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你怎麼看?

這說科技


感恩您的問題!

其實每個回答都是提問時的語境,換句話說古人提到的:百無一用是書生,如果是勞作時,書生自然和武夫比力氣的。

但是我們知道人類文明的傳承最重要的標誌就是文字,從甲骨文到現代文字,人類的文明絕大部分是由“文化”作為載體進行傳承的,而書生恰恰是文化的耕地者!

道德經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人類都是通過文人,向文化、文明日益精進而昇華,所以文人作用可謂非常有用!但同時,過於側重文人的作用,則也會陷入失道的境地!例如過於追求文化,推崇文人,那麼容易生出二元對立,富貴,美醜出現,就容易出現家庭和社會矛盾,就是道德經提到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茸…”,所以到時即可而止,是中道!

感恩閱讀,希望有幫助!


天道酬之於勤


《雜感》·清·黃景仁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詩人憤憤不平的反映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不被重視和生活的窮困、苦悶、無奈之情。而在當下的知識社會,沒有真才實學很難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立足。讓自己的知識和社會需求接軌,是書生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曦陽Zzz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的古代社會非常流行。這句話出現和流行的背景和古代社會的生產力低下有很大的關係。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特別是在生產力和科技相對落後的古代社會,大部分人都從事農業。而這也要求勞動力要有健康的身體,強健的體魄,以適應農耕的需要。而書生由於常年讀書,無法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對家庭重擔不能很好的分擔,所以才有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

但是,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需要純體力的工作在逐漸減少,越來越多的工作被機械和智能化替代,而這卻要求人的素質要整體提高,即勞動者受教育的程度要有一定提高才能勝任。所以,這句話在現代社會已經過時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們一定要多掌握各種知識,才能適應不斷髮展和變化的現代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