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海底捞就复工涨价道歉,中国内地门店菜品价格恢复到停业前标准?

无敌了无敌了


最近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购买什么,都有轻微的涨价。所有的东西都有轻微的涨价,却单单“绑架”了海底捞?海底捞作为火锅餐饮业的龙头老大,也许只是树大招风呢。由于管理层的决策失误,伤害了顾客的利益,所以恢复停业前标准。一眼一看,有没有感觉到一种顾客至上的错觉。这里面有没有点营销的味道,他们的管理层对于市场的敏锐呢,还是只是借机刷一波好感。看,快看,我们海底捞还是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我们分析一下海底捞致歉的原因。

1.错误评估疫情影响

“没有迎来报复性消费,却迎来了报复性涨价!” 说到底低估了疫情带来的影响,很多人由于疫情期间没有收入根本不存在报复性消费一说,更别说涨价了。

2. 失去顾客的忠诚度

一个企业,尤其对于餐饮而言,顾客的忠诚度是多么重要,通过涨价让消费者为自己的亏损而买单,直接打消了消费者的热情。

3. 品牌口碑造成影响

本来由于涨价已经造成了不小风波,他们还是希望通过致歉这个手段挽回消费者的,尽可能的降低降价风波对于自身品牌的冲击。

加点题外话,海底捞的张勇可是移民了新加坡的,海底捞也不是在我国注册的,捐给我国500万,新加坡购置豪宅2000万美元。一个新加坡人拿这中国21亿贷款。深思。

我深刻的记着玻璃大王曹德旺说过:“企业家必须有这样的境界和胸怀,国家会因为有你而强大,社会会因为有你而进步,人民会因为有你而富足,这就是企业家做的事。”

总之,海底捞作为大企业,随着复产复工,完全可以提升自己的品牌口碑和客户忠诚度。为消费者利益着想就不会出现涨价风波这个事情了,根本原因还是基于自身的利益。


柒柒说说身边事


海底捞恢复涨价前的菜价,恐怕是出自于好几方面的考虑。

1、政治正确:

这应当是首要的,作为中国餐饮服务行业的标杆性企业,如果带头涨价,不思悔改,可能他没看最近的一则新闻: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数据,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3%。本来今年经济上半年因为疫情原因将十分困难,许多中小企业陷入难关,恐怕影响人民消费信心。海底捞如果带头涨价成功,将会有大批企业效访,政府这个时候有稳定物价的需求。

各地都在发消费券,在鼓励消费,你涨价就有点不合事宜,物价部门是不是有约谈,你猜。

2、社会舆论的压力:

一片土豆1.5元,一碗米饭7元,之前人均180元,现在220元以上。随后多个海底捞涨价话题上了新闻的热搜,舆情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自从海底捞2018年9月香港上市以来,就有部分新闻和自媒体在炒做其创始人张勇夫妇的新加坡国籍问题,如果此次涨价事件的新闻公关未做好,类似赚中国人的钱却跑海外享受的话题将又会升温。

3、有形象炒做的可能

海底捞发布2019年年报,年报显示其2019年营收人民币265.5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69.69亿元增长56.5%。经营利润从2018年的16.49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23.47亿元,增长42.3%。上市公司比一般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性,海底捞本身经营优秀,现金储备充足,如果继续哭穷涨价就不应该,为了上市的短期业绩得罪消费者的事,聪明人不会做。

假设演一出先涨价后恢复原价,创始人再道歉的公关事件,这对第2点的国籍事件是一个正面的回馈。

以服务闻名的海底捞,此次公关也做的十分到位,响应迅速。为他点个赞,希望这些在中国市场赚钱的公司,不管你老板现在是什么国籍,只你要曾经是中国人,在这个特殊时期,你还是应该和中国人民站一起。


昱果路边社


两种情况:

第一:涨价了没人理,默认了。

第二:市场顾客有反应,误会误会,撤回涨价,免费宣传一波。

开始,你说不涨价,经营难。

现在,你恢复原价,还能赚。

只是不知道新加坡人开的海底捞菜量会不会随之减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