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会失败?

q670q47u235n1


项羽是我们传统中的英雄形象,武力超群,英勇善战,更有英雄美人的传奇浪漫,霸王别姬的凄美故事让无数人为之扼腕。反观刘邦,则是个十足的流氓无赖,他为了逃跑可以多次把子女扔下战车,当项羽拿他父亲胁迫他时可以毫不在意的要求“分一杯羹”,撒泼耍赖不守信义。但楚汉相争的结局,却是英雄完败于无赖,这让很多人难以接受,觉得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这样的英雄失败简直没有天理。

那么项羽的问题究竟在哪?为什么勇武无敌却逃不过失败的命运?为什么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却落得乌江自刎?

项羽最大的问题是在灭亡秦朝之后,没有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度,而是采取了分封的方法。分封制最大的弊端,就是诸侯都有自己的军队、百姓和地盘,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刘邦也因此保留了自己的军队和智囊团,并且拥有了一块地盘潜心发展。

项羽亡秦之后,分封十八路诸侯,想通过分封安定天下,却因为利益分配的不均,导致了诸侯之间新一轮的争夺,分封不久后就发生了叛乱,项羽忙于平定叛乱自然就忽略了刘邦。

项羽不具备政治家的素质。在进入咸阳之后,不是安顿百姓,着手接管国家政权,而是杀死了归降的子婴,火烧阿房宫,劫掠了大量财宝。有人劝其说关中富饶,可以成就大业,他却思乡心切,一心要回江东。并且说:“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完全就是一个暴发户急于回家炫富的心态。而刘邦在攻占咸阳以后,却能克制自己“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萧何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这都是以后治理国家的根本,也是日后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对刘邦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项羽缺乏在逆境中的坚韧。垓下之战,在尚有10万之众的情况下,被四面楚歌击垮了心理防线,放弃大军率几百人逃走。在乌江本来可以逃脱,却又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拒绝渡江力战而死。他身上有英雄的气概,但又没有面对失败的勇气,他的勇气只能算是匹夫之勇,而缺乏真正的大智大勇。诗人杜牧就通过诗作表达了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感慨和惋惜:“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的妇人之仁害了他。在鸿门宴上,被刘邦的恭顺表现所迷惑,没有当机立断杀掉刘邦。而反观刘邦,回营之后“立诛杀曹无伤”。项羽并不缺乏果断,当初与项梁起事时,斩杀会稽郡守,击杀近百人;巨鹿之战之时,宋义不肯出兵攻击秦军,项羽果断斩杀宋义,率军出战大破秦军。但他容易在敌人的示弱面前放弃原则,不识大体,缺乏政治远见。

政治家的主要职责是识人用人,而项羽既没有识人之明,又缺乏用人之度,人才流失严重,韩信就是在其手下感觉无出头之日才投奔了刘邦。手下就一个谋士范增,还总不能采纳范增的正确意见,很多的时候刚愎自用,崇尚武力却缺乏机谋。反观刘邦,个人无论勇力智谋都很平常,但却能任用张良、萧何和韩信。张良擅长运筹帷幄,萧何长于筹措后勤,韩信更是历史上少有的军事天才,这三个人结合起来,刘邦又岂有不胜之理?

项羽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但他在战场上的所向无敌,以及破釜沉舟、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人生经历,都成了后世一个个传奇。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比冷血的政治家更贴近人心,他身上的悲剧色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哀伤和同情,也让人们忽略掉了他失败的真正原因。


砚武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公元前232——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后,是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上最强悍的武将。《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南宋大才女李清照也写诗赞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之美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23岁的项羽,就这样带领江东八千子弟兵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反秦斗争,登上了历史舞台。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中一鼓作气打败悍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




由于其卓越的战功、无双的勇力,成为事实上的反秦群雄的领袖,在推翻暴秦统治的斗争中起了主要的作用。



但是,项羽在和刘邦的军事斗争中,无疑是一个失败者。但是他并非单纯是军事意义上的失败者。他的失败,更多的是政治谋略上的失败。相比较而言 ,力量弱小的刘邦之所以取胜,力量相对强大的项羽之所以失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刘邦正确地运用战略策略,与项羽斗智不斗力,用计分化收买项羽的部下,抄项羽的后路,派游兵切断项羽的粮道。



二、刘邦善于用人,能把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联合起来,做到守有贤相,谋有良臣,战有猛将,力量由弱逐渐变强,终于战胜了项羽。而项羽自以为“力拔山兮气盖世”,迷信武力,缺乏远见,刚愎自用,不肯听从部下意见,嫉贤妒能,以致许多有才能的人如陈平、韩信、英布等都离楚归汉,贤士不附,将帅离心,甚至连他唯一的谋臣范增也被逼走。



