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防老思想下的家庭教育是傳統中最大的“糟粕”,你認同這個說法嗎?

天涯問教




第一: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是可悲的

這個別人包括任何人,任何事。中國的傳統美德上有“烏鴉反乳”,那是因為烏鴉有這個孝心,如果烏鴉是個沒良心的小混蛋,那老烏鴉就是在生命線上垂死掙扎了。

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在那些50後、60後的身上,子女較多的家庭,還指望養兒防老?老了,兒女不給氣受,就已經是謝天謝地了,雖然兒女不應該這樣,卻也是那個時代發生在很多人身上的悲哀,如果這個時候,我們不指望他們養老,我們有我們獨立的生活和物質,有足夠給自己理想生活的自由,是不是就會有更幸福、快樂的人生呢?


第二:我們不應該成為孩子的負擔

相信很多人是贊成這個說法的,如今社會,每個人都有很大的生存壓力,尤其是80年代以後出生的獨生子女,上有四個老人,下可能還有兩個娃,再加上房貸、車貸的壓力,總是覺得80後這幫人處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年代,要一直保持一顆勤學上進的心,不然隨時都可能被社會淘汰。

身為父母,總是不想成為他們的負擔,我不知道別人是怎麼樣,反正我父母就是常跟我說,讓我不要太拼了,他們有足夠的能力照顧好他們自己,後來身為人母,才有了更深的體驗,再次說到這裡的時候,自己都忍不住想哭。


第三: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我們為什麼生孩子?相信現代的很多人並不是為了將來老有所依。

首先孩子是兩個人愛情的結晶,因為愛,才有了他,他是我們生命的延續,其次我們更希望一個新生命讓我們體驗到做父母的苦與樂,但他們有他們的人生,能陪我們走過一段路,已是我們榮耀至極。

如果所幸,他成了我們的依靠,那是生命給予的額外饋贈,若沒有,也是人之常情,就像我們不可能永遠照顧得到他一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路,要走。


所以,我覺得,養兒不是為了防老,把養兒用來將來養老上是很可悲的事情。


請叫我蠟筆小新


養兒防老是中國千年的傳統文化。不能定義為家庭教育傳統中最大的“糟泊”。對於普遍的老百姓,我認為。

當你徹底的老了,一病不起,躺在床上不能動彈了,一時半會死不了又好不起來,而且還沒有多少錢,吃喝拉撒自己也不能料理的時候,咋辦?靠誰?靠鄰居?都是不現實的,再說長時間人家也沒有這個責任和義務。唯一能靠得住的也只有自己的子女。也只有他們才能給你活下去的勇氣,從而堅強的好起來。

養育子女防老,重在教育培養。優秀的子女,一般都有岀息,有作為。他們懂得付出,懂得感恩,孝敬父母理所當然;但也不排除少部分自私自利的子女,不感恩回報。出現這種情況,證明自己的教育應該是失敗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不變的真理。

老有所依,老有所靠,養兒防老,至少在目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內,還得繼續下去。咱們老百姓就這想法。


川西平原


怎麼?養兒防老什麼時候成了“家庭教育中最大的糟粕”?這個命題還真成了問題。既然由題主推了出來,並且還是徵求大家的意見,本博根據個人的感覺,以自己膚淺的文化知識參與到問題的討論其中,若有不對的地方,歡迎友友們點評。

中華文明有著幾千年的農村和農業發展的光輝歷史。在以農耕經濟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年代,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人到老年,不靠兒女養老能靠誰?養兒防老,不僅是上一輩人的依靠,而且還是唯一的選擇。

到了現代,至少在四十多年以前,人到老年以後,仍然是靠養兒(女)來防老。沒有兒女的家庭,生存的質量和環境難以讓人感到欣慰。尤其是生活在貧窮落後、山高皇帝遠的鄉村中的孤寡老人,儘管有鄉鄰的幫助,畢竟那不是Te們個人的親屬,享福受罪只有Te們個人知道和懂滴,別人也僅僅是耳聞目睹。

儘管目前社會已經進入到工業化、城市化的新時代。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只有通過比較才能鑑別出來。養兒防老的教育非精華,但也不是糟粕,起碼屬於中間性質。

可能會有年輕人並不認同本博的觀念,為個人不養老一代人開脫責任,美其名曰:養兒防老靠不住。這種情況不是沒有的,畢竟是少數人的為之,並不代表絕大部分年輕後代人們的所作所為。只要有兒有女的老人,還是能夠有指望的。(2020/04/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