于都護府。

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遊牧民族族群開始內遷,畢竟人類都是嚮往富庶穩定的,而河北道便成了主要的安置地,也就是後來安祿山的幽州節鎮和平盧節鎮,相當於今天的河北北部和遼寧。

3,同樣條件下,遊牧民族的將領確實更善戰

唐初名將均為漢人,比如李靖李績蘇定方等,但隨著遊牧民族的內遷,使用僱傭軍作戰成為唐朝的一大方針,比如利用突騎施在中亞擴張。

再然後,一大批外族將領開始直接指揮唐軍,比如高仙芝(高麗人)、安祿山(粟特人)、哥舒翰(鐵勒)等。

在唐玄宗時期的十大節鎮中,東北三師(范陽、平盧、河東)和西方二師(河西、隴右)實力最為強大,前者由安祿山掌控,後者屬於哥舒翰。

於是,遊牧民族的將領主導了大唐邊境的安全。

4,唐朝文武分途最初並不明顯,出將入相是常態,而後來啟用蕃將出任節度使其實是阻止邊將進入朝廷成為宰相。

這一政策在李林甫手中得以實施,此前宰相在位不過三四年,而李林甫則在宰相位上的時間長達19年。

權相的出現和節度使均為蕃將,為後來的安史亂局埋下了伏筆。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未必正確,但當一群人都這樣想的時候,蕃將便不可能真正被信任。

安史之亂中,李隆基一定要哥舒翰出潼關便有這一因素,兩大最有實力的邊將,安祿山可以反,哥舒翰未必不會。

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中,李光弼和僕固懷恩都是蕃將,李光弼憂鬱而死,僕固懷恩被逼反,其實都是朝廷不再信任蕃將的後果。

因此,唐朝蕃將眾多是因為滅國多,內遷的遊牧民族也多,之後由於蕃將更加善戰導致出任邊將越來越多。

蕃將未必一定會反,但一旦有一人造反(安祿山),便會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朝廷不再信任蕃將,從而使唐朝開始轉而整頓內部,無暇顧及各個都護府,前期的擴張也就付之東流。

這也就是由盛轉衰。


心向青山


唐朝萬邦來朝,與外國交流頻繁。

皇帝大量任用外族將領、官員。

例如日本的阿倍仲麻呂就曾在唐朝為官。

唐朝有些外國將領也不奇怪。

畢竟,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各民族融洽相處,李世民更是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


由於唐朝的版圖極大,很多胡人本身就是大唐的子民,為朝廷效力無可厚非。

唐朝國力有特別強盛,在唐朝謀個差事,比和唐朝為敵強太多。

唐朝的外國將領很多,例如:

1.阿史那.杜爾。

突厥人王族,唐初率部投降唐朝,被封為左驍衛大將軍後多次立功。

阿使那.杜爾去世後,被追封為輔國大將軍,幷州都督,陪葬李世民昭陵。

2.契苾何力

鐵勒族人,唐初率部歸附唐朝,被封為做領軍將軍。

3.黑齒常之

百濟人,被封為燕國公,後來被人誣陷,含冤自縊身亡。

4.高仙芝

高句麗人,唐朝名將。

5.執失思力

突厥人,歸附唐朝之後擔任左領軍將軍,唐太宗李世民還將自己的妹妹九江公主嫁給他。

6.李光弼

契丹族,唐朝著名將領。

7.哥舒翰

突騎施(西突厥別部)首領哥舒部落人,唐朝名將。

8.安祿山

本姓康,名軋犖山,營州柳城人。母阿史德氏。父為昭武九姓的粟特人。

最終引起了安史之亂。

9.史思明

唐朝叛將,寧夷州突厥人。和安祿山一起引發了安史之亂。

由列舉的幾人,我們便可得知唐朝有著不少外國將領。

這些外國將領也是有利有弊。

有如李光弼等人護佑唐朝,也有如安祿山這般禍亂唐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