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博覽 | 師法自然(二)

导读:“教材博览”专题栏目以山东省必修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泰山出版社)为基础,精选教材内容,展示古籍原典,讲述经典故事,为中小学师生提供学习便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博览 | 师法自然(二)

师法自然·张博篆刻


单元导读

我们应如何对待大自然?我们该怎样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呢?那就是要像我们的祖先一样,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山林与!泉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孔子提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是我们先人质朴原始的世界观,凝聚着古人的生态智慧,给我们启迪,教我们面对自然如何行事。今天,我们依然要认知自然,善待万物,就像认知母亲、善待朋友。

原典示例01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完。斧头类工具按一定的季节进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原典示例02

天地之大,可以矩表识也;星月之行,可以历推得也;雷震之声,可以鼓钟写也;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也。是故大可睹者,可得而量也;明可见者,可得而蔽也;声可闻者,可得而调也;色可察者,可得而别也。

《淮南子•本经训》

译文

天地之大,可以用矩尺和圭表来测量认知;星月的运行,可以用历法来推算得知;雷霆的声音,可以用钟鼓来模仿;风雨的变化,可以按音律来了解。因此,庞大而能看见的东西,总是能够测量的;明亮而能看清的东西,也总是能够观察的;声音能听到的,也总是能够调节把握的;颜色能看到的,也总是能够区别分辨的。

故事链接

鲁班造锯

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原名公输班。因为是鲁国人,又被称为鲁班。鲁班是土木建筑和工匠的祖师爷,他凭借对自然万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灵巧的双手发明出许多实用的劳动生产工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博览 | 师法自然(二)


一场大雨过后的清凉早晨,鲁班拿着斧头进入山林去砍树,行到半山腰时候,突然一脚踏空,脚底一滑,摔倒在野草中。正当他起身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手指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鲜血从伤口处渗出来。鲁班对伤口进行简单的处理,禁不住好奇起来:这种叶片为什么这么锋利,竟然可以把我这长满茧子的手划破呢?他摘下叶片仔细观察,发现叶子上面长满了锋利的齿状结构的豁牙,用手背在这些密密的小齿上面轻轻一滑,能够感到明显的疼痛。此时他认定自己的手指应该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他惊叹这种看似脆弱的叶片竟然有这么大的割断力。鲁班就从这种草上得到了启发。他想既然齿状物的切割力量这么大,如果可以造出这样齿状的工具,岂不就可以很轻松的锯断木头了!产生这种想法之后,他做了很多次试验,最终发明了锋利的锯。锯的发明渐渐替代了挥斧砍树的方法,节省了人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鲁班发明锯的灵感是从自然中获得的,也是基于生活劳作的发明创造,它是师法自然,从自然之中认真观察、耐心学习的结果。这种精神鼓励着后人不断地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升我们的生产生活水平。

选自泰山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编辑:彭门创作室编辑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