三、项羽目光短浅,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重建大一统封建秩序,而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效仿西周大搞分封制,只满足做一个诸侯霸王,完全背离了天下百姓渴望安定统一的愿望。项羽充其量只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一介武夫,他的失败注定是必然的。同时,项羽的分封也引起了一些握有重兵的将领的不满,那些被贬的或未封王的,更是怀恨在心。其中尤以刘邦、田荣、彭越、陈余四人最为突出。当初楚怀王与诸王有约,先入关者王之,刘邦先入关,但项羽凭借自己势大,把刘邦赶到巴蜀汉中去当汉王。刘邦对此心怀不平。分封不久,握有重兵而未封王的田荣,首先在齐地起兵反抗项羽,接着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进兵关中。从此,刘邦与项羽展开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四、刘邦注意收买人心。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后,宣布废除秦的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让秦的一些地方官留任原职,以维持社会秩序。尤其是刘邦的“约法三章”,一方面是重建封建法制的开始,是保护地主阶级生命财产不受侵犯的政治宣言,另一方面,它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因此得到了关中各阶层人民的支持。“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慰劳刘邦的军队,“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因此,在战争过程中,刘邦有比较稳定的关中做后方,粮饷兵源比较充裕,可以专心东进而无后顾之忧。而项羽的后方,地盘虽大,但有十余个割据王国充塞其间,矛盾重重,貌合神离,明争暗斗,愈演愈烈。这就是项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大搞分封制的必然结果。项羽孤军远征,军需供应不济,军力消耗无法补充,因此他东征西战,顾此失彼,穷于应付。这就给刘邦利用矛盾、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创造了条件。




此外,项羽生性残暴好杀。由于坑杀20万秦军降卒,进咸阳后烧杀抢掠,近失民心,致使众叛亲离,日益孤立,最后落了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可悲下场。


山高水远初心不改


谢悟空!项羽之所以最后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是败在了分封上。

第一,分封逆历史潮流。中国社会自秦朝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秦朝用封建社会制度代替以前的奴隶制社会制度,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项羽灭亡秦朝后,摒弃秦朝封建社会制度,用以前的分封制代替郡县制,大封各路诸侯,让当时中国社会倒退到周朝以前的社会形态,不但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把中国社会直接置于诸侯割据和混战状态。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生产力发展,项羽用分封制代替郡县制,开历史倒车,必然被中国历史逃汰和灭亡。



第二,分封引起刘邦不满。按照楚王当初的协定,先入咸阳者王之,刘邦率部首先攻入了咸阳,但项羽不顾当初之协定,不但没有把关中封给刘邦,还处于对刘邦不满和报复,故意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野之地汉中,体现了项羽背信弃义,心胸狭窄,为了防止刘邦进入关中,项羽把秦国一分为三,分别由三名秦国降将章邯、董翳和司马欣分别把守,让项羽从政治上失去了天下的信任。



第三,分封导致田荣造反。项羽因为田荣当初没有出兵救项梁,不但没有给田封王,还把齐地也一分为三,分别封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改封田时为胶东王,引起田荣齐满和反抗,他把项羽分封的三王赶的赶,杀的杀,尔后自立齐王,和项羽唱起对台戏来,项羽出兵剿杀了田荣,并坑杀其部下,引起了齐地军民强烈不满,田荣之弟田横拥立田荣之子田广起来造反,得到齐地广大老百姓坚决支持和拥护,之后,项羽深陷齐地几年而不能自拔,让刘邦有机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夺取关中,并一路直取彭城,虽然项羽以少胜多把刘邦打走,但汉军在荥阳一线与项羽楚军形成了军事对峙,使项羽最后处于腹背受敌、两线作战的境地,最终尝下了失败的苦果。



二是败在了残暴上。项羽残暴主要表现在在新安坑杀秦军二十万,在齐地坑杀投降的田荣部下,在咸阳进行惨无人道的屠城,屠杀了接受投降的秦王子婴及其秦朝官员,并放火烧了秦咸阳宫(非阿房宫),大火三个月不灭,引起了秦人强烈不满,虽然从军事上打下了咸阳,但却从政治上输掉了天下。

三是败在了刚愎自用上。有用无谋,可以借用别人的智谋,但项羽弃亚父范增之谋、手下韩信之谏于不顾,一味相信武力和屠杀,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最终被刘邦用众人的力量把他打败。



四是败在了爱民不够上。自古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很注意这个方面,而项羽就缺乏这个方面的意识,楚军所到之处,一路烧杀抢掠,坑害百姓,秦地、齐地无不痛恨项羽,说项羽是军事家,纯粹是抬高了项羽,充其量项羽最多算个武夫,项羽的失败与项羽纵兵扰民不无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